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六(二分之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業,内懷腐爛如空中樹,雖在衆中坐,常離衆僧遠、衆僧亦離彼遠,是謂目連于我法中六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中多出珍奇異寶陸地所無有,所謂珍寶者,金銀、真珠、琉璃、珊瑚、車?、馬瑙;于我法中亦多出珍寶,所謂珍寶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正道,是謂目連于我法中七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大形所居處,所謂大形者,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如是目連!于我法中亦受大形,所謂大形者,衆僧中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乃至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是謂目連于我法中八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 爾時說戒日,衆多癡比丘集一處住,語上座言說戒,答言:“我先不誦戒。
”次語中座、下座說戒,皆言不誦,即不成說戒。
爾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衆多癡比丘不應共集一處,既不知戒,複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自今已去,制五歲比丘誦戒羯磨,若不誦戒羯磨者如法治。
” 爾時有衆多癡比丘,共集一處住,語上座言說戒,報言:“我等先誦,今者悉忘。
”次問中座、下座,皆言:“先誦,今者悉忘。
”即不成說戒。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衆多癡比丘不應集在一處,既不知戒,複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自今已去,制五歲比丘,當誦戒誦羯磨使利,若不者如法治。
自今已去,聽依能誦戒比丘夏安居。
” 爾時有比丘,依誦戒者夏安居。
誦戒者安居中命終,諸比丘念言:“我等當雲何?”即白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有比丘,依誦戒比丘夏安居。
安居中誦戒者命終、若遠行、若休道、若至外道衆、若至别部衆中、若犯邊罪、若犯比丘尼、若賊心作沙門、若壞二道、若黃門、或殺父母、或殺阿羅漢、或鬥亂衆僧、或惡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後安居未至,當詣比近處結後安居,若不者當請比近能誦戒者來過安居。
若已結後安居,諸比丘應詣比近處,有學誦序者若誦四事者、若十三事者、若二不定者、若三十事者、若九十事者、若誦餘殘法者,彼各誦所得已,還至本住處教一人使誦。
若一人不能盡誦者,随先所誦得,各次第誦不得重誦。
若爾者善,不者但說法誦經已,從坐起而去。
” 爾時難陀,有弟子聰明,善能營事。
時跋難陀語言:“汝與我人間遊行。
”其人報言:“小留待我,往問和尚還。
”即往難陀所白言:“聽我與跋難陀人間遊行。
”難陀報言:“随汝意。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難陀:“汝雲何聽弟子随跋難陀人間遊行耶?此人癡,不知戒、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爾時諸比丘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事具白佛。
佛爾時以此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難陀言:“汝實遣弟子與跋難陀人間遊行耶?跋難陀癡人,不知戒、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答言:“如是。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難陀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難陀!汝遣弟子與跋難陀人間遊行?癡人既不知戒、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難陀已,告諸比丘:“汝等善聽!若有弟子,辭和尚師方面遠行。
和尚當問弟子:‘汝為何事行?同伴是誰?為詣何處?’若所營事非、若同伴非、其人及所詣處非者,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非、所詣處亦非,同伴雖好,亦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非,所詣處好,同伴不善,亦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非,所詣處好,同伴善,亦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好,所詣處不好,同伴亦不善,當遮令莫去。
所營事好,所詣處好,同伴不好,亦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好,所詣處好,同伴亦好,當聽令去。
” 爾時有一住處,衆多癡比丘共集一處。
時尊者優波離,為客來至此衆中,而諸癡比丘都不瞻視迎逆承事。
優波離以不瞻視迎逆承事,即于其日離彼處去。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善聽!若有住處,有衆多癡比丘共集一處,若有客比丘來至,能說法、持律、持摩夷、能說契經義。
諸比丘聞,當往至半由旬,迎逆承事、瞻視安處浴洗、給其所須飲食,若不爾者當如法治。
” 爾時有住處,一比丘當說戒日犯罪,心自念言:“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戒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我今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說戒日,有比丘犯罪,自念言:‘世尊制戒,若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彼比丘當詣清淨比丘所,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應禮足,自稱所犯名字,口作是說:‘大德憶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
今向大德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則安樂,不忏悔不安樂。
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願長老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
