四分律卷第三十六(二分之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廣說至三十事,不說者當如法治。
時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廣說至三十事,可說至二不定法。
’比丘應說至二不定法,若不說者當如法治。
時諸比丘作是念:‘難事近,我等不得廣說至二不定法,可說十三事。
’彼應說至十三事,若不說者當如法治。
彼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不得廣說至十三事,可說四事。
’彼比丘應說四事,若不說者如法治。
彼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說四事,可說戒序。
’彼應說戒序,若不說者如法治。
時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說戒序。
’諸比丘以此難事因緣,應即從座起去。
有五種說戒:說序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若說序、四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若說序、四事、十三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若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廣說第五,是謂說戒五種。
複有五事:說序、四事,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廣說第五。
複有五事:說序、四事、十三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九十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廣說第五。
是謂說戒五種。
”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有一比丘名那那由,心亂狂癡,或時憶說戒或不憶說戒、或時來或不來。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與那那由比丘作心亂狂癡白二羯磨。
作如是與。
衆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說戒、或來或不來。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此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若憶若不憶、若來若不來,僧作羯磨說戒。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或來或不來,今僧與那那由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若憶若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
誰諸長老忍與此那那由比丘作狂癡心亂,憶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那那由比丘作狂癡心亂,憶不憶、來不來,作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三種狂癡:一者說戒時憶不憶、來不來,二者或有狂癡憶說戒而來,三者、或有狂癡不憶說戒不來,是謂三種狂癡。
是中有憶說戒不憶說戒、有來不來,如是比丘者,衆僧應與作癡狂羯磨。
彼憶說戒而來者,衆僧不應與作癡狂羯磨。
彼狂癡不憶說戒亦不來者,不應與作癡狂羯磨。
” 彼比丘與作羯磨已,後狂癡病止,作是念言:“我今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狂者,與作羯磨已,後狂癡病止,應與作白二羯磨解。
應作如是解。
那那由比丘,應往衆僧中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大德僧聽!我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癡病,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衆僧與我作狂癡病羯磨。
作已還得止,今求解狂癡羯磨。
’如是三說。
衆中當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癡病,彼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
衆僧與作狂癡羯磨。
與作已狂癡病還得止,今求解狂癡病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解狂癡病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癡病,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衆僧與作狂癡病羯磨。
與作已狂癡病還得止,今求衆僧解狂癡病羯磨。
誰諸長老忍聽與那那由比丘解狂癡病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那那由比丘解狂癡病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時諸比丘各心念言:“與狂癡病者作羯磨已,後還得止得解狂癡羯磨。
若複更狂癡,後得與作羯磨不?”佛言:“自今已去,随狂癡病時,與作羯磨,狂止還解。
” 爾時世尊在瞻婆國伽伽河側。
十五日說戒時,世尊露地坐,衆僧前後圍繞。
時阿難,初夜過、中夜初,從座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夜已過,願世尊說戒。
”世尊默然。
阿難見世尊默然,還就座。
阿難初夜、中夜過已,從座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夜、中夜已過,願世尊說戒。
”世尊默然。
阿難見世尊默然,還就座。
阿難初夜過、中夜過、後夜已過、明相出衆鳥鳴,阿難從坐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中、後夜已過,明相已出衆鳥鳴,衆僧坐久,願世尊說戒。
”佛告阿難:“衆中有不淨者,若衆中有不淨者,欲令如來于中說戒者,無此理也。
”時阿難默然還坐。
時尊者大目連作是念:“今衆中何者不淨,如來乃說言:‘衆中有不淨者,而于中說戒,無此理。
’耶?”時目連即觀衆人心,見有不淨人,去如來不遠坐,既非沙門而稱沙門、非梵行而言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污穢、邪見覆藏惡業、内懷腐爛猶如空樹,見已念言:“佛正為此人故語阿難言:‘衆中有不淨,如來于中說戒者,終無此理。
’”時目連即往其人所語言:“汝起!如來已見汝!已知汝!速起去,不須住此!”時目連捉手牽出門外已,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衆僧已清淨,願世尊說戒。
