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三(二分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受戒揵度之三
佛告迦葉:“昨夜釋提桓因持供養具來供養我欲聽法,是其光耳。
”迦葉念言:“甚奇!甚特!大沙門威德乃爾,使釋提桓因持供養具來聽法耶?大沙門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時世尊食彼食已還詣本林。
時梵天王欲興供養,于如來所夜闇時放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勝于前光清淨無瑕穢,叉手合掌禮如來已在前而住。
迦葉夜起見林中,有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清淨無瑕穢,勝于前光。
見已明日往如來所,白言:“時已到,可往就食。
”又複問言:“昨夜有大光勝于前光,雲何得爾耶?”佛告迦葉:“昨夜梵天王來聽法,是其光耳。
”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大神德,甚奇!甚特!乃能令梵天王來聽法。
此大沙門,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時世尊食彼迦葉食已,還彼林中。
時迦葉欲大祠祀,于摩竭國界多人集會。
迦葉念言:“我祠祀多人集會,大沙門不來者不亦快耶?何以故?我今大祠祀,摩竭國人皆集,大沙門顔貌端正世所希有,若衆人見者,必當舍我事彼為師不承事我。
”時世尊知迦葉心所念,即詣郁單越取自然粳米,于阿耨大泉坐晝日坐處。
時迦葉複生此念:“大沙門今何以不來就食?我今大祠祀,摩竭國人大集,甯可留分耶?”即敕左右留分。
明日清旦,迦葉詣佛所白言:“日時已到,宜知是時。
”又複問言:“大沙門!昨日何以故不來耶?我昨日大祀,多人集會,我作是念:‘雲何今日沙門不來至耶?’我即留食分。
”佛告迦葉:“我亦先知汝意,汝自念言:‘今日大沙門不來者,則成我大祠。
何以故?我今大祠祀,摩竭國多人集會,大沙門顔貌端正,諸人見者,皆當舍我事彼為師不複事我。
’我知汝心中所念已,便至郁單越取自然粳米,詣阿耨大泉坐晝日坐處。
”時迦葉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有大神德,知我心中所念已,乃至郁單越取自然粳米,至阿耨大泉坐晝日坐處。
此大沙門雖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爾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本林中。
時世尊得一貴價糞掃衣,念言:“當雲何得水浣此衣耶?”爾時釋提桓因知佛心中所念,即于如來前指地成大池,極為清淨無有垢濁,前白佛言:“願世尊用此水浣衣。
”時世尊複作是念:“當于何物上浣衣?”爾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往詣摩頭鸠羅山,取四方大石置如來前:“唯願世尊于此石上浣衣。
”時世尊複作是念:“浣衣已當于何處曬衣?”釋提桓因複知世尊心中所念,複詣摩頭鸠羅山,更取大方石置如來前:“願于此石上曬衣。
”時世尊浣曬衣已,複生此念:“我今甯可于此指地池中洗浴。
”即脫衣洗浴。
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攀何物出此池?”時彼池側有一大迦休樹,本曲外向。
世尊生此念已,樹即回向池,世尊得攀而出。
時迦葉明日清旦往世尊所白言:“時已到,可往就食。
”又問言:“大沙門!何由有此好池?本所不見。
”佛告迦葉:“我近者得一貴價糞掃衣。
我念言:‘當雲何得水浣此衣?’時釋提桓因知我所念,即以指指地,便有此池,清淨無有垢濁。
‘願世尊可于此池浣衣。
’迦葉當知,此池名為指地池,猶若神祠無異。
”複問言:“何由有此大方石?本所無有。
”佛告迦葉:“我作是念:‘當于何處浣衣?’時釋提桓因知我所念,即詣摩頭鸠羅山上,取此四方石來,語我言:‘可于此上浣衣。
’”複問言:“此第二方石,何由而有?本來不見。
