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三(二分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今正是時,唯願世尊入羅閱城。
”時世尊默然受瓶沙王請已,即從座起,着衣将千比丘,皆是舊學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調柔永得解脫,萬二千乘車、八萬四千衆前後圍繞,以佛威神入羅閱城。
爾時值天雨,世尊前後中則清明、上有雲蓋,世尊現此變化入羅閱城。
時釋提桓因,化作一異婆羅門,手執金杖、金澡瓶、金柄扇,身在空中去地四指在如來前引導,複以無數方便贊歎佛法僧。
時摩竭國人皆作是念:“是誰威神化作此婆羅門形,手執金杖、金澡瓶、金柄扇,身在空中去地四指,在如來前引導驅卻衆人,複以無數方便贊歎佛法僧?”那時摩竭國人向釋提桓因而說頌曰: “誰化作梵志? 今在衆僧前; 歎誦佛功德, 汝所事者誰?” 爾時釋提桓因複以偈報摩竭國人 “勇猛一切解, 愛欲及飲食; 慚愧念知足, 我是彼弟子。
世無有與等, 不見相似者; 如來至真佛, 我是給使者。
滅欲及瞋恚, 無明永已盡; 漏盡阿羅漢, 我是給使者。
猶如度溺者, 瞿昙是法船; 最勝度彼岸, 我是給使者。
以度四流際, 能說不死法; 最勝無礙法, 我是給使者。
” 爾時摩竭國王瓶沙複作是念:“若使世尊将諸弟子入羅閱城,先至園中者,我當即以此園地施之立精舍。
”時羅閱城諸園中,迦蘭陀竹園最勝。
時世尊知摩竭王心中所念,即将大衆詣竹園已。
王即下象,自疊象上褥,作四重敷地,前白佛言:“願世尊坐。
”世尊即就座而坐。
時瓶沙王持金澡瓶水授如來令清淨,白佛言:“今羅閱城諸園中,此竹園最勝,我今施如來,願慈愍故受。
”佛告王言:“汝今持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
何以故?若如來有園、園物、房舍、房舍物、衣缽、尼師檀、針筒,即是塔,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所不堪用。
”王言:“我今以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
”時世尊以慈愍心受彼園已,即為咒願: “種植諸園樹, 并作橋船梁; 園果諸浴池, 及施人居止。
如是之人等, 晝夜福增長; 持戒順正法, 彼人得生天。
” 爾時瓶沙王前禮世尊足已,更取一小床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時世尊漸次為王說法,勸令發歡喜心。
發歡喜心已,從坐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
時城中有删若梵志,有二百五十弟子,優波提舍、拘律陀為上首。
爾時尊者阿濕卑給侍如來,時到着衣持缽入城乞食,顔色和悅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行步庠序,不左右顧視,不失威儀。
時優波提舍,時已到入園觀看,見阿濕卑威儀如是,便生是念:“今觀此比丘威儀具足,我今甯可往問其義。
”複自念言:“此比丘乞食時,非問義時。
今且待彼乞食已,當往問義。
”時優波提舍尋從其後。
時阿濕卑比丘入羅閱城乞食已,置缽在地,疊僧伽梨。
優波提舍念言:“此比丘乞食已竟,今正是問義時,我今當問。
”即往問義:“汝為誰?師字誰?學何法?”即報言:“我師大沙門,是我所尊,我從彼學。
”優波提舍即複問言:“汝師大沙門說何法耶?”報言:“我年幼稚出家日淺,未堪廣演其義,今當略說其要。
”優波提舍言:“我唯樂聞為要,不在廣略。
”阿濕卑言:“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
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
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
此是我師說。
”時優波提舍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優波提舍念言:“齊入如是法,至無憂處,無數億百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見。
” 優波提舍、拘律陀先有要言:“若先得妙法者,當相告語。
”時優波提舍即往至拘律陀所。
拘律陀見優波提舍來,便作是語:“汝今顔色和悅諸根寂定,如有所得。
将不見法耶?”答曰:“如汝所言。
”問言:“得何等法?”報言:“彼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
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
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
”拘律陀聞是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拘律陀念言:“齊入如此法,得至無憂處,無數億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見。
”拘律陀問言:“不審世尊今在何處住?”報言:“如來今在迦蘭陀竹園住。
”拘律陀語優波提舍言:“今日可共往如來所禮敬問訊,即是我等師。
”優波提舍報言:“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從我所修梵行,當語彼令知,随彼意所欲。
”時優波提舍與拘律陀詣諸弟子所,語言:“汝等知不?我等二人欲從大沙門學梵行,汝等各随意所欲。
”諸弟子白言:“我等諸人皆從師受學。
今大師猶從彼學,我等豈得不從學耶?若師所得者,我等亦當得之。
” 時優波提舍、拘律陀并諸弟子,相與俱詣竹園。
時世尊與無數百千衆圍繞,而為說法,遙見優波提舍、拘律陀并諸弟子來,見已告諸比丘:“彼遠來二人者:一名優波提舍,二名拘律陀,此二人于我諸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無上得二解脫。
