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優婆塞三自歸,耶輸伽父為首。
爾時世尊與耶輸伽父說法,時耶輸伽身漏盡意解,得無礙智解脫。
爾時世間有七羅漢,弟子有六,佛為七。
爾時世尊即攝神足,使耶輸伽父見子去佛不遠坐,即到耶輸伽所語言:“汝母在後失汝,不知所在極懷愁憂,乃欲自害。
汝可往瞻省,勿令自害。
”時耶輸伽瞻視世尊顔。
時世尊告耶輸伽父言:“雲何族姓子,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
雲何長者,汝已舍欲還複能習欲不耶?”對曰:“不也。
”“如是耶輸伽族姓子,已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終不複習欲如本在俗時也。
今耶輸伽族姓子善獲大利,學智學道無漏心解脫,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是觀已有漏心解脫。
唯願世尊,今受我請,及耶輸伽并侍比丘。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然耶輸伽不肯受别請,“世尊未聽我受别請。
”佛言:“自今已去聽受别請。
請有二種:有僧次請、有别請。
”時耶輸伽父,知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禮佛足而去,語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言:“汝今知不?耶輸伽身在大沙門所修梵行。
我今日請大沙門及耶輸伽侍從後來,汝今知時,可供辦所須。
”耶輸伽母及其本二,即辦具種種所須飲食已,往白時到。
爾時世尊,到時着衣持缽,耶輸伽侍從通已二人往其父舍,到已就座而坐。
時耶輸伽母及本二奉世尊種種所須飲食,食訖攝缽,更取一小座于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漸次與說微妙法,勸令發歡喜心,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為優婆夷。
我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是謂最初受三自歸優婆夷,耶輸伽母及其本二為首。
時世尊與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說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住:一名無垢,二名善臂,三名滿願,四名伽梵婆提。
聞耶輸伽在大沙門所修梵行,各念言:“此戒德必不虛,修沙門梵行亦不虛。
何以故?乃使此族姓子從其受學修梵行。
彼族姓子能于彼修梵行,我等甯可于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爾時同友四人,即往詣耶輸伽所語言:“汝今于大沙門所修梵行為勝耶?”耶輸伽報言:“我從大沙門所修梵行,甚為微妙。
”此四人語耶輸伽言:“我亦欲于大沙門所出家修梵行。
”時耶輸伽即将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此四同友,在波羅?住,今欲從如來出家修梵行,願慈愍聽出家修梵行。
”時世尊即聽,漸次為說勝法。
勝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所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出家受具足戒。
”即如先所見重觀察,便得盡有漏心得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此世間有十阿羅漢弟子,如來為十一。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耶輸伽少小同友有五十人,在波羅?城外住,聞耶輸伽在大沙門所修梵行,各生念言:“此戒德所修梵行不虛。
何以故知?今此族姓子在大沙門所修梵行,以是故知。
彼族姓子能于彼修梵行,我今甯可往詣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爾時同友五十人等,往詣耶輸伽所語言:“此處勝耶?修梵行妙耶?”耶輸伽報言:“此處勝修,梵行亦妙!”此五十人語耶輸伽言:“我亦欲于大沙門所出家修梵行。
”時耶輸伽即将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坐已白世尊言:“此五十同友,在波羅?城外住,今欲從如來出家修梵行。
願世尊慈愍聽出家修梵行。
”時世尊即聽,漸次為說勝法。
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受具足戒。
”如先所見重觀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此世間,有六十阿羅漢弟子,如來為六十一。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有同友五十人,來向波羅?國,欲成婚姻,在波羅?城外處處遊觀,漸詣仙人鹿野苑。
時五十人等遙見世尊顔貌端正衆相殊特,見已發歡喜心,于如來所,即前頭面禮足,在一面座已。
時世尊與說勝法,勸令發歡喜心。
所謂勝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即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見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從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受具足戒。
