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四(二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即其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 爾時諸比丘,将受戒人出界外,喚六群比丘來授戒。
彼六群比丘不來,不得受戒。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作波利婆沙、本日治、摩那埵、阿浮呵那、作羯磨。
若立制、若受戒、若衆差人、若有所解,如此衆事,喚應赴。
不赴,當如法治。
”爾時諸比丘,将欲受戒者出界外,語上座言:“作白羯磨。
”報言:“我不誦。
”複語中座下座言:“作白。
”亦言:“不誦。
”便留難不得受戒。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五歲比丘當誦白羯磨,若不者當如法治。
”時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語上座言:“作白。
”上座報言:“我曾誦,今不利。
”複語中下座言:“作白。
”亦言:“我曾誦,今不利。
”便不得受戒。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五歲比丘當誦白羯磨使利,不者當如法治。
”爾時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聞有賊來皆恐怖,從坐起去不得受戒。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八難事及餘因緣,二人、三人聽一時作羯磨,不得過。
所謂難處者,一王、二賊、三火、四水、五病、六人、七非人、八失梨?蟲。
所謂餘因緣者,有大衆集坐具少、若多病人,聽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
若有大衆集房舍少,若天雨漏,聽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
”爾時尊者優波離即從坐起,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有諸重事,得過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不?”佛言:“不得過。
”彼遣使受依止,佛言:“不應爾。
”彼遣使與依止,佛言:“不應爾。
”時和尚阿阇梨出界外行,弟子念言:“和尚阿阇梨行不久當還,我即依止而住。
”便無依止而住。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和尚阿阇梨出界外行日,即日應受依止。
若不受當如法治。
”彼諸弟子出界外遠行,彼自念言:“我等行不久還,即以此依止和尚阿阇梨住。
”便無依止而住。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新受戒客比丘須依止者,不得先洗足、不得先飲水,先當受依止。
”爾時客新受戒比丘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新受戒客比丘須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飲水,當先受依止。
’”當受依止時迷悶倒地便得病。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客新受戒比丘須依止,先洗足、先飲水、小停息已受依止。
”彼不選擇人受依止,而師破戒、破見、破威儀、若作呵責、作依止、作擯、若作遮不至白衣家、若被舉,無有長益沙門行,佛言:“自今已去,不得不選擇師受依止。
”彼不選擇與依止,而弟子或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作呵責、若擯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舉。
佛言:“不得不選擇與依止。
”爾時新受戒比丘病,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不依止不得住。
’”即日舍住處去,病增劇。
時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病,須依止,聽無依止得住。
”時瞻視新受戒病比丘者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無依止不得住。
’”彼舍病人去,病者命終。
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聽瞻視新受戒病比丘者,無依止得住。
”彼諸比丘和尚阿阇梨,衆僧與作羯磨,與作呵責、作擯、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舉。
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彼諸弟子衆,僧與作羯磨,作呵責乃至遮不至白衣家、作舉羯磨。
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彼和尚阿阇梨,衆僧為作滅擯羯磨,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彼諸弟子,衆僧為作滅擯羯磨,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
時郁毗羅迦葉将諸徒衆舍家學道,删若弟子将二百五十弟子舍家學道,羅閱城中有大富豪貴家子亦出家學道,如此大衆等住羅閱城。
時諸大臣自相謂言:“今諸外道出家學道,春秋冬夏人間遊行;此沙門釋子,聚住此間不餘處遊行,将由此處為最勝故。
”爾時諸比丘聞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告阿難:“汝往房房敕諸比丘言:‘世尊今欲至南方人間遊行,若有欲侍從者各随意。
’”阿難受教,往房房語諸比丘言:“世尊今欲往南方遊行,諸比丘若有欲侍從者各随意。
”時有信樂新受戒比丘,白阿難言:“若我等和尚阿阇梨去我當去,若不去我等不去。
何以故?我等新受戒比丘,若去須依止,還此複當受依止,人當謂我輕躁無志。
”爾時世尊,将少比丘遊行南方,後還王舍城。
時世尊觀南方遊行比丘衆少,知而故問阿難:“諸比丘何以故少?”阿難具以上事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聽五歲有智慧比丘,十歲有智慧比丘。
五歲比丘應從十歲比丘受依止。
若愚癡無智慧者,盡形壽依止。
有五法失依止:一師呵責、二去、三休道、四不與依止、五入戒場上。
複有五事:一者死、二者去、三休道、四不與依止、五若五歲若過五歲。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休道。
複有五法: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弟子休道。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命終。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弟子命終。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還在和尚目下住。