’如是三說。
彼應語言:‘汝當生厭離心。
’彼當報言:‘爾。
’作如是已,得聽說戒。
” 爾時說戒日,有一比丘,于犯中生疑,彼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從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我今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說戒日,若比丘于犯有疑者,自念言:‘世尊制戒,若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彼比丘當詣清淨比丘中,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禮足已,稱所犯名字,口作是言:‘我某甲于所犯罪生疑,今向大德自說,須後無疑時當如法忏悔。
’如是已得聞戒。
” 爾時說戒日,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當欲說戒時,有比丘犯罪,彼即作是念:“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我今當雲何?”語彼說戒人言:“小止莫說戒,我犯某甲罪,我欲從長老忏悔。
”作是語頃,舉衆鬧亂。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有異處,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
當說戒時,有比丘犯罪。
彼比丘,若有人舉、若不舉,若作憶念、不作憶念,其人自憶罪而發露、自知有是罪,彼比丘當語邊人言:‘我犯某甲罪,今向長老忏悔。
’複作是念:‘設語傍人者,恐鬧亂衆僧,不成說戒。
’彼比丘當心念:‘須罷坐已,當如法忏。
’作如是已,得聽說戒。
” 爾時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
當說戒時,有比丘于罪有疑,彼作是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我今當雲何?”即語彼說戒人言:“汝小止!我疑某甲罪,欲向長老說。
”作是語已,舉衆鬧亂。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當說戒時,有比丘于罪有疑。
而彼比丘,有舉有不舉,有作憶念不作憶念,彼自憶過,當語比座言:‘我于罪有疑,今向長老說,須罷座已無疑時,當如法忏悔。
’若複作是念:‘我向比座語,恐衆僧鬧亂,不成說戒。
’彼應心念:‘須座罷已,無疑時如法忏悔。
’作如是者,得聞說戒。
” 爾時當說戒日,有異住處一切僧盡有犯,皆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從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我等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有異住處一切僧盡犯,皆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從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若有客比丘來,清淨無犯,當往彼所,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禮足已,口自稱所犯戒名,作是言:‘我某甲犯某甲罪,今向大德說。
’彼當語言:‘生厭離心。
’此報言:‘爾。
’若無客比丘來者,即當差二、三人詣比近清淨比丘衆中,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自稱所犯戒名,口作是言:‘我犯
猶如目連!大海水中多出珍奇異寶陸地所無有,所謂珍寶者,金銀、真珠、琉璃、珊瑚、車?、馬瑙;于我法中亦多出珍寶,所謂珍寶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正道,是謂目連于我法中七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大形所居處,所謂大形者,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如是目連!于我法中亦受大形,所謂大形者,衆僧中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乃至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是謂目連于我法中八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 爾時說戒日,衆多癡比丘集一處住,語上座言說戒,答言:“我先不誦戒。
”次語中座、下座說戒,皆言不誦,即不成說戒。
爾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衆多癡比丘不應共集一處,既不知戒,複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自今已去,制五歲比丘誦戒羯磨,若不誦戒羯磨者如法治。
” 爾時有衆多癡比丘,共集一處住,語上座言說戒,報言:“我等先誦,今者悉忘。
”次問中座、下座,皆言:“先誦,今者悉忘。
”即不成說戒。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衆多癡比丘不應集在一處,既不知戒,複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自今已去,制五歲比丘,當誦戒誦羯磨使利,若不者如法治。
自今已去,聽依能誦戒比丘夏安居。
” 爾時有比丘,依誦戒者夏安居。
誦戒者安居中命終,諸比丘念言:“我等當雲何?”即白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有比丘,依誦戒比丘夏安居。
安居中誦戒者命終、若遠行、若休道、若至外道衆、若至别部衆中、若犯邊罪、若犯比丘尼、若賊心作沙門、若壞二道、若黃門、或殺父母、或殺阿羅漢、或鬥亂衆僧、或惡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後安居未至,當詣比近處結後安居,若不者當請比近能誦戒者來過安居。
若已結後安居,諸比丘應詣比近處,有學誦序者若誦四事者、若十三事者、若二不定者、若三十事者、若九十事者、若誦餘殘法者,彼各誦所得已,還至本住處教一人使誦。
若一人不能盡誦者,随先所誦得,各次第誦不得重誦。
若爾者善,不者但說法誦經已,從坐起而去。
” 爾時難陀,有弟子聰明,善能營事。
時跋難陀語言:“汝與我人間遊行。
”其人報言:“小留待我,往問和尚還。
”即往難陀所白言:“聽我與跋難陀人間遊行。
”難陀報言:“随汝意。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難陀:“汝雲何聽弟子随跋難陀人間遊行耶?此人癡,不知戒、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爾時諸比丘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事具白佛。
