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一(二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受戒揵度之一
我曾聞有作如是說:
古昔有王最初出世,名大人,衆所舉。
時王有太子,名善王。
善王有太子,名樓夷。
樓夷王有子,名曰齊。
齊王有子,名曰頂生。
頂生王有子,名遮羅。
遮羅王有子,名跋遮羅。
跋遮羅王有子,名微。
微王有子,名微驎陀羅。
微驎陀羅王有子,名鞞醯梨肆。
鞞醯梨肆王有子,名舍迦陀。
舍迦陀王有子,名樓脂。
樓脂王有子,名修樓脂。
修樓脂王有子,名波羅那。
波羅那王有子,名摩诃波羅那。
舉诃波羅那王有子,名貴舍。
貴舍王有子,名摩呵貴舍。
摩呵貴舍王有子,名善現。
善現王有子,名大善現。
大善現王有子,名無憂。
無憂王有子,名光明。
光明王有子,名梨那。
梨那王有子,名彌羅。
彌羅王有子,名末羅。
末羅王有子,名精進力。
精進力王有子,名牢車。
牢車王有子,名十車。
十車王有子,名百車。
百車王有子,名堅弓。
堅弓王有子,名十弓。
十弓王有子,名百弓。
百弓王有子,名能師子。
能師子王有子,名真阇。
從真阇王次第已來有十轉輪聖王種族:一名伽?支,二名多樓毗帝,三名阿濕卑,四名乾陀羅,五名伽陵迦,六名瞻鞞,七名拘羅婆,八名般阇羅,九名彌悉梨,十名懿師摩。
伽?支次第相承五王,多樓毗帝次第五王,阿濕卑七王,乾陀羅八王,伽陵迦九王,瞻鞞十四王,拘羅婆三十一王,般阇羅三十二王,彌悉梨次第八萬四千王。
懿師摩王次第百王,從懿師摩王後,有王名大善生。
大善生王有子,名懿師摩。
懿師摩王有子,名憂羅陀。
憂羅陀有子,名瞿羅。
瞿羅有子,名尼浮羅。
尼浮羅有子,名師子頰。
師子頰有子,名悅頭檀。
悅頭檀有子,名菩薩。
菩薩有子,名羅睺羅。
北方國界雪山側釋種子,生處豪族父母真正,衆相具足。
适生已時,諸相師婆羅門皆共占相,記言:“大王!此兒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有此相者必趣二道,終無差錯。
若不出家,當為刹利水澆頂轉輪聖王,能勝一切,主四天下,名為法王,為衆生故而作自在,七寶具足。
所謂七寶者: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典兵寶。
有千子滿足雄猛勇健,能卻衆敵,從海内諸地不加刀杖,自以己力正法治化,無所畏懼而行王事,所為自在不為怯弱。
若當出家入非家者,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彼于魔衆、梵衆、沙門、婆羅門衆、天及人衆,自身作證而自娛樂,與衆生說法,上善、中善、下善,有義味具足,開現梵行。
” 時摩竭王洴沙,備慮邊國,遣人處處衛邏。
時王聞邏人所說,北方國界雪山側有釋種子,生處豪族父母真正,有三十二大人之相,相師占相,如上所說。
時邏人往至王所,白王言:“大王當知,北方國界雪山側,有釋種子,生處豪族父母真正,有三十二大人相,如上所說。
王今宜設方便除去彼人,若不爾者,恐後必為王作害,亡國失土将由此起。
”王報言:“何得除去?若彼不出家者,當為刹帝利水澆頂轉輪聖王,七寶具足領四天下,所為自在無所怯弱,我當臣屬給使。
設當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為人說法,上中下言悉善,我當為其作弟子。
” 爾時菩薩漸漸長大,諸根具足,于閑靜處作是念:“今觀此世間甚為苦惱,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死此生彼,以此身故,不盡苦際。
如是苦身何可得盡?”時菩薩年少,發绀青色顔貌殊特,年壯盛時心不樂欲,父母愁憂涕泣,不欲令出家學道。
時菩薩強違父母,辄自剃須發着袈裟舍家入非家。
爾時菩薩漸漸遊行,從摩竭國界往至羅閱城,于彼止宿。
明日清旦,着袈裟持缽,入羅閱城乞食,顔貌端正,屈申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着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
時摩竭王在高樓上,諸臣前後圍繞。
王遙見菩薩入城乞食,屈申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