”佛告迦葉:“我浣衣已念言:‘當于何處曬衣?’釋提桓因知我心中所念,複詣摩頭鸠羅山上,取此方石來,語我言:‘願于此石上曬衣。
’”複問言:“此池上樹,本曲外向,今何曲内向?”佛告迦葉:“我浣曬衣已作是念:‘我甯可入此池洗浴。
’即便入池浴,浴已念言:‘何所攀而出于是?’此樹即回曲内向,令我得攀而出。
是故爾耳。
”即告迦葉:“當知猶如神樹無異。
”時迦葉念言:“大沙門,甚奇!甚特!有大神力,釋提桓因供給所須,乃使無情物随意。
”迦葉言:“此大沙門,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詣本林。
時迦葉複生此念:“有人來至此,我當與食。
”時世尊即化作五百比丘,着衣持缽從遠而至。
時迦葉遙見五百比丘着衣持缽從遠而至,生此念:“咄哉!此諸比丘從何而來?我何由得食與之?”時世尊即攝神足還使五百比丘不現。
迦葉念言:“此皆是大沙門神力所為。
”時迦葉複作是念:“若有人來至此者,我當與食。
”時世尊複以神力,化作五百螺髻梵志,手持澡瓶從遠而來。
時迦葉遙見五百編發梵志手持澡瓶來,作是念言:“咄哉!今五百梵志來,何由得食與之?”時世尊即攝神足,令五百梵志不現。
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所為。
”時迦葉複生此念:“若有人來至此,我當與食。
”時世尊複化作五百事火梵志,去石室不遠皆共祀火神。
時迦葉見已作是念言:“咄哉!此從何來?我當何由得食與之?”時世尊即攝神足,令五百梵志不現。
迦葉念言:“此皆是大沙門所為。
”時迦葉弟子諸梵志,日三入水浴,極寒戰不堪。
爾時世尊,即化作五百火爐皆無煙焰,使諸梵志各得自炙。
諸梵志念言:“此皆是大沙門所為。
”時諸梵志,皆欲破薪,而不能得破。
諸梵志念言:“此皆是大沙門威力所為。
”适得破,便複念言:“是大沙門神力所為。
”欲得舉斧不能得舉,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适得舉斧,複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諸梵志欲得下斧,而不能得下,念言:“此大沙門所為。
”适得下斧,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諸梵志欲然火不能得然,念言:“皆是大沙門所為。
”火既得然,念言:“大沙門所為。
”欲滅而不能得滅,念言:“皆是大沙門所為。
”适得滅,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捉澡瓶水欲瀉去而不能得出,念言:“大沙門所為。
”既得去水,念言:“大沙門所為。
”諸梵志欲得止澡瓶水,不能得止,念言:“大沙門所為。
”既得止,念言:“大沙門所為。
”爾時四面有大黑雲起,天大雨堕如象尿,潦水齊腰。
時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極為端正人中第一,或能為水所漂。
”即将徒衆乘一樹船往求世尊。
世尊爾時在外露地經行,地燥如舊。
時迦葉見佛露地經行,地燥如舊猶如屋内,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使無情之物回轉如意。
此大沙門,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 迦葉他日複往世尊所,白言:“食時已到可往就食。
”佛言迦葉:“汝并在前,吾後當往。
”時世尊遣迦葉已,猶如力士屈申臂頃,從經行地沒,即于彼貫迦葉船底而出。
見已便作是言:“此大沙門有大神德,先遣我言後至,今者乃先在船耶?”佛告迦葉:“吾遣汝已,如力士屈申臂頃于經行地沒,貫汝船底而出。
”迦葉作是念言:“此大沙門有大神力,先遣我已,後來湧出船上。
大沙門有大神力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道真。
”爾時世尊知迦葉心中所念,告言:“汝常稱言:‘大沙門雖得阿羅漢,不如我得阿羅漢。
’如今觀汝,非阿羅漢、非向阿羅漢道。
”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大威神,知我心中所念。
