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受戒揵度之二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已,默然而不說法。
時梵天王于梵天上,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已,念:“世間大敗壞,如來今日獲此妙法,雲何默然而住,令世間不聞耶?”爾時梵天如力士屈申臂頃,從彼而來到如來前,頭面禮已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唯願如來說法,唯願善逝說法。
世間衆生,亦有垢薄智慧聰明易度者,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爾時世尊告梵天王:“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我向者在閑靜處而生此念言:‘我今已獲此法,此法甚深難知難解,永寂休息微妙最上,賢聖所知非愚者所習,衆生異見、異忍、異欲、異命,依于異見樂于樔窟。
衆生以是樂于樔窟故,于緣起法甚深難解。
複有甚深難解處,滅諸欲愛盡涅槃,是處亦難見故。
我今欲說法,餘人不知,則于我唐勞疲苦耳。
’”時世尊曾見有此二偈,非先所聞,亦未曾說: “我成道極難, 為在樔窟說; 貪恚愚癡者, 不能入此法。
逆流回生死, 深妙甚難解; 着欲無所見, 愚闇身所覆。
“是故梵天,我默然而不說法。
”爾時梵天複白佛言:“世間大敗壞,今如來獲此正法,雲何默然不說,令世間不聞耶?唯願世尊,時演正法,流布于世。
世間亦有垢薄聰明衆生易度者,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爾時梵天說此語已,複說偈言: “摩竭雜垢穢, 而佛從中生; 願開甘露門, 為衆生說法。
” 爾時世尊受梵天勸請已,即以佛眼觀察世間衆生,世間生世間長,有少垢有多垢,利根鈍根,有易度有難度,畏後世罪,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猶如憂缽池、缽頭池、拘牟頭池、分陀利池、憂缽。
缽頭、拘牟頭、分陀利華,有初出地未出水,或有已出地與水齊,或有出水塵水不着。
如來亦複如是,以佛眼觀世間衆生,世間生世間長,少垢、多垢;利根、鈍根;易度、難度;畏後、世罪,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爾時世尊即與梵天而說此偈: “梵天我告汝, 今開甘露門, 諸聞者信受, 不為娆故說。
梵天微妙法, 牟尼所得法。
” 爾時梵天知世尊受勸請已,禮世尊足、右繞三匝而去,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聞便即解?”即念:“阿蘭迦蘭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甯可先與說法。
”念已複更智生,今阿蘭迦蘭命終已經七日,亦有諸天來白我言:“阿蘭迦蘭命終來七日。
”時佛作是念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極妙如何不聞?若得聞者速疾得解。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速疾得解?”念言:“郁頭藍子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甯可先與說法。
”作是念已,複更智生,郁頭藍子昨日命終,諸天亦來白我言:“郁頭藍子昨日命終。
”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聞?若得聞者速得解脫。
”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先當與誰說法,聞我法者速得解脫?”念言:“此五比丘執事勞苦,不避寒暑侍衛供養,我今甯可先與說法耶?”時世尊複作是念:“五比丘今于何處居止?”即以天眼清淨過于天人觀五比丘,于波羅?國仙人鹿苑中,見已即往詣彼仙人鹿苑所。
時見優陀耶梵志亦在路行,遙見世尊,前白佛言:“瞿昙!諸根寂靜顔色怡悅,汝師是誰?為從誰學?為學何法?”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一切智為上, 一切欲愛解; 自然得解悟, 雲何從人學。
我亦無有師, 亦複無等侶; 世間唯一佛, 澹然常安隐。
我是世無著, 我為世間最; 諸天及世人, 無有與我等。
欲于波羅?, 轉無上法輪; 世間皆盲冥, 當擊甘露鼓。
” 梵志問言:“向瞿昙所說我無著最勝者,願聞其義。
”佛以偈報言: “我脫一切結, 得盡于諸漏; 我勝諸惡法, 優陀我最勝。
” 爾時梵志默然。
時世尊舍去,往仙人鹿苑所。
五比丘遙見世尊來,各各相誡敕言:“此瞿昙沙門,行不着路迷荒失志。
若來至此,汝等莫與言語,亦莫禮敬,更别施小座令坐。
”時世尊漸漸至五比丘所,時五比丘不自覺,皆起迎禮敬,或有為敷座者,或有為執衣缽者,或取水與洗足者。
時世尊作是念:“此愚癡人!不能堅固其志,共作制限而複自壞。
何以故?不堪佛威神故。
我今甯可即就座而坐。
”五比丘見如來坐已,皆稱名:“汝如來。
”時佛告五比丘言:“汝等莫稱名:‘汝如來、至真、等正覺。
’如來威神無量最勝,汝若稱名:‘汝如來。
’長夜受苦無量。
”時五人語言:“瞿昙!汝本所造苦行執持威儀,猶不能得上人法,神通智見有所增益得自娛樂,況今行不着路迷荒失志。
”佛告五人言:“汝等曾聞我有二言返覆不?”報言:“瞿昙!昔來不聞有二言。
”佛言:“汝等來!我今已獲甘露,當教授汝等。
汝等能承受我言者,如是不久必有所得。
