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四(二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耶?”前至跋難陀釋子所白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跋難陀即度為弟子,授具足戒。
後于異時,問跋難陀義,而不能答。
時彼裸形複生此念:“沙門釋子愚闇無所知,我今宜可休道。
”即着袈裟入外道衆中。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與外道衆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當作如是與。
先剃發已,着袈裟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言:‘大德僧聽!我某甲外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于世尊所求出家為道,世尊即是我如來、至真、等正覺。
’如是第二、第三說。
‘我某甲外道,歸依佛法僧已,從如來出家學道,如來是我至真等正覺。
’如是第二、第三說。
當教受戒,‘盡形壽不殺生是沙彌戒,乃至盡形壽不畜金銀寶物是沙彌戒,此是沙彌十戒,盡形壽不得犯。
’彼外道應先至衆僧中,偏露右臂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說:‘大德僧聽!我某甲外道,從衆僧乞四月共住,願僧慈愍故,與我四月共住。
’如是第二、第三說已,安彼外道着眼見耳不聞處,衆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外道,今從衆僧乞四月共住。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彼某甲外道四月共住。
白如是。
’‘大德僧聽!彼某甲外道,從衆僧乞四月共住,僧今與彼四月共住。
誰諸長老忍僧與彼四月共住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彼外道四月共住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外道行共住竟,令諸比丘心喜悅,然後當于衆僧中受具足戒白四羯磨。
雲何外道,不能令諸比丘心喜悅?彼外道心故執持外道白衣法,不親比丘親外道,不随順比丘誦習異論;若聞人說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若聞人毀呰外道師教亦起瞋恚;聞說佛法僧非法事便踴躍歡喜;若有異外道來,贊歎外道好事,歡喜踴躍;若有外道師來,聞贊歎外道事,亦歡喜踴躍;若聞說佛法僧非法事,亦歡喜踴躍。
是謂外道不能令諸比丘喜悅。
雲何外道能令比丘喜悅?即反上句是,是謂外道共住和調心意令諸比丘喜悅。
”爾時有一外道,衆僧與四月共住,當與共住時,得正決定心。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若得正決定心者,當白四羯磨與授具足。
”時裸形布薩聞此語,便作是念:“沙門釋子智慧聰明,我今甯可還彼出家學道耶?”即詣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此壞内外道者,于我法中無所長益,若未受具足戒者,不應與授具足。
已受者當滅擯。
”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
時摩竭王瓶沙告語國人言:“欲于沙門釋子中能出家學道者,聽如來法中善修梵行盡諸苦際。
”時有一奴來詣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作比丘。
”時諸比丘即與出家為道,漸漸人間乞食,為本主所捉,舉聲喚言:“止莫捉我!止莫捉我!”左右諸居士問言:“何故喚耶?”報言:“此人捉我”。
即問彼人言:“何故捉耶?”報言:“是我家奴。
”諸居士語言:“汝放去,不應捉!汝或不能得此人,或為官所罰。
何以故知?摩竭王瓶沙先有教令,若有能于沙門釋子中出家學道者,聽如來法中善修梵行得盡苦際,莫有留難。
”其主即放,大喚瞋恚言:“禍哉,是我奴而不得自由。
如今觀之,沙門釋子盡是奴聚。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奴,若度者當如法治。
”爾時有賊囚,突獄逃走,來至園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諸比丘辄度出家與受具足。
時監獄官,撿挍名簿問守獄者言:“某甲賊囚今為所在。
”守獄者報言:“某甲賊囚突獄逃走,從沙門釋子出家。
”時監獄官皆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今觀此沙門釋子!盡是賊聚。
”爾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賊,若度者當如法治。
”爾時有負債人,逃避債主,來至園中語諸比丘言:“度我出家為道。
”時諸比丘辄與出家,受具足已人間乞食,為财主所捉,高聲喚言:“止莫捉我!止莫捉我!”左右諸居士聞,即問言:“何故喚耶?”報言:“此人捉我。
”問其人言:“汝何故捉耶?”報言:“負我财物。
”諸人語言:“汝放去莫捉,汝既不得财,或為官所罰。
何以故?摩竭國王瓶沙先有教令,若有能出家學道者,聽善修梵行得盡苦際,随意莫有留難。
”财主即便放之,而生瞋恚言:“負我财物而不能得,以此推之,沙門釋子盡是負債人。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負債人出家,若度者當如法治。
” 爾時佛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十七群童子共為親厚,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貧者八十千。
中有一童子,名優波離,父母唯有此一子,愛之未曾離目前,父母念言:“我當教此兒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
”即自念言:“當教先學書,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不令身力疲苦。
”複作是念:“教兒學書亦有身力疲苦耳!更教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念言:“今當教此兒學算數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父母念言:“今教兒學算數亦有身力疲苦耳!今當更教此兒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今當教此兒學畫像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