此大沙門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我今甯可從彼修梵行。
”即前白佛:“我今欲從如來所修梵行。
”佛告迦葉:“汝有五百弟子,從汝學梵行,汝應告彼使知。
若彼
”迦葉念言:“甚奇!甚特!大沙門威德乃爾,使釋提桓因持供養具來聽法耶?大沙門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時世尊食彼食已還詣本林。
時梵天王欲興供養,于如來所夜闇時放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勝于前光清淨無瑕穢,叉手合掌禮如來已在前而住。
迦葉夜起見林中,有大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清淨無瑕穢,勝于前光。
見已明日往如來所,白言:“時已到,可往就食。
”又複問言:“昨夜有大光勝于前光,雲何得爾耶?”佛告迦葉:“昨夜梵天王來聽法,是其光耳。
”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大神德,甚奇!甚特!乃能令梵天王來聽法。
此大沙門,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時世尊食彼迦葉食已,還彼林中。
時迦葉欲大祠祀,于摩竭國界多人集會。
迦葉念言:“我祠祀多人集會,大沙門不來者不亦快耶?何以故?我今大祠祀,摩竭國人皆集,大沙門顔貌端正世所希有,若衆人見者,必當舍我事彼為師不承事我。
”時世尊知迦葉心所念,即詣郁單越取自然粳米,于阿耨大泉坐晝日坐處。
時迦葉複生此念:“大沙門今何以不來就食?我今大祠祀,摩竭國人大集,甯可留分耶?”即敕左右留分。
明日清旦,迦葉詣佛所白言:“日時已到,宜知是時。
”又複問言:“大沙門!昨日何以故不來耶?我昨日大祀,多人集會,我作是念:‘雲何今日沙門不來至耶?’我即留食分。
”佛告迦葉:“我亦先知汝意,汝自念言:‘今日大沙門不來者,則成我大祠。
何以故?我今大祠祀,摩竭國多人集會,大沙門顔貌端正,諸人見者,皆當舍我事彼為師不複事我。
’我知汝心中所念已,便至郁單越取自然粳米,詣阿耨大泉坐晝日坐處。
”時迦葉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有大神德,知我心中所念已,乃至郁單越取自然粳米,至阿耨大泉坐晝日坐處。
此大沙門雖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爾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本林中。
時世尊得一貴價糞掃衣,念言:“當雲何得水浣此衣耶?”爾時釋提桓因知佛心中所念,即于如來前指地成大池,極為清淨無有垢濁,前白佛言:“願世尊用此水浣衣。
”時世尊複作是念:“當于何物上浣衣?”爾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往詣摩頭鸠羅山,取四方大石置如來前:“唯願世尊于此石上浣衣。
”時世尊複作是念:“浣衣已當于何處曬衣?”釋提桓因複知世尊心中所念,複詣摩頭鸠羅山,更取大方石置如來前:“願于此石上曬衣。
”時世尊浣曬衣已,複生此念:“我今甯可于此指地池中洗浴。
”即脫衣洗浴。
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攀何物出此池?”時彼池側有一大迦休樹,本曲外向。
世尊生此念已,樹即回向池,世尊得攀而出。
時迦葉明日清旦往世尊所白言:“時已到,可往就食。
”又問言:“大沙門!何由有此好池?本所不見。
”佛告迦葉:“我近者得一貴價糞掃衣。
我念言:‘當雲何得水浣此衣?’時釋提桓因知我所念,即以指指地,便有此池,清淨無有垢濁。
‘願世尊可于此池浣衣。
’迦葉當知,此池名為指地池,猶若神祠無異。
”複問言:“何由有此大方石?本所無有。
”佛告迦葉:“我作是念:‘當于何處浣衣?’時釋提桓因知我所念,即詣摩頭鸠羅山上,取此四方石來,語我言:‘可于此上浣衣。
’”複問言:“此第二方石,何由而有?本來不見。
”佛告迦葉:“我浣衣已念言:‘當于何處曬衣?’釋提桓因知我心中所念,複詣摩頭鸠羅山上,取此方石來,語我言:‘願于此石上曬衣。
