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一(二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恭敬心,承事菩薩,以之為匹,正與我等。
時菩薩複作是念:“此不用處定,非息滅、非去欲、非滅盡、非休息、非成等正覺、非沙門、非得涅槃永寂之處。
”不樂此法,便舍阿藍迦藍而去,更求勝法。
時有郁頭藍子,處大衆中而為師首。
其師命終後,教師諸弟子與說有想無想定。
時菩薩往郁頭藍子所問言:“汝師以何等法教諸弟子?”報言:“我師以有想無想定教諸弟子。
”時菩薩念言:“藍今無信,而我有信。
藍無精進,我有精進。
藍無智慧,我有智慧。
藍證此法而為人說,況我不證此法。
我今甯可勤精進證此法。
”即勤精進,不久得證此法。
時菩薩往至郁頭藍弗所問言:“汝正有此有想無想定,更有餘法耶?”報言:“瞿昙!我正有此法,更無餘法。
”菩薩報言:“我亦證此有想無想定。
”彼問菩薩言:“汝正有此有想無想定耶?我師藍亦有此有想無想定作證,我師知者汝亦知之,汝所知者藍亦知之,汝似藍藍似汝。
瞿昙!今可共知僧事。
”時郁頭藍子極發歡喜心,承事菩薩,推着師處,而師事之。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我觀此有想無想定處,非息滅、非無欲、非休息、非滅盡、非沙門、非涅槃永寂之處。
”不樂此法,便舍郁頭藍子而去更求勝法。
時菩薩更求勝法者,即無上休息法也。
從摩竭界遊化南至象頭山,詣郁毗羅大将村中,見一淨地,平正嚴好甚可娛樂,生草柔軟悉皆右旋,浴池清涼流水清淨,園林茂好。
周遍觀之,左右村落人民衆多,見已便生念言:“夫為族姓子,欲求斷結處,此是好處。
我今求斷結處,此處即是。
我今甯可于此處坐而斷結使。
” 時有五人追逐菩薩,念言:“若菩薩成道,當與我等說法。
” 爾時郁鞞羅有四女:一名婆羅、二名郁婆羅、三名孫陀羅、四名金婆伽羅,皆系心菩薩所:“若使菩薩出家學道,我等當為弟子。
若菩薩不出家學道,在家習俗者,我等為妻妾。
” 時菩薩即于彼處六年苦行,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勝法。
爾時菩薩自念:“昔在父王田上坐閻浮樹下,除去欲心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禅。
”時菩薩複作是念:“頗有如此道可從得盡苦原耶?”複作是念:“如此道能盡苦原。
”時菩薩即以精進力修習此智,從此道得盡苦原。
時菩薩複作是念:“頗因欲不善法得樂法不?”複作是念:“不由欲不善法得樂法。
”複作是念:“頗有習無欲舍不善法得樂法耶?然我不由此自苦身得樂法,我今甯可食少飯麨得充氣力耶?” 爾時菩薩于異時食少飯麨,得充氣力。
時菩薩食少食時,五人各各厭舍而去,自相謂言:“此瞿昙沙門狂惑失道,豈有真實道耶?”時菩薩氣力已充,複詣尼連禅水側,入水洗浴身已出水上岸,往菩提樹下。
時去樹不遠,有一人刈草名曰吉安。
菩薩前至此人所語言:“我今須草,見惠少多。
”吉安報曰:“甚善!不為愛惜。
”即授草與菩薩。
菩薩持草更詣一吉祥樹下,自敷而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
時菩薩除欲愛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禅,是謂菩薩最初得勝善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除有覺有觀,得内信喜樂一心念無覺無觀,遊戲二禅,是謂菩薩得此二勝善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除去喜身受快樂,得聖智所見護念樂,遊戲三禅,是謂菩薩得三勝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已舍苦樂,先已去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戲四禅,是謂菩薩得此四勝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得此定意,諸結使除盡,清淨無瑕穢,所行柔軟住堅固處,證宿命智。
自識宿命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數百生、無數千生、無數百千生、劫成劫敗、無數劫成無數劫敗、無數劫成敗,我曾生某處,字某姓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壽命如是,壽命限齊如是,住世長短如是,受如是苦樂,從彼終生彼,從彼終複生彼,從彼終生此,如是相貌,識無數宿命事。
時菩薩于初夜得此初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所謂宿命通證。
何以故?由精進不放逸故。
時菩薩複以三昧定意清淨,無瑕無結使,衆垢已盡,所行柔軟,住堅固處,知衆生生者死者。
以清淨天眼觀見衆生,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貴若賤,随衆生所造行,皆悉知之。
即自察知,此衆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邪見诽謗賢聖,造邪見業報,身壞命終,堕地獄畜生餓鬼中。