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從家舍家,為道修無上梵行者,于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娛樂。
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比丘出家者,不得親近二邊,樂習愛欲,或自苦行,非賢聖法,勞疲形神不能有所辦。
比丘除此二邊已,更有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
雲何名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此賢聖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中道。
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等正覺,成沙門涅槃行,四聖谛。
何謂為聖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盡聖谛、苦出要聖谛。
何等為苦聖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聖谛。
複次當知苦聖谛,我已知此,當修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何等為苦集聖谛,緣愛本所生,與欲相應愛樂,是謂苦集聖谛。
複次當滅此苦集聖谛,我已滅作證,當修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雲何名苦盡聖谛?彼愛永盡、無欲滅舍、出要解脫永盡、休息無有樔窟,是謂苦盡聖谛。
複次當以苦盡聖谛為證,我已作證,當修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是苦出要聖谛?此賢聖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苦出要聖谛。
複次當修此苦出要聖谛,此苦出要聖谛,我已修。
此苦聖谛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得證。
複次當知,此苦聖谛本所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
複次我已知苦聖谛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是謂苦聖谛。
此苦集聖谛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
複次當滅此苦集聖谛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複次我已滅,此苦集聖谛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是謂苦集聖谛。
此苦盡聖谛本所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
複次此
時梵天王于梵天上,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已,念:“世間大敗壞,如來今日獲此妙法,雲何默然而住,令世間不聞耶?”爾時梵天如力士屈申臂頃,從彼而來到如來前,頭面禮已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唯願如來說法,唯願善逝說法。
世間衆生,亦有垢薄智慧聰明易度者,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爾時世尊告梵天王:“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我向者在閑靜處而生此念言:‘我今已獲此法,此法甚深難知難解,永寂休息微妙最上,賢聖所知非愚者所習,衆生異見、異忍、異欲、異命,依于異見樂于樔窟。
衆生以是樂于樔窟故,于緣起法甚深難解。
複有甚深難解處,滅諸欲愛盡涅槃,是處亦難見故。
我今欲說法,餘人不知,則于我唐勞疲苦耳。
’”時世尊曾見有此二偈,非先所聞,亦未曾說: “我成道極難, 為在樔窟說; 貪恚愚癡者, 不能入此法。
逆流回生死, 深妙甚難解; 着欲無所見, 愚闇身所覆。
“是故梵天,我默然而不說法。
”爾時梵天複白佛言:“世間大敗壞,今如來獲此正法,雲何默然不說,令世間不聞耶?唯願世尊,時演正法,流布于世。
世間亦有垢薄聰明衆生易度者,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爾時梵天說此語已,複說偈言: “摩竭雜垢穢, 而佛從中生; 願開甘露門, 為衆生說法。
” 爾時世尊受梵天勸請已,即以佛眼觀察世間衆生,世間生世間長,有少垢有多垢,利根鈍根,有易度有難度,畏後世罪,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猶如憂缽池、缽頭池、拘牟頭池、分陀利池、憂缽。
缽頭、拘牟頭、分陀利華,有初出地未出水,或有已出地與水齊,或有出水塵水不着。
如來亦複如是,以佛眼觀世間衆生,世間生世間長,少垢、多垢;利根、鈍根;易度、難度;畏後、世罪,能滅不善法、成就善法。
爾時世尊即與梵天而說此偈: “梵天我告汝, 今開甘露門, 諸聞者信受, 不為娆故說。
梵天微妙法, 牟尼所得法。
” 爾時梵天知世尊受勸請已,禮世尊足、右繞三匝而去,即沒不現。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聞便即解?”即念:“阿蘭迦蘭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甯可先與說法。
