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四(二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受戒揵度之四
時諸新受戒比丘,和尚命終,無人教授。
以不被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缽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無異。
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聽有阿阇梨、聽有弟子。
阿阇梨于弟子當如兒想,弟子于阿阇梨如父想,展轉相教、展轉相奉事,如是于佛法中倍增益廣流布。
當作是請阿阇梨,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為依止,願大德與我依止,我依止大德住。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彼當言:‘可爾!與汝依止,汝等莫放逸!’”時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作依止,彼新受戒比丘與他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案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言:“世尊制戒聽受人依止,而汝等新受戒比丘,雲何受他依止而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呵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世尊制戒聽受人依止,汝等新受戒比丘受他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
”彼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彼十歲比丘愚癡無智慧,便與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雲何世尊制戒,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而汝等雖十歲,愚癡,與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呵責已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我制戒,聽十歲比丘受人依止。
汝等雖十歲,愚癡,受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着衣不齊整,乃至如婆羅門聚會法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十歲智慧比丘與人依止。
”時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十歲智慧比丘與人依止,彼自稱言:“我十歲有智慧。
”便與人依止。
然彼與依止已,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雲何世尊制戒聽十歲有智慧比丘應與人依止,而汝辄自言:‘我有智慧。
’便與人依止,既與已而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我制戒聽十歲有智慧比丘與人依止,而汝自言:‘有智慧。
’與人依止。
既與依止,而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當制阿阇梨法,使行阿阇梨法。
阿阇梨于弟子所,當作如是法,應如是行。
”(阿阇梨于弟子所行阿阇梨法,一一如上和尚于弟子所行和尚法。
弟子于阿阇梨所行弟子法,一一亦如上弟子于和尚所一一行弟子法,文同不異,故不出耳) 爾時諸弟子,不承事恭敬和尚,亦不順弟子法。
時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當與作呵責。
”彼不知雲何呵責,佛言:“聽以五事呵責,和尚當作如是語:‘我今呵責汝,汝去!汝莫入我房,汝莫為我作使,汝亦莫至我所,不與汝語。
’是謂和尚呵責弟子五事。
阿阇梨呵責弟子,亦有五事,語言:‘我今呵責汝,汝去!汝莫入我房,莫為我作使,汝莫依止我住,不與汝語。
’是謂阿阇梨呵責弟子五事。
”世尊既聽呵責,不知當以何事呵責。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弟子有五事,和尚阿阇梨應與作呵責:無慚、無愧、不受教、作非威儀、不恭敬。
弟子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阇梨應與作呵責。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淫女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婦女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大童女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黃門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比丘尼精舍。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看捕龜鼈。
弟子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阇梨應與作呵責。
”世尊既聽呵責弟子,彼盡形壽呵責,佛言:“不應盡形壽呵責。
”彼竟安居呵責,佛言:“不應爾。
”彼呵責病者,和尚阿阇梨不看,餘比丘亦不看,病者困笃,佛言:“不得呵責病者。
”彼不在前呵責,餘比丘語言:“汝已被呵責。
”彼言:“我不被呵責。
”佛言:“不應不現前呵責。
”彼不與出過而呵責,時諸弟子言:“我犯何過而見呵責耶?”佛言:“不應不出其過而呵責。
當出其過言:‘汝犯如是如是罪!’”彼既被呵責已便供給作使,佛言:“不應爾。
”彼與作呵責已,便受供給作使,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故依止,佛言:“不應爾。
”彼與作呵責已與依止,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不忏悔,和尚阿阇梨便去,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便于餘比丘邊住,不與和尚阿阇梨執事,亦複不與餘比丘執事,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無人為将順、或遠行、或休道、或不樂佛法,佛言:“聽餘人作如是意受,為其和尚阿阇梨,欲令忏悔和合故受。
”爾時六群比丘,誘将他弟子去,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誘将他弟子去,若将去應如法治。
”彼和尚阿阇梨,或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于沙門法無利益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聽作如是意:‘所以誘進将去,欲令其長益沙門法故。
’”彼被呵責已,不向和尚阿阇梨忏悔,佛言:“被呵責已,應向和尚阿阇梨忏悔。
當如是忏悔,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語:‘大德!我今忏悔,更不複作。
’若聽忏悔者善;若不聽者,當更日三時忏悔,早起日中日暮。
若聽忏悔者善;若不聽者,當下意随順,求方便解其所犯。
若彼下意随順無有違逆求解過,師當受,若不受當如法治。
” 時有新受戒樂靜比丘,當須依止。
彼觀看房舍,見阿蘭若處有窟,彼作是念:“我若得依止,當于此處住。
”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樂閑靜須依止者,聽餘處依止即日得往還。
若不得,新受戒比丘樂靜處者,聽無依止而住。
”爾時新受戒舊住比丘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有制,不得無依止而住。
”彼辄舍所住處去,住處壞。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新受戒舊住比丘須依止,聽無依止住,為護住處故。
”時有比丘,決意出界外去,不作還意。
而彼出界外,即其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不?”佛言:“此失依止。
”彼和尚阿阇梨決意出界外去,作不還意而出界外,即其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時有比丘白和尚阿阇梨,暫出界外,出界外,即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時和尚阿阇梨念言:“暫出界外。