是為五事失依止。
有五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戒不成就、定不成就、智慧不成就、解脫不成就、解脫知見不成就,此五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
若成就五法者,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自身戒不成就、不能教人堅住于戒、自身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不成就、不能教人堅住于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無信、無慚、無愧、懶堕、多忘,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破增上戒、破增上見、破增上威儀、少聞、無智慧,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能瞻視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視乃至差若命終、若弟子不樂住處方便當移異處、若有生疑事不能開解其意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不能教使舍惡見住善見、若減十歲,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若輕若重、減十歲,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
若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弟子、增上威儀、增上淨行、增上波羅提木叉、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
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智慧、不知白、不知羯磨,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知增戒、增心、增智慧、知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得授人具足戒。
”如是不得與依止、得與依止,不得畜沙彌、得畜沙彌,盡如上。
爾時佛在羅閱城。
時城中有裸形外道,名布薩,善能論議,常自稱說言:“此間若有沙門釋子,能與我論者來。
”時舍利弗言:“我堪與汝論。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論有四種:或有論者,義盡文不盡、或有文盡義不盡、或有文義俱盡、或有文義俱不盡。
有四辯:法辯、義辯、了了辯、辭辯。
若論師有此四辯者,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
今舍利弗成就此四辯,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
”彼裸形即難問舍利弗義,舍利弗即還答遣。
時彼裸形以五百迫難難舍利弗,舍利弗即稱彼五百迫難,而更以深義難問,而彼裸形得難問不解。
時彼裸形即生念言:“甚奇!甚特!沙門釋子極為智慧聰明,我今甯可從彼出家學道耶?”即往僧伽藍中,遙見跋難陀釋子生此念:“沙門釋子少知識者,猶智慧乃爾,況多知識者,豈得不多
諸比丘白佛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 爾時諸比丘,将受戒人出界外,喚六群比丘來授戒。
彼六群比丘不來,不得受戒。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作波利婆沙、本日治、摩那埵、阿浮呵那、作羯磨。
若立制、若受戒、若衆差人、若有所解,如此衆事,喚應赴。
不赴,當如法治。
”爾時諸比丘,将欲受戒者出界外,語上座言:“作白羯磨。
”報言:“我不誦。
”複語中座下座言:“作白。
”亦言:“不誦。
”便留難不得受戒。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五歲比丘當誦白羯磨,若不者當如法治。
”時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語上座言:“作白。
”上座報言:“我曾誦,今不利。
”複語中下座言:“作白。
”亦言:“我曾誦,今不利。
”便不得受戒。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五歲比丘當誦白羯磨使利,不者當如法治。
”爾時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聞有賊來皆恐怖,從坐起去不得受戒。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八難事及餘因緣,二人、三人聽一時作羯磨,不得過。
所謂難處者,一王、二賊、三火、四水、五病、六人、七非人、八失梨?蟲。
所謂餘因緣者,有大衆集坐具少、若多病人,聽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
若有大衆集房舍少,若天雨漏,聽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
”爾時尊者優波離即從坐起,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有諸重事,得過二人、三人一時作羯磨不?”佛言:“不得過。
”彼遣使受依止,佛言:“不應爾。
”彼遣使與依止,佛言:“不應爾。
”時和尚阿阇梨出界外行,弟子念言:“和尚阿阇梨行不久當還,我即依止而住。
”便無依止而住。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和尚阿阇梨出界外行日,即日應受依止。
若不受當如法治。
”彼諸弟子出界外遠行,彼自念言:“我等行不久還,即以此依止和尚阿阇梨住。
”便無依止而住。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新受戒客比丘須依止者,不得先洗足、不得先飲水,先當受依止。
”爾時客新受戒比丘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新受戒客比丘須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飲水,當先受依止。
’”當受依止時迷悶倒地便得病。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客新受戒比丘須依止,先洗足、先飲水、小停息已受依止。
”彼不選擇人受依止,而師破戒、破見、破威儀、若作呵責、作依止、作擯、若作遮不至白衣家、若被舉,無有長益沙門行,佛言:“自今已去,不得不選擇師受依止。
