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五(二分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問誦經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
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阇梨。
’自今已去,令受具足者在前而去。
” 爾時有比丘,衆中被舉已即休道,後來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還出家。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當問彼人:‘汝自見罪不?’若報言:‘我不見罪。
’不應與出家。
若言:‘我見罪。
’與出家。
與出家已,複當問言:‘汝見罪不?’若言:‘不見罪。
’不應與受具足戒。
若言:‘見罪。
’應與授具足戒。
與授具足戒已當語言:‘汝能忏悔不?’若言:‘不能忏悔。
’不得與解羯磨。
若言:‘能忏悔。
’當與解羯磨。
與解羯磨已當語言:‘汝忏悔罪。
’若忏悔善,不者若僧得和合,更與作舉。
若僧不和合,與共住止,無犯。
” 爾時舍利弗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年不滿二十而受具足戒,當言是受具足人不?”佛言:“是受具足人。
”複問:“所授具足人是善授不?”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善作羯磨。
自制已後,如是受具足戒,不名善受具足戒。
”複問:“三語受具足戒,是受具足戒不?”佛言:“是受具足戒。
”“所授具足戒者,是善授不?”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是善作羯磨。
自制已後,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
”又問:“不問十三難事而受具足戒,當言是受具足戒不?”佛言:“是善受具足戒。
”問言:“所授具足者,為善授具足戒不?”佛言:“是善授具足戒。
”問言:“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善作羯磨。
自制後,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和尚,十三難事中有一一事,授弟子具足戒,當言善受具足不?”佛言:“善受具足戒。
”問言:“所授具足人,名為善授具足戒不?”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善作羯磨不?”佛言:“是善作羯磨。
自制後,若如是授人具足戒,衆僧有罪。
” 爾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複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報言:“知。
”“汝知不應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報言:“不知。
”佛言:“此得受具足戒。
”爾時複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
”“汝知如此人不應從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知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不?”報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爾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知如此人不應從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問言:“汝知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成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受戒揵度具足竟) ◎說戒揵度上 爾時佛在羅閱城。
時城中諸外道梵志,月三時集會: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衆人大集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
時瓶沙王在閣堂上,遙見大衆往詣梵志聚會處,即便問左右人言:“今此諸人,為欲何所至?”答言:“王今知之,此城中梵志,月三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衆人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是故衆人往詣梵志聚集處。
”時瓶沙王即下閣堂,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月三時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周旋往返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善哉世尊!今敕諸比丘,令月三時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亦當使衆人周旋往來,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我及群臣亦當來集。
”時世尊默然受王瓶沙語。
王見世尊默然受語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繞已而去。
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月三時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共相往來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
汝亦月三時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亦使衆人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瓶沙王及群臣亦當來集。
”答言:“如是。
世尊!” 時諸比丘受教已,月三時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時大衆集周旋往來,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王瓶沙亦複将諸群臣大衆來集。
時諸比丘來集已,各各默然而坐,諸長者白諸比丘言:“我等欲聞說法。
”諸比丘不敢說,以此事白佛,佛言:“聽汝等與說法。
”既聽已,不知當說何法?佛言:“自今已去,聽說契經。
”時諸比丘欲分别說義,當說義時不具說文句,各自生疑,佛言:“聽說義不具說文句。
”時二比丘,共一高座說法,佛言:“不應爾。
”二比丘同一高座說法共诤,佛言:“不應爾。
”彼相近敷高座說義,互求長短,佛言:“不應爾。
”彼因說義共相逼切,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二人共同聲合呗,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欲歌詠聲說法,佛言:“聽。
”時有一比丘,去世尊不遠,極過差歌詠聲說法。
佛聞已即告此比丘:“汝莫如是說法,汝當如如來處中說法,勿與凡世人同。