”佛語目連:“汝今不應為,後亦不應為。
目連!自今已去聽作自言治,若不自言不應治。
自今已去,汝等自作羯磨說戒。
”◎ 佛告目連:“此如來最後說戒。
何以故?有犯者,不得與說戒。
有犯者,不得聞說戒、不得向犯戒者解罪。
有罪者,不得受他解罪。
”佛告目連:“海水有八奇特法,所以阿修羅娛樂住者,以此八事故。
何等為八?諸一切衆流皆往投之,是謂一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常住不失潮法,是謂目連海水二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今五大河:恒河、閻摩那、薩羅、阿夷羅、婆提摩河,皆投于海而失本名,名之為海,是謂目連海水三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此五大河及天雨盡歸于海,而海水無有增減,是謂目連海水四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盡鹹同為一味,是謂目連海水五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不受死屍,設有死屍,風飄出置岸上,是謂目連海水六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多出珍奇異寶,陸地所無有盡出于海。
所謂寶者,金銀、真珠、琉璃、珊瑚、車?、馬瑙,是謂目連海水七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大海水大形者所居處,所謂大形者,身有長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是謂目連海水八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是謂目連大海水有八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如是目連!我法中亦有八奇特,使諸弟子見已于中而自娛樂。
何等為八?如彼大海水一切衆流皆往投之;如是目連!我諸弟子漸次學戒,皆歸我法,于中學諸善法,是謂目連我法中一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大海常住不失潮法;我諸弟子住于戒中,乃至于死終不犯戒,是謂于我法中二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五大河盡歸于海,失于本名名之為海;如是目連!于我法中,四種姓: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以信堅固從家舍家學道,滅本名皆稱為沙門釋子!是謂目連,于我法中三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五大河及天雨皆歸于海,而海水無有增減;如是目連!于我法中諸族姓子,以信堅固從家舍家學道,入無餘涅槃界,而無餘涅槃界無增無減,是謂目連于我法中四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鹹同一味;于我法中同一解脫味,是謂目連于我法中五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大海不受死屍,設有死屍大風飄置岸上;于我法中亦複如是,不受死屍。
所謂死屍者,非沙門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自稱為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污穢邪見覆障善
時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廣說至三十事,可說至二不定法。
’比丘應說至二不定法,若不說者當如法治。
時諸比丘作是念:‘難事近,我等不得廣說至二不定法,可說十三事。
’彼應說至十三事,若不說者當如法治。
彼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不得廣說至十三事,可說四事。
’彼比丘應說四事,若不說者如法治。
彼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說四事,可說戒序。
’彼應說戒序,若不說者如法治。
時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說戒序。
’諸比丘以此難事因緣,應即從座起去。
有五種說戒:說序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若說序、四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若說序、四事、十三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若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廣說第五,是謂說戒五種。
複有五事:說序、四事,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廣說第五。
複有五事:說序、四事、十三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說序、四事、十三事、二事、三十事、九十事已,餘者應言:‘僧常聞。
’廣說第五。
是謂說戒五種。
”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有一比丘名那那由,心亂狂癡,或時憶說戒或不憶說戒、或時來或不來。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與那那由比丘作心亂狂癡白二羯磨。
作如是與。
衆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說戒、或來或不來。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此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若憶若不憶、若來若不來,僧作羯磨說戒。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心亂狂癡,或憶說戒或不憶、或來或不來,今僧與那那由比丘作心亂狂癡羯磨,若憶若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
誰諸長老忍與此那那由比丘作狂癡心亂,憶不憶、或來或不來,作羯磨說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那那由比丘作狂癡心亂,憶不憶、來不來,作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三種狂癡:一者說戒時憶不憶、來不來,二者或有狂癡憶說戒而來,三者、或有狂癡不憶說戒不來,是謂三種狂癡。
是中有憶說戒不憶說戒、有來不來,如是比丘者,衆僧應與作癡狂羯磨。
彼憶說戒而來者,衆僧不應與作癡狂羯磨。