”念已複更智生,今阿蘭迦蘭命終已經七日,亦有諸天來白我言:“阿蘭迦蘭命終來七日。
”時佛作是念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極妙如何不聞?若得聞者速疾得解。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當先與誰說法速疾得解?”念言:“郁頭藍子垢薄,利根聰明有智,我今甯可先與說法。
”作是念已,複更智生,郁頭藍子昨日命終,諸天亦來白我言:“郁頭藍子昨日命終。
”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聞?若得聞者速得解脫。
” 爾時世尊複作是念:“我今先當與誰說法,聞我法者速得解脫?”念言:“此五比丘執事勞苦,不避寒暑侍衛供養,我今甯可先與說法耶?”時世尊複作是念:“五比丘今于何處居止?”即以天眼清淨過于天人觀五比丘,于波羅?國仙人鹿苑中,見已即往詣彼仙人鹿苑所。
時見優陀耶梵志亦在路行,遙見世尊,前白佛言:“瞿昙!諸根寂靜顔色怡悅,汝師是誰?為從誰學?為學何法?”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一切智為上, 一切欲愛解; 自然得解悟, 雲何從人學。
我亦無有師, 亦複無等侶; 世間唯一佛, 澹然常安隐。
我是世無著, 我為世間最; 諸天及世人, 無有與我等。
欲于波羅?, 轉無上法輪; 世間皆盲冥, 當擊甘露鼓。
” 梵志問言:“向瞿昙所說我無著最勝者,願聞其義。
”佛以偈報言: “我脫一切結, 得盡于諸漏; 我勝諸惡法, 優陀我最勝。
” 爾時梵志默然。
時世尊舍去,往仙人鹿苑所。
五比丘遙見世尊來,各各相誡敕言:“此瞿昙沙門,行不着路迷荒失志。
若來至此,汝等莫與言語,亦莫禮敬,更别施小座令坐。
”時世尊漸漸至五比丘所,時五比丘不自覺,皆起迎禮敬,或有為敷座者,或有為執衣缽者,或取水與洗足者。
時世尊作是念:“此愚癡人!不能堅固其志,共作制限而複自壞。
何以故?不堪佛威神故。
我今甯可即就座而坐。
”五比丘見如來坐已,皆稱名:“汝如來。
”時佛告五比丘言:“汝等莫稱名:‘汝如來、至真、等正覺。
’如來威神無量最勝,汝若稱名:‘汝如來。
’長夜受苦無量。
”時五人語言:“瞿昙!汝本所造苦行執持威儀,猶不能得上人法,神通智見有所增益得自娛樂,況今行不着路迷荒失志。
”佛告五人言:“汝等曾聞我有二言返覆不?”報言:“瞿昙!昔來不聞有二言。
”佛言:“汝等來!我今已獲甘露,當教授汝等。
汝等能承受我言者,如是不久必有所得。
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從家舍家,為道修無上梵行者,于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娛樂。
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比丘出家者,不得親近二邊,樂習愛欲,或自苦行,非賢聖法,勞疲形神不能有所辦。
比丘除此二邊已,更有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
雲何名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覺,成沙門涅槃行,此賢聖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中道。
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等正覺,成沙門涅槃行,四聖谛。
何謂為聖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盡聖谛、苦出要聖谛。
何等為苦聖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聖谛。
複次當知苦聖谛,我已知此,當修八正道:正見、正業、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何等為苦集聖谛,緣愛本所生,與欲相應愛樂,是謂苦集聖谛。
複次當滅此苦集聖谛,我已滅作證,當修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雲何名苦盡聖谛?彼愛永盡、無欲滅舍、出要解脫永盡、休息無有樔窟,是謂苦盡聖谛。
複次當以苦盡聖谛為證,我已作證,當修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是苦出要聖谛?此賢聖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苦出要聖谛。
複次當修此苦出要聖谛,此苦出要聖谛,我已修。
此苦聖谛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得證。
複次當知,此苦聖谛本所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
複次我已知苦聖谛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是謂苦聖谛。
此苦集聖谛本未聞法,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
複次當滅此苦集聖谛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複次我已滅,此苦集聖谛本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是謂苦集聖谛。
此苦盡聖谛本所未聞法,智生乃至慧生。
複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