”未至竹園,如來已授記别二人為匹。
同友二人并諸弟子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
時世尊漸次為說勝法,令發歡喜心。
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
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
自知得果證已,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法中出家修梵行。
”佛言:“善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
時尊者郁鞞羅迦葉與諸弟子出家學道,複有删若二百五十梵志,出家學道。
羅閱城中諸貴族姓子等亦出家學道。
時羅閱城中諸長者,自相誡敕言:“汝等有兒者,各自慎護,婦有夫主者亦慎護之。
今大沙門,從摩竭國界度諸梵志自随,今來至此複當将此諸人去。
”爾時諸比丘乞食時聞此諸人所說:“此大沙門将諸梵志自随來此,今複當将此諸人去。
”諸比丘聞已皆懷慚愧,往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入羅閱城中乞食,聞諸長者作是言:‘大沙門來至國界,度諸梵志将自随,今複當度此諸人将去。
’者,汝等便以此偈報之:“‘如來大勢力, 以法而将去; 以法将去者, 汝等何憂懼?’” 爾時諸比丘受佛教已,入羅閱城乞食,聞諸長者說此語時,即以此偈報之: “如來大勢力, 以法而将去; 以法将去者, 汝等何憂懼?” 時諸長者作是念:“我等如所聞,大沙門以法将去,不為非法。
” 爾時尊者郁鞞羅迦葉将諸弟子出家學道,删若弟子亦将二百五十弟子出家學道,羅閱城諸豪姓子亦出家學道。
大衆皆集遊羅閱城。
時彼未被教誡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缽食、在小食大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有一病比丘,無弟子無瞻視者命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聽有和尚,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意看。
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意。
展轉相敬,重相瞻視,如是正法便得久住,長益廣大。
當如是請和尚。
請時當教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語:‘我某甲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受具足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和尚當報言:‘可爾。
’若言:‘如是。
’若言:‘當教授汝。
’若言:‘清淨莫放逸。
’”
”時世尊默然受瓶沙王請已,即從座起,着衣将千比丘,皆是舊學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調柔永得解脫,萬二千乘車、八萬四千衆前後圍繞,以佛威神入羅閱城。
爾時值天雨,世尊前後中則清明、上有雲蓋,世尊現此變化入羅閱城。
時釋提桓因,化作一異婆羅門,手執金杖、金澡瓶、金柄扇,身在空中去地四指在如來前引導,複以無數方便贊歎佛法僧。
時摩竭國人皆作是念:“是誰威神化作此婆羅門形,手執金杖、金澡瓶、金柄扇,身在空中去地四指,在如來前引導驅卻衆人,複以無數方便贊歎佛法僧?”那時摩竭國人向釋提桓因而說頌曰: “誰化作梵志? 今在衆僧前; 歎誦佛功德, 汝所事者誰?” 爾時釋提桓因複以偈報摩竭國人 “勇猛一切解, 愛欲及飲食; 慚愧念知足, 我是彼弟子。
世無有與等, 不見相似者; 如來至真佛, 我是給使者。
滅欲及瞋恚, 無明永已盡; 漏盡阿羅漢, 我是給使者。
猶如度溺者, 瞿昙是法船; 最勝度彼岸, 我是給使者。
以度四流際, 能說不死法; 最勝無礙法, 我是給使者。
” 爾時摩竭國王瓶沙複作是念:“若使世尊将諸弟子入羅閱城,先至園中者,我當即以此園地施之立精舍。
”時羅閱城諸園中,迦蘭陀竹園最勝。
時世尊知摩竭王心中所念,即将大衆詣竹園已。
王即下象,自疊象上褥,作四重敷地,前白佛言:“願世尊坐。
”世尊即就座而坐。
時瓶沙王持金澡瓶水授如來令清淨,白佛言:“今羅閱城諸園中,此竹園最勝,我今施如來,願慈愍故受。
”佛告王言:“汝今持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
何以故?若如來有園、園物、房舍、房舍物、衣缽、尼師檀、針筒,即是塔,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所不堪用。
”王言:“我今以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
”時世尊以慈愍心受彼園已,即為咒願: “種植諸園樹, 并作橋船梁; 園果諸浴池, 及施人居止。
如是之人等, 晝夜福增長; 持戒順正法, 彼人得生天。
” 爾時瓶沙王前禮世尊足已,更取一小床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時世尊漸次為王說法,勸令發歡喜心。
發歡喜心已,從坐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
時城中有删若梵志,有二百五十弟子,優波提舍、拘律陀為上首。
爾時尊者阿濕卑給侍如來,時到着衣持缽入城乞食,顔色和悅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行步庠序,不左右顧視,不失威儀。
時優波提舍,時已到入園觀看,見阿濕卑威儀如是,便生是念:“今觀此比丘威儀具足,我今甯可往問其義。
”複自念言:“此比丘乞食時,非問義時。
今且待彼乞食已,當往問義。
”時優波提舍尋從其後。
時阿濕卑比丘入羅閱城乞食已,置缽在地,疊僧伽梨。