彼狂癡不憶說戒亦不來者,不應與作癡狂羯磨。
” 彼比丘與作羯磨已,後狂癡病止,作是念言:“我今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狂者,與作羯磨已,後狂癡病止,應與作白二羯磨解。
應作如是解。
那那由比丘,應往衆僧中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大德僧聽!我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癡病,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衆僧與我作狂癡病羯磨。
作已還得止,今求解狂癡羯磨。
’如是三說。
衆中當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癡病,彼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
衆僧與作狂癡羯磨。
與作已狂癡病還得止,今求解狂癡病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解狂癡病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那那由比丘,先得狂癡病,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衆僧與作狂癡病羯磨。
與作已狂癡病還得止,今求衆僧解狂癡病羯磨。
誰諸長老忍聽與那那由比丘解狂癡病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那那由比丘解狂癡病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時諸比丘各心念言:“與狂癡病者作羯磨已,後還得止得解狂癡羯磨。
若複更狂癡,後得與作羯磨不?”佛言:“自今已去,随狂癡病時,與作羯磨,狂止還解。
” 爾時世尊在瞻婆國伽伽河側。
十五日說戒時,世尊露地坐,衆僧前後圍繞。
時阿難,初夜過、中夜初,從座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夜已過,願世尊說戒。
”世尊默然。
阿難見世尊默然,還就座。
阿難初夜、中夜過已,從座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夜、中夜已過,願世尊說戒。
”世尊默然。
阿難見世尊默然,還就座。
阿難初夜過、中夜過、後夜已過、明相出衆鳥鳴,阿難從坐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初、中、後夜已過,明相已出衆鳥鳴,衆僧坐久,願世尊說戒。
”佛告阿難:“衆中有不淨者,若衆中有不淨者,欲令如來于中說戒者,無此理也。
”時阿難默然還坐。
時尊者大目連作是念:“今衆中何者不淨,如來乃說言:‘衆中有不淨者,而于中說戒,無此理。
’耶?”時目連即觀衆人心,見有不淨人,去如來不遠坐,既非沙門而稱沙門、非梵行而言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污穢、邪見覆藏惡業、内懷腐爛猶如空樹,見已念言:“佛正為此人故語阿難言:‘衆中有不淨,如來于中說戒者,終無此理。
’”時目連即往其人所語言:“汝起!如來已見汝!已知汝!速起去,不須住此!”時目連捉手牽出門外已,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衆僧已清淨,願世尊說戒。
”佛語目連:“汝今不應為,後亦不應為。
目連!自今已去聽作自言治,若不自言不應治。
自今已去,汝等自作羯磨說戒。
”◎ 佛告目連:“此如來最後說戒。
何以故?有犯者,不得與說戒。
有犯者,不得聞說戒、不得向犯戒者解罪。
有罪者,不得受他解罪。
”佛告目連:“海水有八奇特法,所以阿修羅娛樂住者,以此八事故。
何等為八?諸一切衆流皆往投之,是謂一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常住不失潮法,是謂目連海水二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今五大河:恒河、閻摩那、薩羅、阿夷羅、婆提摩河,皆投于海而失本名,名之為海,是謂目連海水三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此五大河及天雨盡歸于海,而海水無有增減,是謂目連海水四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盡鹹同為一味,是謂目連海水五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不受死屍,設有死屍,風飄出置岸上,是謂目連海水六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海水多出珍奇異寶,陸地所無有盡出于海。
所謂寶者,金銀、真珠、琉璃、珊瑚、車?、馬瑙,是謂目連海水七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複次目連!大海水大形者所居處,所謂大形者,身有長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是謂目連海水八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是謂目連大海水有八奇特,阿修羅所娛樂。
如是目連!我法中亦有八奇特,使諸弟子見已于中而自娛樂。
何等為八?如彼大海水一切衆流皆往投之;如是目連!我諸弟子漸次學戒,皆歸我法,于中學諸善法,是謂目連我法中一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大海常住不失潮法;我諸弟子住于戒中,乃至于死終不犯戒,是謂于我法中二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五大河盡歸于海,失于本名名之為海;如是目連!于我法中,四種姓: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以信堅固從家舍家學道,滅本名皆稱為沙門釋子!是謂目連,于我法中三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五大河及天雨皆歸于海,而海水無有增減;如是目連!于我法中諸族姓子,以信堅固從家舍家學道,入無餘涅槃界,而無餘涅槃界無增無減,是謂目連于我法中四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鹹同一味;于我法中同一解脫味,是謂目連于我法中五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大海不受死屍,設有死屍大風飄置岸上;于我法中亦複如是,不受死屍。
所謂死屍者,非沙門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自稱為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污穢邪見覆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