複觀衆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見不诽謗賢聖,造正見業報,身壞命終,生天上人中。
如是天眼清淨,觀見衆生生者死者随所造行,是謂菩薩中夜得此第二明。
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是謂見衆生天眼智。
何以故?由精進不放逸故。
時菩薩得如是清淨定意,諸結除盡,清淨無瑕,所行柔軟,所住堅固,得漏盡智而現在前。
心緣漏盡智,如實谛知苦、知苦集、知苦盡、知苦盡向道,以得聖谛。
如實知之,如實知漏,知漏集,漏盡向道如實知之。
彼作如是知如是觀,于欲漏意解脫,有漏意解脫,無明漏意解脫。
已解脫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生。
是謂菩薩後夜獲此三明。
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是謂漏盡智。
何以故?由如來、至真、等正覺,發起此智得無礙解脫故。
爾時世尊,于彼處盡一切漏,除一切結使。
即于菩提樹下結加趺坐,七日不動,受解脫樂。
爾時世尊,過七日已,從定意起,于七日中未有所食。
時有二賈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優波離,将五百乘車載财寶,去菩提樹不遠而過。
時樹神笃信于佛,曾與此二賈客舊知識,欲令彼得度,即往至賈人所語言:“汝等知不?釋迦文佛如來等正覺,于七日中具足諸法。
于七日中未有所食,汝等可以蜜麨奉獻如來,令汝等長夜得利善安隐快樂。
”爾時兄弟二人,聞樹神語已歡喜,即持蜜麨往詣道樹。
遙見如來顔貌殊異,諸根寂定最上調伏,如被調象無有卒暴,如水澄靜無有塵穢,見已發歡喜心。
于如來所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時二人白世尊言:“今奉獻蜜麨,慈愍納受。
”時世尊複作如是念:“今此二人奉獻蜜麨,當以何器受之?”複作是言:“過去諸佛、如來、至真、等正覺,以何物受食?諸佛世尊不以手受食也。
”時四天王立在左右,知佛所念,往至四方,各各人取一石缽,奉上世尊,白言:“願以此缽,受彼賈人麨蜜。
”時世尊慈愍故,即受四天王缽,令合為一,受彼賈人麨蜜。
受彼賈人麨蜜已,以此勸喻,而開化之。
即咒願言: “所為布施者, 必獲其利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汝等賈人!今可歸依佛、歸依法。
”即受佛教,言:“大德!我今歸依佛、歸依法。
”是為優婆塞中最初受二歸依,是賈客兄弟二人為首。
時二賈人白佛言:“我今從此欲還本生處,若至彼間當雲何作福?何所禮敬供養?”時世尊知彼至意,即
時菩薩複作是念:“此不用處定,非息滅、非去欲、非滅盡、非休息、非成等正覺、非沙門、非得涅槃永寂之處。
”不樂此法,便舍阿藍迦藍而去,更求勝法。
時有郁頭藍子,處大衆中而為師首。
其師命終後,教師諸弟子與說有想無想定。
時菩薩往郁頭藍子所問言:“汝師以何等法教諸弟子?”報言:“我師以有想無想定教諸弟子。
”時菩薩念言:“藍今無信,而我有信。
藍無精進,我有精進。
藍無智慧,我有智慧。
藍證此法而為人說,況我不證此法。
我今甯可勤精進證此法。
”即勤精進,不久得證此法。
時菩薩往至郁頭藍弗所問言:“汝正有此有想無想定,更有餘法耶?”報言:“瞿昙!我正有此法,更無餘法。
”菩薩報言:“我亦證此有想無想定。
”彼問菩薩言:“汝正有此有想無想定耶?我師藍亦有此有想無想定作證,我師知者汝亦知之,汝所知者藍亦知之,汝似藍藍似汝。
瞿昙!今可共知僧事。
”時郁頭藍子極發歡喜心,承事菩薩,推着師處,而師事之。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我觀此有想無想定處,非息滅、非無欲、非休息、非滅盡、非沙門、非涅槃永寂之處。
”不樂此法,便舍郁頭藍子而去更求勝法。
時菩薩更求勝法者,即無上休息法也。
從摩竭界遊化南至象頭山,詣郁毗羅大将村中,見一淨地,平正嚴好甚可娛樂,生草柔軟悉皆右旋,浴池清涼流水清淨,園林茂好。
周遍觀之,左右村落人民衆多,見已便生念言:“夫為族姓子,欲求斷結處,此是好處。
我今求斷結處,此處即是。
我今甯可于此處坐而斷結使。
” 時有五人追逐菩薩,念言:“若菩薩成道,當與我等說法。
” 爾時郁鞞羅有四女:一名婆羅、二名郁婆羅、三名孫陀羅、四名金婆伽羅,皆系心菩薩所:“若使菩薩出家學道,我等當為弟子。
若菩薩不出家學道,在家習俗者,我等為妻妾。
” 時菩薩即于彼處六年苦行,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勝法。
爾時菩薩自念:“昔在父王田上坐閻浮樹下,除去欲心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禅。
”時菩薩複作是念:“頗有如此道可從得盡苦原耶?”複作是念:“如此道能盡苦原。
”時菩薩即以精進力修習此智,從此道得盡苦原。
時菩薩複作是念:“頗因欲不善法得樂法不?”複作是念:“不由欲不善法得樂法。
”複作是念:“頗有習無欲舍不善法得樂法耶?然我不由此自苦身得樂法,我今甯可食少飯麨得充氣力耶?” 爾時菩薩于異時食少飯麨,得充氣力。