’”複問言:“此池上樹,本曲外向,今何曲内向?”佛告迦葉:“我浣曬衣已作是念:‘我甯可入此池洗浴。
’即便入池浴,浴已念言:‘何所攀而出于是?’此樹即回曲内向,令我得攀而出。
是故爾耳。
”即告迦葉:“當知猶如神樹無異。
”時迦葉念言:“大沙門,甚奇!甚特!有大神力,釋提桓因供給所須,乃使無情物随意。
”迦葉言:“此大沙門,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時世尊食迦葉食已,還詣本林。
時迦葉複生此念:“有人來至此,我當與食。
”時世尊即化作五百比丘,着衣持缽從遠而至。
時迦葉遙見五百比丘着衣持缽從遠而至,生此念:“咄哉!此諸比丘從何而來?我何由得食與之?”時世尊即攝神足還使五百比丘不現。
迦葉念言:“此皆是大沙門神力所為。
”時迦葉複作是念:“若有人來至此者,我當與食。
”時世尊複以神力,化作五百螺髻梵志,手持澡瓶從遠而來。
時迦葉遙見五百編發梵志手持澡瓶來,作是念言:“咄哉!今五百梵志來,何由得食與之?”時世尊即攝神足,令五百梵志不現。
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所為。
”時迦葉複生此念:“若有人來至此,我當與食。
”時世尊複化作五百事火梵志,去石室不遠皆共祀火神。
時迦葉見已作是念言:“咄哉!此從何來?我當何由得食與之?”時世尊即攝神足,令五百梵志不現。
迦葉念言:“此皆是大沙門所為。
”時迦葉弟子諸梵志,日三入水浴,極寒戰不堪。
爾時世尊,即化作五百火爐皆無煙焰,使諸梵志各得自炙。
諸梵志念言:“此皆是大沙門所為。
”時諸梵志,皆欲破薪,而不能得破。
諸梵志念言:“此皆是大沙門威力所為。
”适得破,便複念言:“是大沙門神力所為。
”欲得舉斧不能得舉,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适得舉斧,複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諸梵志欲得下斧,而不能得下,念言:“此大沙門所為。
”适得下斧,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諸梵志欲然火不能得然,念言:“皆是大沙門所為。
”火既得然,念言:“大沙門所為。
”欲滅而不能得滅,念言:“皆是大沙門所為。
”适得滅,念言:“是大沙門所為。
”捉澡瓶水欲瀉去而不能得出,念言:“大沙門所為。
”既得去水,念言:“大沙門所為。
”諸梵志欲得止澡瓶水,不能得止,念言:“大沙門所為。
”既得止,念言:“大沙門所為。
”爾時四面有大黑雲起,天大雨堕如象尿,潦水齊腰。
時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極為端正人中第一,或能為水所漂。
”即将徒衆乘一樹船往求世尊。
世尊爾時在外露地經行,地燥如舊。
時迦葉見佛露地經行,地燥如舊猶如屋内,念言:“此大沙門,甚奇!甚特!使無情之物回轉如意。
此大沙門,神足自在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得阿羅漢。
” 迦葉他日複往世尊所,白言:“食時已到可往就食。
”佛言迦葉:“汝并在前,吾後當往。
”時世尊遣迦葉已,猶如力士屈申臂頃,從經行地沒,即于彼貫迦葉船底而出。
見已便作是言:“此大沙門有大神德,先遣我言後至,今者乃先在船耶?”佛告迦葉:“吾遣汝已,如力士屈申臂頃于經行地沒,貫汝船底而出。
”迦葉作是念言:“此大沙門有大神力,先遣我已,後來湧出船上。
大沙門有大神力得阿羅漢,雖爾故不如我道真。
”爾時世尊知迦葉心中所念,告言:“汝常稱言:‘大沙門雖得阿羅漢,不如我得阿羅漢。
’如今觀汝,非阿羅漢、非向阿羅漢道。
”迦葉念言:“此大沙門,有大威神,知我心中所念。
此大沙門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羅漢,我今甯可從彼修梵行。
”即前白佛:“我今欲從如來所修梵行。
”佛告迦葉:“汝有五百弟子,從汝學梵行,汝應告彼使知。
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