見已即向諸大臣,以偈贊曰: “汝等觀彼容, 聖行為最勝; 相好甚嚴好, 非是下賤人, 谛視不顧眄, 視地而前進。
” 王即遣信問, 比丘欲所詣? 王所遣使人, 随逐比丘後; 比丘欲所至, 造詣何所宿? 家家遍乞已, 諸根寂然定, 缽飯速滿已, 志意常悅豫。
時乞食得已, 聖還出城住; 山名班荼婆, 當于彼止宿。
已知彼宿處, 一使在邊住; 一使速還返, 白王如是事。
大王此比丘, 今宿班荼山; 坐卧如師子, 如虎在于山。
王聞彼使言, 即嚴好象乘; 衆人共尋從, 即往禮菩薩。
到彼問訊已, 卻在一面坐; 共相問訊已, 複作如是說: “今觀年盛壯, 衆行甚清淨; 應乘此大乘, 群臣侍從好。
顔貌甚端正, 必從刹利生; 我今與汝對, 願說所生處。
” “有國大王治, 今在雪山北; 父姓名為日, 生處名釋迦。
财寶技術具, 父母俱真正; 舍彼行學道, 不樂處五欲。
觀欲多衆惱, 出離永安隐; 要求滅欲處, 是我心所樂。
” 時王語太子言:“今可于此住,當分半國相與。
”菩薩報言:“我不從此語。
”時王複重語言:“汝可作大王,我今舉國一切所有,及脫此寶冠相與,可居王位治化,我當為臣。
”時菩薩報言:“我舍轉輪王位出家學道,豈可貪于邊國王位而處俗耶?王今當知,猶如有人曾見大海水,後見牛迹水,豈可生染着心!此亦如是,豈可舍轉輪王位習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
”時王前白言:“若成無上道者,先詣羅閱城與我相見。
”菩薩報言:“可爾。
”爾時王即從座起,禮菩薩足繞三匝而去。
時有人名阿藍迦藍,于衆人中為師首,與諸弟子說不用處定。
時菩薩至阿藍迦藍所問言:“汝今以何等法,與諸弟子說令得證?”報言:“瞿昙!我與諸弟子說不用處定,令其得證。
”時菩薩便作是念:“阿藍迦藍而無有信,我今有信。
阿藍迦藍無有精進,我今有精進。
藍無智慧,我有智慧。
藍今以此法得證,而況我不靜坐思惟以證智慧,我今甯可勤精進證此法耶?”彼即勤精進,不久得證此法。
時菩薩得證已,往阿藍迦藍所語言:“汝但證此不用處定為人說耶?”報言:“我正有此法,更無有餘。
”菩薩報言:“我亦證此不用處定,而不為人說。
”阿藍迦藍問言:“瞿昙!汝正有此不用處定,而不為人說耶?”“我亦證不用處定,為人說。
瞿昙!如我所知汝亦知之,汝所知者我亦知之,汝似我我似汝。
瞿昙!甯可共知僧事耶?”時阿藍迦藍極生歡喜
時王有太子,名善王。
善王有太子,名樓夷。
樓夷王有子,名曰齊。
齊王有子,名曰頂生。
頂生王有子,名遮羅。
遮羅王有子,名跋遮羅。
跋遮羅王有子,名微。
微王有子,名微驎陀羅。
微驎陀羅王有子,名鞞醯梨肆。
鞞醯梨肆王有子,名舍迦陀。
舍迦陀王有子,名樓脂。
樓脂王有子,名修樓脂。
修樓脂王有子,名波羅那。
波羅那王有子,名摩诃波羅那。
舉诃波羅那王有子,名貴舍。
貴舍王有子,名摩呵貴舍。
摩呵貴舍王有子,名善現。
善現王有子,名大善現。
大善現王有子,名無憂。
無憂王有子,名光明。
光明王有子,名梨那。
梨那王有子,名彌羅。
彌羅王有子,名末羅。
末羅王有子,名精進力。
精進力王有子,名牢車。
牢車王有子,名十車。
十車王有子,名百車。
百車王有子,名堅弓。
堅弓王有子,名十弓。
十弓王有子,名百弓。
百弓王有子,名能師子。
能師子王有子,名真阇。
從真阇王次第已來有十轉輪聖王種族:一名伽?支,二名多樓毗帝,三名阿濕卑,四名乾陀羅,五名伽陵迦,六名瞻鞞,七名拘羅婆,八名般阇羅,九名彌悉梨,十名懿師摩。
伽?支次第相承五王,多樓毗帝次第五王,阿濕卑七王,乾陀羅八王,伽陵迦九王,瞻鞞十四王,拘羅婆三十一王,般阇羅三十二王,彌悉梨次第八萬四千王。
懿師摩王次第百王,從懿師摩王後,有王名大善生。
大善生王有子,名懿師摩。
懿師摩王有子,名憂羅陀。
憂羅陀有子,名瞿羅。
瞿羅有子,名尼浮羅。
尼浮羅有子,名師子頰。
師子頰有子,名悅頭檀。
悅頭檀有子,名菩薩。
菩薩有子,名羅睺羅。
北方國界雪山側釋種子,生處豪族父母真正,衆相具足。
适生已時,諸相師婆羅門皆共占相,記言:“大王!此兒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有此相者必趣二道,終無差錯。
若不出家,當為刹利水澆頂轉輪聖王,能勝一切,主四天下,名為法王,為衆生故而作自在,七寶具足。
所謂七寶者: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典兵寶。
有千子滿足雄猛勇健,能卻衆敵,從海内諸地不加刀杖,自以己力正法治化,無所畏懼而行王事,所為自在不為怯弱。