”複念言:“今教此兒學畫像技術,恐兒眼力疲苦。
當教此兒更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眼力不疲苦。
”即念言:“沙門釋子善自養身,安樂無衆苦惱。
若當教此兒于沙門釋子法中出家為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不疲苦。
”後于異時,十七群童子語優波離童子言:“汝可随我等出家為道。
”答言:“我何用出家為?汝自出家。
”十七群童子,第二、第三語優波離言:“可共出家為道。
何以故?我等今共相娛樂,于彼亦當如是嬉戲,共相娛樂。
”時優波離童子語諸童子言:“汝等小待!須我白父母。
”優波離童子即往父母所白言:“我今欲出家為道,願見聽許。
”父母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乃至不欲令死别,況當生别。
”優波離童子如是再三白父母言:“願聽我出家。
”父母亦如是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乃至不欲令死别,況當生别。
”爾時父母得優波離童子再三殷勤,作如是念:“我等先已有此意:‘當教此兒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兒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
’即作是念:‘若教學書乃至畫像,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而恐勞兒身力眼力以緻疲苦。
’念言:‘唯有沙門釋子!善自養身無衆苦惱,若令此兒在中出家,快得生活無有衆苦。
’”時父母報兒言:“今正是時,聽汝出家。
”時優波離還至十七群童子所語言:“我父母已聽我出家,汝等欲去者今正是時。
”時諸童子即往僧伽藍中,白諸比丘言:“大德!我欲出家學道,願諸大德!見與出家為道。
”爾時諸比丘即與出家受具足戒。
諸童子小來習樂,不堪一食,至于中夜患饑,高聲大喚言:“與我食!與我食!”諸比丘語言:“汝小待須天明,若衆僧有食,當共汝食。
若無當共汝乞食。
何以故?此中先都無作食處。
”爾時世尊,夜在靜處思惟,聞小兒啼聲,知而故問阿難:“中夜何等小兒啼聲?”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
何以故?若年未滿二十,不堪忍寒熱、饑渴、風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若身有種種苦痛不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當如法治。
阿難當知,年滿二十者,堪忍如上衆事。
” 爾時摩竭國界五種病出:一者癞,二者癰,三者白癞,四者幹痟,五者颠狂。
彼國人有此病者,皆詣耆婆童子所語言:“唯願見為治,我等當與如是如是财物。
”耆婆童子報言:“我不能治汝。
”時病者複語言:“唯願救濟,我等當以家一切所有,身及妻子供給使令。
”耆婆報言:“我不能療治汝患。
”時諸病者自相謂言:“此人意正必不與我等治病,我曹當往至彼所欲樂治處。
”時諸病者,來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諸比丘辄度出家。
時耆婆童子療治佛及比丘僧,給與吐下藥,或可與羹者
”時跋難陀即度為弟子,授具足戒。
後于異時,問跋難陀義,而不能答。
時彼裸形複生此念:“沙門釋子愚闇無所知,我今宜可休道。
”即着袈裟入外道衆中。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與外道衆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當作如是與。
先剃發已,着袈裟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言:‘大德僧聽!我某甲外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于世尊所求出家為道,世尊即是我如來、至真、等正覺。
’如是第二、第三說。
‘我某甲外道,歸依佛法僧已,從如來出家學道,如來是我至真等正覺。
’如是第二、第三說。
當教受戒,‘盡形壽不殺生是沙彌戒,乃至盡形壽不畜金銀寶物是沙彌戒,此是沙彌十戒,盡形壽不得犯。
’彼外道應先至衆僧中,偏露右臂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說:‘大德僧聽!我某甲外道,從衆僧乞四月共住,願僧慈愍故,與我四月共住。
’如是第二、第三說已,安彼外道着眼見耳不聞處,衆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外道,今從衆僧乞四月共住。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彼某甲外道四月共住。
白如是。
’‘大德僧聽!彼某甲外道,從衆僧乞四月共住,僧今與彼四月共住。
誰諸長老忍僧與彼四月共住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彼外道四月共住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外道行共住竟,令諸比丘心喜悅,然後當于衆僧中受具足戒白四羯磨。
雲何外道,不能令諸比丘心喜悅?彼外道心故執持外道白衣法,不親比丘親外道,不随順比丘誦習異論;若聞人說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若聞人毀呰外道師教亦起瞋恚;聞說佛法僧非法事便踴躍歡喜;若有異外道來,贊歎外道好事,歡喜踴躍;若有外道師來,聞贊歎外道事,亦歡喜踴躍;若聞說佛法僧非法事,亦歡喜踴躍。
是謂外道不能令諸比丘喜悅。
雲何外道能令比丘喜悅?即反上句是,是謂外道共住和調心意令諸比丘喜悅。
”爾時有一外道,衆僧與四月共住,當與共住時,得正決定心。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若得正決定心者,當白四羯磨與授具足。
”時裸形布薩聞此語,便作是念:“沙門釋子智慧聰明,我今甯可還彼出家學道耶?”即詣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此壞内外道者,于我法中無所長益,若未受具足戒者,不應與授具足。
已受者當滅擯。
”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
