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四(二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時有小沙彌,衆僧不聽入近村寺及阿蘭若處住,沙彌遂為豹所害。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得兩邊遮小沙彌。
”彼時或村邊寺無阿蘭若處遮沙彌,佛言:“不應爾。
”彼阿蘭若處無村邊寺彼遮沙彌,佛言:“不應爾。
”彼複遮沙彌不聽至多人處、溫室、食堂、經行堂,沙彌無有止宿處,佛言:“不應遮入多人處,乃至經行堂處。
若閣上多人宿處、閣下多人行處、閣下多人宿處、閣上多人行處,聽語言:‘莫入我宿處。
’”時沙彌不為和尚阿阇梨作使,亦不為餘人作使,而彼遮不與沙彌僧中利養物。
佛言:“不應遮,此是施主物。
”佛言:“自今已去應語沙彌言:‘汝應如法供給和尚阿阇梨及衆僧。
若僧作使次至應作。
’” 爾時有長老比丘,将兒出家已,将入村乞食。
若到諸市肆前,見有餅飯舒手言:“與我餅,與我飯。
”時諸長者見已,皆共嫌之:“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雲何出家,故生兒而将自随,如是有何正法?”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年減十二者。
”◎ 爾時阿難,有檀越家死盡,唯有一小兒在,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佛知而故問:“此是何等小兒?”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答言:“世尊先有制,不得度年減十二者,是以不度。
”佛問阿難:“此小兒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聽令出家。
”阿難報言:“此小兒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
”佛告阿難:“若此小兒盡能爾者,聽度令出家。
”爾時跋難陀,有二沙彌:一名罽那,二名摩佉。
無慚無愧,更互犯不淨行。
時諸比丘白佛,佛爾時呵責跋難陀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畜二沙彌。
”爾時有一比丘兒,來至僧伽藍中看。
時比丘即為說法言:“當知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佛出世難值,如優昙缽花時乃一出耳,汝何不出家為道?”彼報言:“若大德即為作和尚者,我當出家。
”而彼比丘先有沙彌,念言:“世尊制戒,不得畜二沙彌。
”彼疑不畜二沙彌。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若能教持戒、增心、增慧、學問、諷誦,聽畜。
”爾時有年不滿二十者,受具足已後便生疑,諸比丘往問佛,佛言:“自今已去,若受具足已,有如是疑,聽數胎月、若數閏月、若數十四日說戒日,若得阿羅漢,即名為出家受具足。
” 時有欲受戒者至界外,六群比丘往遮受戒。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自今已去,不同意未出界,在界外疾疾一處集結小界,作白二羯磨已授戒。
衆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僧集一處結小界。
若僧時到僧忍聽,結小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此僧一處集結小界。
誰諸長老忍僧一處集結小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結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不同意者在界外遮不成遮,彼不解界便去,餘比丘疑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應解界去,不應不解界而去。
作白二羯磨解,衆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今衆僧集解界。
若僧時到僧忍聽,解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衆僧集解界。
誰諸長老忍僧集解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爾時無和尚受具足戒,佛言:“不得受戒。
”“二和尚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受戒。
”“三和尚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受具足。
”“衆多和尚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受具足戒。
”爾時和尚九歲受戒,得名受具足戒,而衆僧有罪。
爾時佛遊波羅?國,時國土饑儉米谷勇貴,乞求難得人民饑色。
時佛及衆僧多得供養,有一年少外道,見佛衆僧多得供養,見已便自剃發,着袈裟出家受戒,後僧供養斷。
諸比丘語言:“汝往入村乞食。
”問言:“衆僧無食耶?”報言:“無。
”彼言:“我當雲何?”比丘報言:“汝當乞食。
”彼言:“若乞食,此亦乞,彼亦乞。
我當彼間乞食。
”其人即休道。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先與四依。
”爾時複有一年少外道,來詣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
”諸比丘即與出家,先與四依法。
彼外道報言:“大德!我堪受二:依乞食、依樹下坐,我堪此二事。
納衣、腐爛藥,我不堪此二事。
何以故?誰能自觸己物。
”即便休道不出家。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此外道不出家,大有所失。
若出家者當得道證。
”佛言:“自今已去,先受戒已,後受四依。
”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勇健大将,來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為道。
”時諸比丘即與出家受具足戒。
于異時波斯匿王土界人民反叛,即遣軍往伐,逆為彼所破,重遣軍往,複為彼所破,王即問言:“我健将某甲,今為所在?”報言:“從沙門釋子出家為道。
”時王即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多欲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雲何度我勇健大将出家為道,如是何有正法?以此推之,沙門釋子盡是官人。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官人,若度者當如法治。
” 爾時與無衣缽者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語言:“汝入村乞食。