”如先所見重觀察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世間有百一十阿羅漢弟子,佛為百一十一。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伊羅缽羅龍王,自出恒河水所居宮,手執金缽盛滿銀粟、銀缽盛滿金粟,将諸龍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而說此偈: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雲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龍王言:“若有宣暢此偈義者,我當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将龍女,盡當與之。
我求如來等正覺。
”時衆人大集,或有人往觀金缽銀粟、銀缽金粟,或有往觀諸龍女者,或有往欲與龍王分别偈義者。
爾時有一梵志,名那羅陀,住波羅?城側,少垢利根多智聰明。
時那羅陀出波羅?城,詣龍王所,到已語龍王言:“汝今說偈,我欲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伊羅缽羅龍王即以偈向那羅陀說言: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雲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龍王言:“若有宣暢分别此偈義者,我當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将龍女,盡當與之,我求如來等正覺。
”時那羅陀梵志語伊羅缽龍王言:“且止龍王。
卻後七日當廣演此偈義。
”時那羅陀梵志誦此偈通利,還入波羅?城,複作是念:“此中何者高才大德沙門婆羅門,我當以此偈問之。
”複作是念:“此不蘭迦葉,衆中長大為人師導,衆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耶?”時那羅陀梵志往至迦葉所,以此偈與不蘭迦葉說。
時迦葉聞此偈實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惡音聲、努項脈脹、瞋恚熾盛不答。
彼即舍去,作是念:“今當更于何處求沙門婆羅門而問此偈義?”中路複作是念:“末佉梨劬奢離、阿夷頭翅舍欽婆羅、牟提侈婆休迦栴延、讪若毗羅吒子、尼揵子等,在于衆中為師首,衆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
”時那羅陀梵志往至末佉梨、尼乾子等所,以此偈向說。
彼聞此偈實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惡音聲、努項脈脹、瞋恚熾盛不能答。
見已即複舍去,複作是念:“更于何處求沙門婆羅門而問此義耶?”即念言:“此大沙門瞿昙,在大
爾時世尊與耶輸伽父說法,時耶輸伽身漏盡意解,得無礙智解脫。
爾時世間有七羅漢,弟子有六,佛為七。
爾時世尊即攝神足,使耶輸伽父見子去佛不遠坐,即到耶輸伽所語言:“汝母在後失汝,不知所在極懷愁憂,乃欲自害。
汝可往瞻省,勿令自害。
”時耶輸伽瞻視世尊顔。
時世尊告耶輸伽父言:“雲何族姓子,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
雲何長者,汝已舍欲還複能習欲不耶?”對曰:“不也。
”“如是耶輸伽族姓子,已學智學道,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彼作如是觀已有漏心得解脫,終不複習欲如本在俗時也。
今耶輸伽族姓子善獲大利,學智學道無漏心解脫,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作是觀已有漏心解脫。
唯願世尊,今受我請,及耶輸伽并侍比丘。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然耶輸伽不肯受别請,“世尊未聽我受别請。
”佛言:“自今已去聽受别請。
請有二種:有僧次請、有别請。
”時耶輸伽父,知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禮佛足而去,語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言:“汝今知不?耶輸伽身在大沙門所修梵行。
我今日請大沙門及耶輸伽侍從後來,汝今知時,可供辦所須。
”耶輸伽母及其本二,即辦具種種所須飲食已,往白時到。
爾時世尊,到時着衣持缽,耶輸伽侍從通已二人往其父舍,到已就座而坐。
時耶輸伽母及本二奉世尊種種所須飲食,食訖攝缽,更取一小座于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漸次與說微妙法,勸令發歡喜心,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為優婆夷。
我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是謂最初受三自歸優婆夷,耶輸伽母及其本二為首。
時世尊與耶輸伽母及其本二說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住:一名無垢,二名善臂,三名滿願,四名伽梵婆提。
聞耶輸伽在大沙門所修梵行,各念言:“此戒德必不虛,修沙門梵行亦不虛。
何以故?乃使此族姓子從其受學修梵行。
彼族姓子能于彼修梵行,我等甯可于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爾時同友四人,即往詣耶輸伽所語言:“汝今于大沙門所修梵行為勝耶?”耶輸伽報言:“我從大沙門所修梵行,甚為微妙。