時摩竭王瓶沙告語國人言:“欲于沙門釋子中能出家學道者,聽如來法中善修梵行盡諸苦際。
”時有一奴來詣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作比丘。
”時諸比丘即與出家為道,漸漸人間乞食,為本主所捉,舉聲喚言:“止莫捉我!止莫捉我!”左右諸居士問言:“何故喚耶?”報言:“此人捉我”。
即問彼人言:“何故捉耶?”報言:“是我家奴。
”諸居士語言:“汝放去,不應捉!汝或不能得此人,或為官所罰。
何以故知?摩竭王瓶沙先有教令,若有能于沙門釋子中出家學道者,聽如來法中善修梵行得盡苦際,莫有留難。
”其主即放,大喚瞋恚言:“禍哉,是我奴而不得自由。
如今觀之,沙門釋子盡是奴聚。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奴,若度者當如法治。
”爾時有賊囚,突獄逃走,來至園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諸比丘辄度出家與受具足。
時監獄官,撿挍名簿問守獄者言:“某甲賊囚今為所在。
”守獄者報言:“某甲賊囚突獄逃走,從沙門釋子出家。
”時監獄官皆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今觀此沙門釋子!盡是賊聚。
”爾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賊,若度者當如法治。
”爾時有負債人,逃避債主,來至園中語諸比丘言:“度我出家為道。
”時諸比丘辄與出家,受具足已人間乞食,為财主所捉,高聲喚言:“止莫捉我!止莫捉我!”左右諸居士聞,即問言:“何故喚耶?”報言:“此人捉我。
”問其人言:“汝何故捉耶?”報言:“負我财物。
”諸人語言:“汝放去莫捉,汝既不得财,或為官所罰。
何以故?摩竭國王瓶沙先有教令,若有能出家學道者,聽善修梵行得盡苦際,随意莫有留難。
”财主即便放之,而生瞋恚言:“負我财物而不能得,以此推之,沙門釋子盡是負債人。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度負債人出家,若度者當如法治。
” 爾時佛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十七群童子共為親厚,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貧者八十千。
中有一童子,名優波離,父母唯有此一子,愛之未曾離目前,父母念言:“我當教此兒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
”即自念言:“當教先學書,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不令身力疲苦。
”複作是念:“教兒學書亦有身力疲苦耳!更教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念言:“今當教此兒學算數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父母念言:“今教兒學算數亦有身力疲苦耳!今當更教此兒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力不疲苦。
今當教此兒學畫像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
”複念言:“今教此兒學畫像技術,恐兒眼力疲苦。
當教此兒更學何等技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眼力不疲苦。
”即念言:“沙門釋子善自養身,安樂無衆苦惱。
若當教此兒于沙門釋子法中出家為道,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身不疲苦。
”後于異時,十七群童子語優波離童子言:“汝可随我等出家為道。
”答言:“我何用出家為?汝自出家。
”十七群童子,第二、第三語優波離言:“可共出家為道。
何以故?我等今共相娛樂,于彼亦當如是嬉戲,共相娛樂。
”時優波離童子語諸童子言:“汝等小待!須我白父母。
”優波離童子即往父母所白言:“我今欲出家為道,願見聽許。
”父母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乃至不欲令死别,況當生别。
”優波離童子如是再三白父母言:“願聽我出家。
”父母亦如是報言:“我等唯有汝一子,心甚愛念,乃至不欲令死别,況當生别。
”爾時父母得優波離童子再三殷勤,作如是念:“我等先已有此意:‘當教此兒學何技術?我等死後,令兒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
’即作是念:‘若教學書乃至畫像,我等死後快得生活無所乏短,令身力不疲苦,而恐勞兒身力眼力以緻疲苦。
’念言:‘唯有沙門釋子!善自養身無衆苦惱,若令此兒在中出家,快得生活無有衆苦。
’”時父母報兒言:“今正是時,聽汝出家。
”時優波離還至十七群童子所語言:“我父母已聽我出家,汝等欲去者今正是時。
”時諸童子即往僧伽藍中,白諸比丘言:“大德!我欲出家學道,願諸大德!見與出家為道。
”爾時諸比丘即與出家受具足戒。
諸童子小來習樂,不堪一食,至于中夜患饑,高聲大喚言:“與我食!與我食!”諸比丘語言:“汝小待須天明,若衆僧有食,當共汝食。
若無當共汝乞食。
何以故?此中先都無作食處。
”爾時世尊,夜在靜處思惟,聞小兒啼聲,知而故問阿難:“中夜何等小兒啼聲?”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
何以故?若年未滿二十,不堪忍寒熱、饑渴、風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若身有種種苦痛不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當如法治。
阿難當知,年滿二十者,堪忍如上衆事。
” 爾時摩竭國界五種病出:一者癞,二者癰,三者白癞,四者幹痟,五者颠狂。
彼國人有此病者,皆詣耆婆童子所語言:“唯願見為治,我等當與如是如是财物。
”耆婆童子報言:“我不能治汝。
”時病者複語言:“唯願救濟,我等當以家一切所有,身及妻子供給使令。
”耆婆報言:“我不能療治汝患。
”時諸病者自相謂言:“此人意正必不與我等治病,我曹當往至彼所欲樂治處。
”時諸病者,來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言:“我欲出家學道。
”時諸比丘辄度出家。
時耆婆童子療治佛及比丘僧,給與吐下藥,或可與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