欲說法者,當如舍利弗、目揵連平等說法,勿與凡世人同說法。
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
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着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着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複次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丘亦如是說法。
’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緣憶音聲以亂禅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 時諸比丘欲夜集一處說法,佛言:“聽說。
”諸比丘不知何日集,佛言:“聽十五日、十四日、十三日,若十日、若九日、若八日、若五日、若三日、若二日、若日日說。
若說法人少,應次第請說。
”彼不肯說,佛言:“不應爾。
聽應極少下至說一偈一偈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若不肯者,當如法治。
” 時諸比丘夜集欲說法,時坐卑座有疑,佛言:“若夜集說法者,座高卑無在。
”時諸比丘夜集欲坐禅,佛言:“聽。
”時諸比丘睡眠,佛言:“比坐者當覺之。
若手不相及者,當持戶?、若拂柄覺之。
若與同意者,當持革屣擲之。
若猶故睡眠,當持禅杖覺之。
”中有得禅杖覺已呵不受,佛言:“不應爾。
若呵不受者,當如法治。
”若複睡眠,佛言:“聽以水灑之。
”其中有得水灑者,若呵不受,亦當如法治。
若故複睡眠,佛言:“當抆眼、若以水洗面。
”時諸比丘,猶故複睡眠。
佛言:“當自摘耳鼻、若摩額上。
若複睡眠,當披張郁多羅僧以手摩扪其身,若當起出戶外瞻視四方仰觀星宿,若至經行處守攝諸根令心不散。
”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思惟,作是念言:“我與諸比丘結戒,說波羅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聞戒,不知當雲何學戒?我今甯可聽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
”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我向者在靜處思惟,心念言:‘我與諸比丘結戒,及說波羅提木叉戒。
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聞戒,不知當雲何學戒?’複自念言:‘我今甯可聽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
’以是故聽諸比丘,共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
作如是說:‘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
汝等谛聽!善心念之。
若自知有犯者,即應自忏悔,不犯者默然。
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
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
如是比丘,在衆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語罪。
故妄語者,佛說障道法。
若彼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應忏悔,忏悔得安樂。
’” 波羅提木叉者,戒也。
自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集衆善法三昧成就。
我當說、當結、當發起、演布開現、反複分别。
是故諸大德!我今當說戒。
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
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阇梨。
’自今已去,令受具足者在前而去。
” 爾時有比丘,衆中被舉已即休道,後來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還出家。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當問彼人:‘汝自見罪不?’若報言:‘我不見罪。
’不應與出家。
若言:‘我見罪。
’與出家。
與出家已,複當問言:‘汝見罪不?’若言:‘不見罪。
’不應與受具足戒。
若言:‘見罪。
’應與授具足戒。
與授具足戒已當語言:‘汝能忏悔不?’若言:‘不能忏悔。
’不得與解羯磨。
若言:‘能忏悔。
’當與解羯磨。
與解羯磨已當語言:‘汝忏悔罪。
’若忏悔善,不者若僧得和合,更與作舉。
若僧不和合,與共住止,無犯。
” 爾時舍利弗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年不滿二十而受具足戒,當言是受具足人不?”佛言:“是受具足人。
”複問:“所授具足人是善授不?”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善作羯磨。
自制已後,如是受具足戒,不名善受具足戒。
”複問:“三語受具足戒,是受具足戒不?”佛言:“是受具足戒。
”“所授具足戒者,是善授不?”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是善作羯磨。
自制已後,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
”又問:“不問十三難事而受具足戒,當言是受具足戒不?”佛言:“是善受具足戒。
”問言:“所授具足者,為善授具足戒不?”佛言:“是善授具足戒。
”問言:“作羯磨者,是善作羯磨不?”佛言:“善作羯磨。
自制後,如是受具足者,不名受具足戒。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和尚,十三難事中有一一事,授弟子具足戒,當言善受具足不?”佛言:“善受具足戒。
”問言:“所授具足人,名為善授具足戒不?”佛言:“是善授。
”“作羯磨者,善作羯磨不?”佛言:“是善作羯磨。
自制後,若如是授人具足戒,衆僧有罪。
” 爾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複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報言:“知。
”“汝知不應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報言:“不知。
”佛言:“此得受具足戒。
”爾時複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
”“汝知如此人不應從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知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不?”報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爾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佛問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知如此人不應從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問言:“汝知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成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受戒揵度具足竟) ◎說戒揵度上 爾時佛在羅閱城。