優波提舍念言:“此比丘乞食已竟,今正是問義時,我今當問。
”即往問義:“汝為誰?師字誰?學何法?”即報言:“我師大沙門,是我所尊,我從彼學。
”優波提舍即複問言:“汝師大沙門說何法耶?”報言:“我年幼稚出家日淺,未堪廣演其義,今當略說其要。
”優波提舍言:“我唯樂聞為要,不在廣略。
”阿濕卑言:“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
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
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
此是我師說。
”時優波提舍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優波提舍念言:“齊入如是法,至無憂處,無數億百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見。
” 優波提舍、拘律陀先有要言:“若先得妙法者,當相告語。
”時優波提舍即往至拘律陀所。
拘律陀見優波提舍來,便作是語:“汝今顔色和悅諸根寂定,如有所得。
将不見法耶?”答曰:“如汝所言。
”問言:“得何等法?”報言:“彼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
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
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
”拘律陀聞是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拘律陀念言:“齊入如此法,得至無憂處,無數億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見。
”拘律陀問言:“不審世尊今在何處住?”報言:“如來今在迦蘭陀竹園住。
”拘律陀語優波提舍言:“今日可共往如來所禮敬問訊,即是我等師。
”優波提舍報言:“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從我所修梵行,當語彼令知,随彼意所欲。
”時優波提舍與拘律陀詣諸弟子所,語言:“汝等知不?我等二人欲從大沙門學梵行,汝等各随意所欲。
”諸弟子白言:“我等諸人皆從師受學。
今大師猶從彼學,我等豈得不從學耶?若師所得者,我等亦當得之。
” 時優波提舍、拘律陀并諸弟子,相與俱詣竹園。
時世尊與無數百千衆圍繞,而為說法,遙見優波提舍、拘律陀并諸弟子來,見已告諸比丘:“彼遠來二人者:一名優波提舍,二名拘律陀,此二人于我諸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無上得二解脫。
”未至竹園,如來已授記别二人為匹。
同友二人并諸弟子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
時世尊漸次為說勝法,令發歡喜心。
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
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
自知得果證已,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法中出家修梵行。
”佛言:“善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 爾時世尊遊羅閱城。
時尊者郁鞞羅迦葉與諸弟子出家學道,複有删若二百五十梵志,出家學道。
羅閱城中諸貴族姓子等亦出家學道。
時羅閱城中諸長者,自相誡敕言:“汝等有兒者,各自慎護,婦有夫主者亦慎護之。
今大沙門,從摩竭國界度諸梵志自随,今來至此複當将此諸人去。
”爾時諸比丘乞食時聞此諸人所說:“此大沙門将諸梵志自随來此,今複當将此諸人去。
”諸比丘聞已皆懷慚愧,往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入羅閱城中乞食,聞諸長者作是言:‘大沙門來至國界,度諸梵志将自随,今複當度此諸人将去。
’者,汝等便以此偈報之:“‘如來大勢力, 以法而将去; 以法将去者, 汝等何憂懼?’” 爾時諸比丘受佛教已,入羅閱城乞食,聞諸長者說此語時,即以此偈報之: “如來大勢力, 以法而将去; 以法将去者, 汝等何憂懼?” 時諸長者作是念:“我等如所聞,大沙門以法将去,不為非法。
” 爾時尊者郁鞞羅迦葉将諸弟子出家學道,删若弟子亦将二百五十弟子出家學道,羅閱城諸豪姓子亦出家學道。
大衆皆集遊羅閱城。
時彼未被教誡者,不按威儀,着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缽食、在小食大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
時有一病比丘,無弟子無瞻視者命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世尊。
世尊言:“自今已去聽有和尚,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意看。
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意。
展轉相敬,重相瞻視,如是正法便得久住,長益廣大。
當如是請和尚。
請時當教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語:‘我某甲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受具足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和尚當報言:‘可爾。
’若言:‘如是。
’若言:‘當教授汝。
’若言:‘清淨莫放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