”此四人語耶輸伽言:“我亦欲于大沙門所出家修梵行。
”時耶輸伽即将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此四同友,在波羅?住,今欲從如來出家修梵行,願慈愍聽出家修梵行。
”時世尊即聽,漸次為說勝法。
勝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所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出家受具足戒。
”即如先所見重觀察,便得盡有漏心得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此世間有十阿羅漢弟子,如來為十一。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耶輸伽少小同友有五十人,在波羅?城外住,聞耶輸伽在大沙門所修梵行,各生念言:“此戒德所修梵行不虛。
何以故知?今此族姓子在大沙門所修梵行,以是故知。
彼族姓子能于彼修梵行,我今甯可往詣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爾時同友五十人等,往詣耶輸伽所語言:“此處勝耶?修梵行妙耶?”耶輸伽報言:“此處勝修,梵行亦妙!”此五十人語耶輸伽言:“我亦欲于大沙門所出家修梵行。
”時耶輸伽即将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坐已白世尊言:“此五十同友,在波羅?城外住,今欲從如來出家修梵行。
願世尊慈愍聽出家修梵行。
”時世尊即聽,漸次為說勝法。
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為受具足戒。
”如先所見重觀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此世間,有六十阿羅漢弟子,如來為六十一。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有同友五十人,來向波羅?國,欲成婚姻,在波羅?城外處處遊觀,漸詣仙人鹿野苑。
時五十人等遙見世尊顔貌端正衆相殊特,見已發歡喜心,于如來所,即前頭面禮足,在一面座已。
時世尊與說勝法,勸令發歡喜心。
所謂勝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為樂,即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見法成就諸法得果證,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從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佛言:“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即名受具足戒。
”如先所見重觀察已,有漏心解脫,無礙解脫智生。
時世間有百一十阿羅漢弟子,佛為百一十一。
爾時世尊遊波羅?國。
時伊羅缽羅龍王,自出恒河水所居宮,手執金缽盛滿銀粟、銀缽盛滿金粟,将諸龍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而說此偈: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雲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龍王言:“若有宣暢此偈義者,我當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将龍女,盡當與之。
我求如來等正覺。
”時衆人大集,或有人往觀金缽銀粟、銀缽金粟,或有往觀諸龍女者,或有往欲與龍王分别偈義者。
爾時有一梵志,名那羅陀,住波羅?城側,少垢利根多智聰明。
時那羅陀出波羅?城,詣龍王所,到已語龍王言:“汝今說偈,我欲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伊羅缽羅龍王即以偈向那羅陀說言: “何者王中上? 染者與染等, 雲何得無垢? 何者名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為智? 雲何流不流, 而名為解脫?” 龍王言:“若有宣暢分别此偈義者,我當持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及所将龍女,盡當與之,我求如來等正覺。
”時那羅陀梵志語伊羅缽龍王言:“且止龍王。
卻後七日當廣演此偈義。
”時那羅陀梵志誦此偈通利,還入波羅?城,複作是念:“此中何者高才大德沙門婆羅門,我當以此偈問之。
”複作是念:“此不蘭迦葉,衆中長大為人師導,衆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耶?”時那羅陀梵志往至迦葉所,以此偈與不蘭迦葉說。
時迦葉聞此偈實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惡音聲、努項脈脹、瞋恚熾盛不答。
彼即舍去,作是念:“今當更于何處求沙門婆羅門而問此偈義?”中路複作是念:“末佉梨劬奢離、阿夷頭翅舍欽婆羅、牟提侈婆休迦栴延、讪若毗羅吒子、尼揵子等,在于衆中為師首,衆人宗仰名稱遠聞,所知如海多人供養,我今宜可往彼問此偈義。
”時那羅陀梵志往至末佉梨、尼乾子等所,以此偈向說。
彼聞此偈實不知,即蹙眉瞋目、出惡音聲、努項脈脹、瞋恚熾盛不能答。
見已即複舍去,複作是念:“更于何處求沙門婆羅門而問此義耶?”即念言:“此大沙門瞿昙,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