時城中諸外道梵志,月三時集會: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衆人大集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
時瓶沙王在閣堂上,遙見大衆往詣梵志聚會處,即便問左右人言:“今此諸人,為欲何所至?”答言:“王今知之,此城中梵志,月三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衆人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是故衆人往詣梵志聚集處。
”時瓶沙王即下閣堂,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月三時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周旋往返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善哉世尊!今敕諸比丘,令月三時集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亦當使衆人周旋往來,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我及群臣亦當來集。
”時世尊默然受王瓶沙語。
王見世尊默然受語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繞已而去。
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今此羅閱城中諸梵志,月三時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共相往來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
汝亦月三時會: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亦使衆人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瓶沙王及群臣亦當來集。
”答言:“如是。
世尊!” 時諸比丘受教已,月三時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時大衆集周旋往來,共為知友給與飲食。
王瓶沙亦複将諸群臣大衆來集。
時諸比丘來集已,各各默然而坐,諸長者白諸比丘言:“我等欲聞說法。
”諸比丘不敢說,以此事白佛,佛言:“聽汝等與說法。
”既聽已,不知當說何法?佛言:“自今已去,聽說契經。
”時諸比丘欲分别說義,當說義時不具說文句,各自生疑,佛言:“聽說義不具說文句。
”時二比丘,共一高座說法,佛言:“不應爾。
”二比丘同一高座說法共诤,佛言:“不應爾。
”彼相近敷高座說義,互求長短,佛言:“不應爾。
”彼因說義共相逼切,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二人共同聲合呗,佛言:“不應爾。
”時諸比丘欲歌詠聲說法,佛言:“聽。
”時有一比丘,去世尊不遠,極過差歌詠聲說法。
佛聞已即告此比丘:“汝莫如是說法,汝當如如來處中說法,勿與凡世人同。
欲說法者,當如舍利弗、目揵連平等說法,勿與凡世人同說法。
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
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着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着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複次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丘亦如是說法。
’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緣憶音聲以亂禅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 時諸比丘欲夜集一處說法,佛言:“聽說。
”諸比丘不知何日集,佛言:“聽十五日、十四日、十三日,若十日、若九日、若八日、若五日、若三日、若二日、若日日說。
若說法人少,應次第請說。
”彼不肯說,佛言:“不應爾。
聽應極少下至說一偈一偈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若不肯者,當如法治。
” 時諸比丘夜集欲說法,時坐卑座有疑,佛言:“若夜集說法者,座高卑無在。
”時諸比丘夜集欲坐禅,佛言:“聽。
”時諸比丘睡眠,佛言:“比坐者當覺之。
若手不相及者,當持戶?、若拂柄覺之。
若與同意者,當持革屣擲之。
若猶故睡眠,當持禅杖覺之。
”中有得禅杖覺已呵不受,佛言:“不應爾。
若呵不受者,當如法治。
”若複睡眠,佛言:“聽以水灑之。
”其中有得水灑者,若呵不受,亦當如法治。
若故複睡眠,佛言:“當抆眼、若以水洗面。
”時諸比丘,猶故複睡眠。
佛言:“當自摘耳鼻、若摩額上。
若複睡眠,當披張郁多羅僧以手摩扪其身,若當起出戶外瞻視四方仰觀星宿,若至經行處守攝諸根令心不散。
”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思惟,作是念言:“我與諸比丘結戒,說波羅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聞戒,不知當雲何學戒?我今甯可聽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
”爾時世尊從靜處出,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告言:“我向者在靜處思惟,心念言:‘我與諸比丘結戒,及說波羅提木叉戒。
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聞戒,不知當雲何學戒?’複自念言:‘我今甯可聽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
’以是故聽諸比丘,共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
作如是說:‘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
汝等谛聽!善心念之。
若自知有犯者,即應自忏悔,不犯者默然。
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
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
如是比丘,在衆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語罪。
故妄語者,佛說障道法。
若彼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應忏悔,忏悔得安樂。
’” 波羅提木叉者,戒也。
自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集衆善法三昧成就。
我當說、當結、當發起、演布開現、反複分别。
是故諸大德!我今當說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