”彼言:“我無衣缽。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無衣缽者,不得受具足戒。
”時有借他衣缽受具足戒,受戒已其主還取,裸形蹲羞慚。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借他衣缽受具足戒,若與衣者當令乞與,不與者當與價直。
” 爾時衆多比丘,從拘薩羅國道路行,往黑闇河側。
其中一比丘言:“此中曾有白衣,與着袈裟者共行淫。
”衆人問言:“汝雲何知?”答曰:“我即彼之一數。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若犯比丘尼者,于我法律中無所長益,不應與出家受大戒;若出家受大戒者應滅擯。
” 爾時佛在波羅?國,時國界米谷勇貴,乞求難得人皆饑色。
時佛及比丘僧多得供養。
時有一年少外道,見佛及僧多得供養,便生此念:“當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彼即自剃發着袈裟手執缽入衆中食,諸比丘問言:“汝為幾歲?”彼不知。
複問:“汝何時出家?”彼言:“不知。
”“汝和尚誰?阿阇梨誰?”亦言:“不知。
”複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某甲外道,見佛及僧大得供養。
見已便生此念:‘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是故我便辄自剃須發着袈裟入衆中求食。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賊心入道者,于我法中無所長益,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出家受具足戒應滅擯。
是中賊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說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不說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所,不至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或至一比丘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或至一比丘所,不至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所,不至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如是人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若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為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所,不至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若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不共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者應滅擯。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者,應滅擯。
” 四分律卷第三十四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得兩邊遮小沙彌。
”彼時或村邊寺無阿蘭若處遮沙彌,佛言:“不應爾。
”彼阿蘭若處無村邊寺彼遮沙彌,佛言:“不應爾。
”彼複遮沙彌不聽至多人處、溫室、食堂、經行堂,沙彌無有止宿處,佛言:“不應遮入多人處,乃至經行堂處。
若閣上多人宿處、閣下多人行處、閣下多人宿處、閣上多人行處,聽語言:‘莫入我宿處。
’”時沙彌不為和尚阿阇梨作使,亦不為餘人作使,而彼遮不與沙彌僧中利養物。
佛言:“不應遮,此是施主物。
”佛言:“自今已去應語沙彌言:‘汝應如法供給和尚阿阇梨及衆僧。
若僧作使次至應作。
’” 爾時有長老比丘,将兒出家已,将入村乞食。
若到諸市肆前,見有餅飯舒手言:“與我餅,與我飯。
”時諸長者見已,皆共嫌之:“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雲何出家,故生兒而将自随,如是有何正法?”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年減十二者。
”◎ 爾時阿難,有檀越家死盡,唯有一小兒在,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佛知而故問:“此是何等小兒?”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答言:“世尊先有制,不得度年減十二者,是以不度。
”佛問阿難:“此小兒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聽令出家。
”阿難報言:“此小兒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
”佛告阿難:“若此小兒盡能爾者,聽度令出家。
”爾時跋難陀,有二沙彌:一名罽那,二名摩佉。
無慚無愧,更互犯不淨行。
時諸比丘白佛,佛爾時呵責跋難陀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畜二沙彌。
”爾時有一比丘兒,來至僧伽藍中看。
時比丘即為說法言:“當知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佛出世難值,如優昙缽花時乃一出耳,汝何不出家為道?”彼報言:“若大德即為作和尚者,我當出家。
”而彼比丘先有沙彌,念言:“世尊制戒,不得畜二沙彌。
”彼疑不畜二沙彌。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若能教持戒、增心、增慧、學問、諷誦,聽畜。
”爾時有年不滿二十者,受具足已後便生疑,諸比丘往問佛,佛言:“自今已去,若受具足已,有如是疑,聽數胎月、若數閏月、若數十四日說戒日,若得阿羅漢,即名為出家受具足。
” 時有欲受戒者至界外,六群比丘往遮受戒。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自今已去,不同意未出界,在界外疾疾一處集結小界,作白二羯磨已授戒。
衆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僧集一處結小界。
若僧時到僧忍聽,結小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此僧一處集結小界。