”出界外
以不被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缽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無異。
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聽有阿阇梨、聽有弟子。
阿阇梨于弟子當如兒想,弟子于阿阇梨如父想,展轉相教、展轉相奉事,如是于佛法中倍增益廣流布。
當作是請阿阇梨,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為依止,願大德與我依止,我依止大德住。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彼當言:‘可爾!與汝依止,汝等莫放逸!’”時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作依止,彼新受戒比丘與他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案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言:“世尊制戒聽受人依止,而汝等新受戒比丘,雲何受他依止而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食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呵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世尊制戒聽受人依止,汝等新受戒比丘受他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
”彼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彼十歲比丘愚癡無智慧,便與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雲何世尊制戒,聽十歲比丘與人依止,而汝等雖十歲,愚癡,與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呵責已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我制戒,聽十歲比丘受人依止。
汝等雖十歲,愚癡,受人依止,不知教授。
以不教授故,着衣不齊整,乃至如婆羅門聚會法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十歲智慧比丘與人依止。
”時諸比丘聞世尊制戒聽十歲智慧比丘與人依止,彼自稱言:“我十歲有智慧。
”便與人依止。
然彼與依止已,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彼比丘:“雲何世尊制戒聽十歲有智慧比丘應與人依止,而汝辄自言:‘我有智慧。
’便與人依止,既與已而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我制戒聽十歲有智慧比丘與人依止,而汝自言:‘有智慧。
’與人依止。
既與依止,而不教授。
以不教授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受不淨缽食、在大小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當制阿阇梨法,使行阿阇梨法。
阿阇梨于弟子所,當作如是法,應如是行。
”(阿阇梨于弟子所行阿阇梨法,一一如上和尚于弟子所行和尚法。
弟子于阿阇梨所行弟子法,一一亦如上弟子于和尚所一一行弟子法,文同不異,故不出耳) 爾時諸弟子,不承事恭敬和尚,亦不順弟子法。
時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當與作呵責。
”彼不知雲何呵責,佛言:“聽以五事呵責,和尚當作如是語:‘我今呵責汝,汝去!汝莫入我房,汝莫為我作使,汝亦莫至我所,不與汝語。
’是謂和尚呵責弟子五事。
阿阇梨呵責弟子,亦有五事,語言:‘我今呵責汝,汝去!汝莫入我房,莫為我作使,汝莫依止我住,不與汝語。
’是謂阿阇梨呵責弟子五事。
”世尊既聽呵責,不知當以何事呵責。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弟子有五事,和尚阿阇梨應與作呵責:無慚、無愧、不受教、作非威儀、不恭敬。
弟子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阇梨應與作呵責。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淫女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婦女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大童女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黃門家。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比丘尼精舍。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
複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惡人為友、好往看捕龜鼈。
弟子有如是五事,和尚阿阇梨應與作呵責。
”世尊既聽呵責弟子,彼盡形壽呵責,佛言:“不應盡形壽呵責。
”彼竟安居呵責,佛言:“不應爾。
”彼呵責病者,和尚阿阇梨不看,餘比丘亦不看,病者困笃,佛言:“不得呵責病者。
”彼不在前呵責,餘比丘語言:“汝已被呵責。
”彼言:“我不被呵責。
”佛言:“不應不現前呵責。
”彼不與出過而呵責,時諸弟子言:“我犯何過而見呵責耶?”佛言:“不應不出其過而呵責。
當出其過言:‘汝犯如是如是罪!’”彼既被呵責已便供給作使,佛言:“不應爾。
”彼與作呵責已,便受供給作使,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故依止,佛言:“不應爾。
”彼與作呵責已與依止,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不忏悔,和尚阿阇梨便去,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便于餘比丘邊住,不與和尚阿阇梨執事,亦複不與餘比丘執事,佛言:“不應爾。
”彼被呵責已,無人為将順、或遠行、或休道、或不樂佛法,佛言:“聽餘人作如是意受,為其和尚阿阇梨,欲令忏悔和合故受。
”爾時六群比丘,誘将他弟子去,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誘将他弟子去,若将去應如法治。
”彼和尚阿阇梨,或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于沙門法無利益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聽作如是意:‘所以誘進将去,欲令其長益沙門法故。
’”彼被呵責已,不向和尚阿阇梨忏悔,佛言:“被呵責已,應向和尚阿阇梨忏悔。
當如是忏悔,偏露右臂、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語:‘大德!我今忏悔,更不複作。
’若聽忏悔者善;若不聽者,當更日三時忏悔,早起日中日暮。
若聽忏悔者善;若不聽者,當下意随順,求方便解其所犯。
若彼下意随順無有違逆求解過,師當受,若不受當如法治。
” 時有新受戒樂靜比丘,當須依止。
彼觀看房舍,見阿蘭若處有窟,彼作是念:“我若得依止,當于此處住。
”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新受戒比丘,樂閑靜須依止者,聽餘處依止即日得往還。
若不得,新受戒比丘樂靜處者,聽無依止而住。
”爾時新受戒舊住比丘須依止,彼作是念:“世尊有制,不得無依止而住。
”彼辄舍所住處去,住處壞。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新受戒舊住比丘須依止,聽無依止住,為護住處故。
”時有比丘,決意出界外去,不作還意。
而彼出界外,即其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不?”佛言:“此失依止。
”彼和尚阿阇梨決意出界外去,作不還意而出界外,即其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此失依止不?”佛言:“失依止。
”時有比丘白和尚阿阇梨,暫出界外,出界外,即日還。
諸比丘白佛言:“為失依止不?”佛言:“不失依止。
”時和尚阿阇梨念言:“暫出界外。
”出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