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關燈
衆中為師首,衆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

    ”複作是念:“餘有沙門婆羅門耆年出家學久,猶尚不能解此偈義,況此沙門瞿昙年尚幼稚出家日淺,豈能解耶?”複作是念:“年雖幼稚亦不可輕,亦有年少出家學道得阿羅漢神足自由者,我今當往詣彼沙門問此偈義。

    ”時那羅陀梵志出波羅?城,往詣仙人鹿苑所,到已舉手與如來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欲有所問,若沙門瞿昙聽者我當相問。

    ”佛言:“梵志!汝欲有問随意。

    ”時那羅陀複生此念:“我見彼諸沙門婆羅門,無有賜我顔色,不與我解,亦不言随所問,今所見者甚為奇特。

    ”爾時梵志即以偈向佛說: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雲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爾時世尊以偈報那羅陀梵志言: “第六王為上。

     染者與染等, 不染則無垢。

     染者謂之愚。

     愚者流所漂, 能滅者為智。

     能舍一切流, 天及于世間, 不與流相應, 不為死所惑。

     能以念為主, 諸流得解脫。

    ” 爾時那羅陀,從如來聞此偈,善諷誦讀已,即從坐起禮世尊足繞三匝而去,還入波羅?城。

    時伊羅缽龍王七日後自出龍宮,将諸龍女,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而來,并說此偈: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何者名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若有能演說此偈義者,當以此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将龍女,盡當與之,欲求無上正真等正覺。

    ”爾時多有人聚集會,或有看金缽盛銀粟者,或有看銀缽盛金粟者,或有看龍女者,或有欲聽那羅陀梵志解說偈義者。

    爾時那羅陀梵志出波羅?城,往詣伊羅缽龍王宮,語龍王言:“所論偈者一一說之,吾當與汝分别解義。

    ”時龍王即以此偈向那羅陀說: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何者名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時那羅陀複以偈報龍王言: “第六王為上。

     染者與染等, 不染則無垢。

     染者謂之愚。

     愚者流所漂, 能滅者為智。

     能舍一切流, 天及于世間, 不與流相應, 不為死所惑。

     能以念為主, 諸流得解脫。

    ” 時伊羅缽龍王問言:“雲何梵志,汝自有此智而說耶?為從沙門婆羅門聞而說耶?”報言:“龍王!我無此智說,今有沙門瞿昙釋子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從彼聞而說。

    ”時龍王便作是念:“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已出現于世耶?已出現于世耶?”即問那羅陀言:“今日如來為在何處住?”報言:“今近在仙人鹿苑住。

    ”時龍王語那羅陀:“可共至仙人鹿苑所,禮如來至真等正覺。

    ”時那羅陀及龍王将八萬四千衆前後圍繞,往仙人鹿苑,到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立。

    那羅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八萬四千衆,或有禮如來足在一面立者,或有擎拳共相問訊在一面坐者,或有向如來自稱姓名而在一面坐者,或叉手視如來在一面坐者,或有默然不語在一面坐者。

    八萬四千衆已坐定,世尊漸次為說勝法,勸令發歡喜心。

    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

    時那羅陀及八萬四千衆,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自今歸依佛法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時伊羅缽龍王悲泣不能自勝,或時踴躍歡喜。

    時那羅陀語龍王言:“今者悲泣,為惜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龍女等,而悲泣耶?”龍王報言:“我不以此諸物故悲泣。

    那羅陀當知!汝今取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應取無苦。

    若須波羅?城中刹利女、婆羅門女、居士女、工師女者,我當勸令與。

    何以故?那羅陀!汝不能與龍女共會。

    ”那羅陀報龍王言:“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我不須,龍女亦不須,我今欲于如來所修梵行。

    ”爾時那羅陀梵志,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知得果證,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欲于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受具足戒。

    ”如先所見重觀察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世間有一百一十一阿羅漢,佛為一百一十二。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汝何故悲泣不能自勝耶?”時龍王白佛言:“世尊!我念古昔迦葉佛時,修梵行故犯戒,壞伊羅缽樹葉,此當有何報應。

    世尊!我由此業報故,生長壽龍中,如來般涅槃法滅盡後,我乃當轉此龍身,我失彼此二邊利,不得修梵行。

    以是故,悲泣不能自勝。

    ”爾時世尊複問龍王言:“汝以何緣複歡喜耶?”龍王白佛言:“我身自從迦葉佛聞,而告我言:‘卻後當有釋迦牟尼佛出現于世,為如來、至真、等正覺。

    ’如今所見如實不異,我作此念:‘未曾有,如來智慧所見,如實無二。

    ’以是故,歡喜踴躍不能自勝。

    ”佛告龍王:“汝今歸依佛法僧。

    ”答言:“如是!我今歸依佛法僧。

    ”是為畜生最初受三自歸,伊羅缽龍王為首。

     爾時世尊以偈告諸比丘: “我已脫一切, 天及于世間; 汝亦脫一切, 天及于世間。

    ” 爾時魔波旬以偈向世尊說: “汝為諸縛縛, 天及于世間; 一切衆縛縛, 沙門不得脫。

    ” 爾時世尊複以偈報波旬言: “我脫于諸縛, 天及于世間; 一切縛得脫, 我今已勝汝。

    ” 爾時波旬複以偈報佛言: “汝内有結縛, 心在于中行; 以是随逐汝, 沙門不得脫。

    ” 爾時世尊複以偈報波旬言 “世間有五欲, 意識為第六; 我于中無欲, 我今得勝汝。

    ” 時魔波旬作是念:“如來鑒察我意皆悉知之。

    ”即懷愁憂不樂,自隐形還歸本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此偈言: “我今一切解, 天及于世間; 汝等一切解, 天及于世間。

    ” 佛告諸比丘:“汝等人間遊行,勿二人共行,我今欲詣優留頻螺大将村說法。

    ”對曰:“如是。

    世尊!”諸比丘受教已,人間遊行說法,時有聞法得信欲受具足戒。

    時諸比丘,将欲受具足戒者,詣如來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足戒。

    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汝等即與出家受具足戒。

    欲受具足戒者,應作如是教令,剃須發、着袈裟、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語:‘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今于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