誰諸長老忍僧一處集結小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結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不同意者在界外遮不成遮,彼不解界便去,餘比丘疑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應解界去,不應不解界而去。
作白二羯磨解,衆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今衆僧集解界。
若僧時到僧忍聽,解界。
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衆僧集解界。
誰諸長老忍僧集解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爾時無和尚受具足戒,佛言:“不得受戒。
”“二和尚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受戒。
”“三和尚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受具足。
”“衆多和尚得受戒不?”佛言:“不得受具足戒。
”爾時和尚九歲受戒,得名受具足戒,而衆僧有罪。
爾時佛遊波羅?國,時國土饑儉米谷勇貴,乞求難得人民饑色。
時佛及衆僧多得供養,有一年少外道,見佛衆僧多得供養,見已便自剃發,着袈裟出家受戒,後僧供養斷。
諸比丘語言:“汝往入村乞食。
”問言:“衆僧無食耶?”報言:“無。
”彼言:“我當雲何?”比丘報言:“汝當乞食。
”彼言:“若乞食,此亦乞,彼亦乞。
我當彼間乞食。
”其人即休道。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先與四依。
”爾時複有一年少外道,來詣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
”諸比丘即與出家,先與四依法。
彼外道報言:“大德!我堪受二:依乞食、依樹下坐,我堪此二事。
納衣、腐爛藥,我不堪此二事。
何以故?誰能自觸己物。
”即便休道不出家。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此外道不出家,大有所失。
若出家者當得道證。
”佛言:“自今已去,先受戒已,後受四依。
”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勇健大将,來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為道。
”時諸比丘即與出家受具足戒。
于異時波斯匿王土界人民反叛,即遣軍往伐,逆為彼所破,重遣軍往,複為彼所破,王即問言:“我健将某甲,今為所在?”報言:“從沙門釋子出家為道。
”時王即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多欲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雲何度我勇健大将出家為道,如是何有正法?以此推之,沙門釋子盡是官人。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官人,若度者當如法治。
” 爾時與無衣缽者出家受具足戒,諸比丘語言:“汝入村乞食。
”彼言:“我無衣缽。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無衣缽者,不得受具足戒。
”時有借他衣缽受具足戒,受戒已其主還取,裸形蹲羞慚。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借他衣缽受具足戒,若與衣者當令乞與,不與者當與價直。
” 爾時衆多比丘,從拘薩羅國道路行,往黑闇河側。
其中一比丘言:“此中曾有白衣,與着袈裟者共行淫。
”衆人問言:“汝雲何知?”答曰:“我即彼之一數。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若犯比丘尼者,于我法律中無所長益,不應與出家受大戒;若出家受大戒者應滅擯。
” 爾時佛在波羅?國,時國界米谷勇貴,乞求難得人皆饑色。
時佛及比丘僧多得供養。
時有一年少外道,見佛及僧多得供養,便生此念:“當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彼即自剃發着袈裟手執缽入衆中食,諸比丘問言:“汝為幾歲?”彼不知。
複問:“汝何時出家?”彼言:“不知。
”“汝和尚誰?阿阇梨誰?”亦言:“不知。
”複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某甲外道,見佛及僧大得供養。
見已便生此念:‘以何方便得此食而不出家?’是故我便辄自剃須發着袈裟入衆中求食。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賊心入道者,于我法中無所長益,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出家受具足戒應滅擯。
是中賊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說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不說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所,不至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或至一比丘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或至一比丘所,不至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所,不至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
如是人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若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為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所,不至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若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聽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不共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者應滅擯。
是中賊心入道者,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羯磨說戒,若未出家受具足戒者,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者,應滅擯。
” 四分律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