時菩薩食少食時,五人各各厭舍而去,自相謂言:“此瞿昙沙門狂惑失道,豈有真實道耶?”時菩薩氣力已充,複詣尼連禅水側,入水洗浴身已出水上岸,往菩提樹下。
時去樹不遠,有一人刈草名曰吉安。
菩薩前至此人所語言:“我今須草,見惠少多。
”吉安報曰:“甚善!不為愛惜。
”即授草與菩薩。
菩薩持草更詣一吉祥樹下,自敷而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
時菩薩除欲愛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禅,是謂菩薩最初得勝善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除有覺有觀,得内信喜樂一心念無覺無觀,遊戲二禅,是謂菩薩得此二勝善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除去喜身受快樂,得聖智所見護念樂,遊戲三禅,是謂菩薩得三勝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已舍苦樂,先已去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戲四禅,是謂菩薩得此四勝法。
何以故?由系意專念不放逸故。
時菩薩得此定意,諸結使除盡,清淨無瑕穢,所行柔軟住堅固處,證宿命智。
自識宿命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數百生、無數千生、無數百千生、劫成劫敗、無數劫成無數劫敗、無數劫成敗,我曾生某處,字某姓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壽命如是,壽命限齊如是,住世長短如是,受如是苦樂,從彼終生彼,從彼終複生彼,從彼終生此,如是相貌,識無數宿命事。
時菩薩于初夜得此初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所謂宿命通證。
何以故?由精進不放逸故。
時菩薩複以三昧定意清淨,無瑕無結使,衆垢已盡,所行柔軟,住堅固處,知衆生生者死者。
以清淨天眼觀見衆生,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貴若賤,随衆生所造行,皆悉知之。
即自察知,此衆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邪見诽謗賢聖,造邪見業報,身壞命終,堕地獄畜生餓鬼中。
複觀衆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見不诽謗賢聖,造正見業報,身壞命終,生天上人中。
如是天眼清淨,觀見衆生生者死者随所造行,是謂菩薩中夜得此第二明。
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是謂見衆生天眼智。
何以故?由精進不放逸故。
時菩薩得如是清淨定意,諸結除盡,清淨無瑕,所行柔軟,所住堅固,得漏盡智而現在前。
心緣漏盡智,如實谛知苦、知苦集、知苦盡、知苦盡向道,以得聖谛。
如實知之,如實知漏,知漏集,漏盡向道如實知之。
彼作如是知如是觀,于欲漏意解脫,有漏意解脫,無明漏意解脫。
已解脫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生。
是謂菩薩後夜獲此三明。
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是謂漏盡智。
何以故?由如來、至真、等正覺,發起此智得無礙解脫故。
爾時世尊,于彼處盡一切漏,除一切結使。
即于菩提樹下結加趺坐,七日不動,受解脫樂。
爾時世尊,過七日已,從定意起,于七日中未有所食。
時有二賈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優波離,将五百乘車載财寶,去菩提樹不遠而過。
時樹神笃信于佛,曾與此二賈客舊知識,欲令彼得度,即往至賈人所語言:“汝等知不?釋迦文佛如來等正覺,于七日中具足諸法。
于七日中未有所食,汝等可以蜜麨奉獻如來,令汝等長夜得利善安隐快樂。
”爾時兄弟二人,聞樹神語已歡喜,即持蜜麨往詣道樹。
遙見如來顔貌殊異,諸根寂定最上調伏,如被調象無有卒暴,如水澄靜無有塵穢,見已發歡喜心。
于如來所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時二人白世尊言:“今奉獻蜜麨,慈愍納受。
”時世尊複作如是念:“今此二人奉獻蜜麨,當以何器受之?”複作是言:“過去諸佛、如來、至真、等正覺,以何物受食?諸佛世尊不以手受食也。
”時四天王立在左右,知佛所念,往至四方,各各人取一石缽,奉上世尊,白言:“願以此缽,受彼賈人麨蜜。
”時世尊慈愍故,即受四天王缽,令合為一,受彼賈人麨蜜。
受彼賈人麨蜜已,以此勸喻,而開化之。
即咒願言: “所為布施者, 必獲其利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汝等賈人!今可歸依佛、歸依法。
”即受佛教,言:“大德!我今歸依佛、歸依法。
”是為優婆塞中最初受二歸依,是賈客兄弟二人為首。
時二賈人白佛言:“我今從此欲還本生處,若至彼間當雲何作福?何所禮敬供養?”時世尊知彼至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