佛爾時以此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難陀言:“汝實遣弟子與跋難陀人間遊行耶?跋難陀癡人,不知戒、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答言:“如是。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難陀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難陀!汝遣弟子與跋難陀人間遊行?癡人既不知戒、不知說戒、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難陀已,告諸比丘:“汝等善聽!若有弟子,辭和尚師方面遠行。
和尚當問弟子:‘汝為何事行?同伴是誰?為詣何處?’若所營事非、若同伴非、其人及所詣處非者,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非、所詣處亦非,同伴雖好,亦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非,所詣處好,同伴不善,亦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非,所詣處好,同伴善,亦當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好,所詣處不好,同伴亦不善,當遮令莫去。
所營事好,所詣處好,同伴不好,亦遮令莫去。
若所營事好,所詣處好,同伴亦好,當聽令去。
” 爾時有一住處,衆多癡比丘共集一處。
時尊者優波離,為客來至此衆中,而諸癡比丘都不瞻視迎逆承事。
優波離以不瞻視迎逆承事,即于其日離彼處去。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善聽!若有住處,有衆多癡比丘共集一處,若有客比丘來至,能說法、持律、持摩夷、能說契經義。
諸比丘聞,當往至半由旬,迎逆承事、瞻視安處浴洗、給其所須飲食,若不爾者當如法治。
” 爾時有住處,一比丘當說戒日犯罪,心自念言:“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戒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我今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說戒日,有比丘犯罪,自念言:‘世尊制戒,若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彼比丘當詣清淨比丘所,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應禮足,自稱所犯名字,口作是說:‘大德憶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
今向大德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則安樂,不忏悔不安樂。
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願長老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
’如是三說。
彼應語言:‘汝當生厭離心。
’彼當報言:‘爾。
’作如是已,得聽說戒。
” 爾時說戒日,有一比丘,于犯中生疑,彼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從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我今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說戒日,若比丘于犯有疑者,自念言:‘世尊制戒,若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彼比丘當詣清淨比丘中,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禮足已,稱所犯名字,口作是言:‘我某甲于所犯罪生疑,今向大德自說,須後無疑時當如法忏悔。
’如是已得聞戒。
” 爾時說戒日,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當欲說戒時,有比丘犯罪,彼即作是念:“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我今當雲何?”語彼說戒人言:“小止莫說戒,我犯某甲罪,我欲從長老忏悔。
”作是語頃,舉衆鬧亂。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有異處,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
當說戒時,有比丘犯罪。
彼比丘,若有人舉、若不舉,若作憶念、不作憶念,其人自憶罪而發露、自知有是罪,彼比丘當語邊人言:‘我犯某甲罪,今向長老忏悔。
’複作是念:‘設語傍人者,恐鬧亂衆僧,不成說戒。
’彼比丘當心念:‘須罷坐已,當如法忏。
’作如是已,得聽說戒。
” 爾時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
當說戒時,有比丘于罪有疑,彼作是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我今當雲何?”即語彼說戒人言:“汝小止!我疑某甲罪,欲向長老說。
”作是語已,舉衆鬧亂。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衆僧集在一處欲說戒,當說戒時,有比丘于罪有疑。
而彼比丘,有舉有不舉,有作憶念不作憶念,彼自憶過,當語比座言:‘我于罪有疑,今向長老說,須罷座已無疑時,當如法忏悔。
’若複作是念:‘我向比座語,恐衆僧鬧亂,不成說戒。
’彼應心念:‘須座罷已,無疑時如法忏悔。
’作如是者,得聞說戒。
” 爾時當說戒日,有異住處一切僧盡有犯,皆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從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我等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有異住處一切僧盡犯,皆自念言:‘世尊制戒,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從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
’若有客比丘來,清淨無犯,當往彼所,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若上座禮足已,口自稱所犯戒名,作是言:‘我某甲犯某甲罪,今向大德說。
’彼當語言:‘生厭離心。
’此報言:‘爾。
’若無客比丘來者,即當差二、三人詣比近清淨比丘衆中,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自稱所犯戒名,口作是言:‘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