”彼不選擇與依止,而弟子或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作呵責、若擯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舉。
佛言:“不得不選擇與依止。
”爾時新受戒比丘病,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不依止不得住。
’”即日舍住處去,病增劇。
時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病,須依止,聽無依止得住。
”時瞻視新受戒病比丘者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制言:‘無依止不得住。
’”彼舍病人去,病者命終。
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聽瞻視新受戒病比丘者,無依止得住。
”彼諸比丘和尚阿阇梨,衆僧與作羯磨,與作呵責、作擯、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舉。
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彼諸弟子衆,僧與作羯磨,作呵責乃至遮不至白衣家、作舉羯磨。
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彼和尚阿阇梨,衆僧為作滅擯羯磨,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彼諸弟子,衆僧為作滅擯羯磨,諸比丘念言:“為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
時郁毗羅迦葉将諸徒衆舍家學道,删若弟子将二百五十弟子舍家學道,羅閱城中有大富豪貴家子亦出家學道,如此大衆等住羅閱城。
時諸大臣自相謂言:“今諸外道出家學道,春秋冬夏人間遊行;此沙門釋子,聚住此間不餘處遊行,将由此處為最勝故。
”爾時諸比丘聞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告阿難:“汝往房房敕諸比丘言:‘世尊今欲至南方人間遊行,若有欲侍從者各随意。
’”阿難受教,往房房語諸比丘言:“世尊今欲往南方遊行,諸比丘若有欲侍從者各随意。
”時有信樂新受戒比丘,白阿難言:“若我等和尚阿阇梨去我當去,若不去我等不去。
何以故?我等新受戒比丘,若去須依止,還此複當受依止,人當謂我輕躁無志。
”爾時世尊,将少比丘遊行南方,後還王舍城。
時世尊觀南方遊行比丘衆少,知而故問阿難:“諸比丘何以故少?”阿難具以上事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聽五歲有智慧比丘,十歲有智慧比丘。
五歲比丘應從十歲比丘受依止。
若愚癡無智慧者,盡形壽依止。
有五法失依止:一師呵責、二去、三休道、四不與依止、五入戒場上。
複有五事:一者死、二者去、三休道、四不與依止、五若五歲若過五歲。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休道。
複有五法: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弟子休道。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命終。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弟子命終。
複有五事: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不與依止、若還在和尚目下住。
是為五事失依止。
有五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戒不成就、定不成就、智慧不成就、解脫不成就、解脫知見不成就,此五法不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
若成就五法者,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自身戒不成就、不能教人堅住于戒、自身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不成就、不能教人堅住于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無信、無慚、無愧、懶堕、多忘,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破增上戒、破增上見、破增上威儀、少聞、無智慧,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能瞻視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視乃至差若命終、若弟子不樂住處方便當移異處、若有生疑事不能開解其意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不能教使舍惡見住善見、若減十歲,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有五法成就,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若輕若重、減十歲,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
若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教授弟子、增上威儀、增上淨行、增上波羅提木叉、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授人具足戒。
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智慧、不知白、不知羯磨,成就此五法,不得授人具足戒。
成就五法,得授人具足戒:知增戒、增心、增智慧、知白羯磨,成就此五法者,得授人具足戒。
”如是不得與依止、得與依止,不得畜沙彌、得畜沙彌,盡如上。
爾時佛在羅閱城。
時城中有裸形外道,名布薩,善能論議,常自稱說言:“此間若有沙門釋子,能與我論者來。
”時舍利弗言:“我堪與汝論。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論有四種:或有論者,義盡文不盡、或有文盡義不盡、或有文義俱盡、或有文義俱不盡。
有四辯:法辯、義辯、了了辯、辭辯。
若論師有此四辯者,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
今舍利弗成就此四辯,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
”彼裸形即難問舍利弗義,舍利弗即還答遣。
時彼裸形以五百迫難難舍利弗,舍利弗即稱彼五百迫難,而更以深義難問,而彼裸形得難問不解。
時彼裸形即生念言:“甚奇!甚特!沙門釋子極為智慧聰明,我今甯可從彼出家學道耶?”即往僧伽藍中,遙見跋難陀釋子生此念:“沙門釋子少知識者,猶智慧乃爾,況多知識者,豈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