若當出家入非家者,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彼于魔衆、梵衆、沙門、婆羅門衆、天及人衆,自身作證而自娛樂,與衆生說法,上善、中善、下善,有義味具足,開現梵行。
” 時摩竭王洴沙,備慮邊國,遣人處處衛邏。
時王聞邏人所說,北方國界雪山側有釋種子,生處豪族父母真正,有三十二大人之相,相師占相,如上所說。
時邏人往至王所,白王言:“大王當知,北方國界雪山側,有釋種子,生處豪族父母真正,有三十二大人相,如上所說。
王今宜設方便除去彼人,若不爾者,恐後必為王作害,亡國失土将由此起。
”王報言:“何得除去?若彼不出家者,當為刹帝利水澆頂轉輪聖王,七寶具足領四天下,所為自在無所怯弱,我當臣屬給使。
設當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為人說法,上中下言悉善,我當為其作弟子。
” 爾時菩薩漸漸長大,諸根具足,于閑靜處作是念:“今觀此世間甚為苦惱,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死此生彼,以此身故,不盡苦際。
如是苦身何可得盡?”時菩薩年少,發绀青色顔貌殊特,年壯盛時心不樂欲,父母愁憂涕泣,不欲令出家學道。
時菩薩強違父母,辄自剃須發着袈裟舍家入非家。
爾時菩薩漸漸遊行,從摩竭國界往至羅閱城,于彼止宿。
明日清旦,着袈裟持缽,入羅閱城乞食,顔貌端正,屈申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着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
時摩竭王在高樓上,諸臣前後圍繞。
王遙見菩薩入城乞食,屈申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
見已即向諸大臣,以偈贊曰: “汝等觀彼容, 聖行為最勝; 相好甚嚴好, 非是下賤人, 谛視不顧眄, 視地而前進。
” 王即遣信問, 比丘欲所詣? 王所遣使人, 随逐比丘後; 比丘欲所至, 造詣何所宿? 家家遍乞已, 諸根寂然定, 缽飯速滿已, 志意常悅豫。
時乞食得已, 聖還出城住; 山名班荼婆, 當于彼止宿。
已知彼宿處, 一使在邊住; 一使速還返, 白王如是事。
大王此比丘, 今宿班荼山; 坐卧如師子, 如虎在于山。
王聞彼使言, 即嚴好象乘; 衆人共尋從, 即往禮菩薩。
到彼問訊已, 卻在一面坐; 共相問訊已, 複作如是說: “今觀年盛壯, 衆行甚清淨; 應乘此大乘, 群臣侍從好。
顔貌甚端正, 必從刹利生; 我今與汝對, 願說所生處。
” “有國大王治, 今在雪山北; 父姓名為日, 生處名釋迦。
财寶技術具, 父母俱真正; 舍彼行學道, 不樂處五欲。
觀欲多衆惱, 出離永安隐; 要求滅欲處, 是我心所樂。
” 時王語太子言:“今可于此住,當分半國相與。
”菩薩報言:“我不從此語。
”時王複重語言:“汝可作大王,我今舉國一切所有,及脫此寶冠相與,可居王位治化,我當為臣。
”時菩薩報言:“我舍轉輪王位出家學道,豈可貪于邊國王位而處俗耶?王今當知,猶如有人曾見大海水,後見牛迹水,豈可生染着心!此亦如是,豈可舍轉輪王位習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
”時王前白言:“若成無上道者,先詣羅閱城與我相見。
”菩薩報言:“可爾。
”爾時王即從座起,禮菩薩足繞三匝而去。
時有人名阿藍迦藍,于衆人中為師首,與諸弟子說不用處定。
時菩薩至阿藍迦藍所問言:“汝今以何等法,與諸弟子說令得證?”報言:“瞿昙!我與諸弟子說不用處定,令其得證。
”時菩薩便作是念:“阿藍迦藍而無有信,我今有信。
阿藍迦藍無有精進,我今有精進。
藍無智慧,我有智慧。
藍今以此法得證,而況我不靜坐思惟以證智慧,我今甯可勤精進證此法耶?”彼即勤精進,不久得證此法。
時菩薩得證已,往阿藍迦藍所語言:“汝但證此不用處定為人說耶?”報言:“我正有此法,更無有餘。
”菩薩報言:“我亦證此不用處定,而不為人說。
”阿藍迦藍問言:“瞿昙!汝正有此不用處定,而不為人說耶?”“我亦證不用處定,為人說。
瞿昙!如我所知汝亦知之,汝所知者我亦知之,汝似我我似汝。
瞿昙!甯可共知僧事耶?”時阿藍迦藍極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