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七(二分之六明尼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一百七十八單提法之四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偷羅難陀比丘尼有親舊檀越欲為僧設食并施衣。
偷羅難陀聞,即往問言:“我聞汝欲設食并施僧衣,實爾以不?”檀越報言:“爾。
”偷羅難陀言:“衆僧大功德、大威神,多檀越布施,汝供給處多。
今但可施食,不須施衣。
”檀越即言:“可爾。
”不複作衣,即其夜辦具飲食。
明日清旦往白時到,諸比丘尼着衣持缽,往詣其家就座而坐。
時檀越觀諸比丘尼僧,威儀庠序法服齊整,見已自悔,不覺發言:“如是好衆,雲何使我留難不作衣供養耶?”時諸比丘尼即問言:“以何因緣乃發是言?”時檀越即具白因緣。
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羅難陀言:“雲何與衆僧衣作留難?”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與僧衣作留難?”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偷羅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與衆僧衣作留難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衆僧者,如上。
衣者,十種如上。
彼比丘尼與衆僧衣作留難者,波逸提。
除衆僧,與餘人作留難者,突吉羅。
除衣,餘物作留難,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欲施少者勸使多與,欲施少人勸與多人,欲施粗勸施細者、或戲笑語、或屏處語、或疾疾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尼,着他僧伽梨,不語主入村乞食。
時衣主不知,作失衣意,于後求覓,乃見彼比丘尼着行。
即語:“汝犯偷。
”彼言:“我不偷汝衣,以親厚意故,取汝衣着耳。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此比丘尼言:“汝雲何不語主盜着他衣,使他作失衣意求覓耶?”即往白諸比丘,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不語主盜着他衣,使衣主作失衣意求覓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不問主便着他衣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取他衣着,不語主入村乞食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問主、若是親厚、若親厚語言:“汝但着,我當為汝語主。
”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跋難陀釋子有二沙彌:一名耳、二名蜜,一人休道,一人着袈裟入外道衆中。
時六群比丘尼以沙門衣,施與休道者及與彼入外道者。
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汝雲何持沙門衣,施與休道者及與彼入外道者?”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以沙門衣與彼休道及入外道者?”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諸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持沙門衣施與外道白衣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白衣者,在家人。
外道者,在佛法外出家人。
沙門衣者,染曬衣。
彼比丘尼以沙門衣施與彼受者,波逸提。
此與彼不受,突吉羅。
方便欲與而不與,期要當與而不與,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與父母,若與塔作人,與講堂屋舍作人計挍食直與,或為強力者所奪,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比丘尼衆得如法施衣欲分,時偷羅難陀多諸弟子分散行不在。
時偷羅難陀作是意:“遮衆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諸比丘尼知如是意。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羅難陀:“雲何作是意:‘遮衆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作是意:‘遮衆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羅難陀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如是意:‘衆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
’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衆僧者,如上。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衣者,有十種如上。
彼比丘尼作如是意:“衆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
”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非時分,非法别衆、非法和合衆、法别衆、似法别衆、似法和合衆、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欲分時恐失、若壞遮令不分,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比丘尼衆僧如法出迦絺那衣,六群比丘尼作是念:“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後當出。
令五事久得放舍。
”時諸比丘尼知六群比丘尼作如是意:“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雲何作是意:‘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耶?”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作如是意:‘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令衆僧今不得出迦絺那衣,後當出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波逸提。
” 比
爾時偷羅難陀比丘尼有親舊檀越欲為僧設食并施衣。
偷羅難陀聞,即往問言:“我聞汝欲設食并施僧衣,實爾以不?”檀越報言:“爾。
”偷羅難陀言:“衆僧大功德、大威神,多檀越布施,汝供給處多。
今但可施食,不須施衣。
”檀越即言:“可爾。
”不複作衣,即其夜辦具飲食。
明日清旦往白時到,諸比丘尼着衣持缽,往詣其家就座而坐。
時檀越觀諸比丘尼僧,威儀庠序法服齊整,見已自悔,不覺發言:“如是好衆,雲何使我留難不作衣供養耶?”時諸比丘尼即問言:“以何因緣乃發是言?”時檀越即具白因緣。
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羅難陀言:“雲何與衆僧衣作留難?”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與僧衣作留難?”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偷羅難陀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與衆僧衣作留難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衆僧者,如上。
衣者,十種如上。
彼比丘尼與衆僧衣作留難者,波逸提。
除衆僧,與餘人作留難者,突吉羅。
除衣,餘物作留難,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欲施少者勸使多與,欲施少人勸與多人,欲施粗勸施細者、或戲笑語、或屏處語、或疾疾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尼,着他僧伽梨,不語主入村乞食。
時衣主不知,作失衣意,于後求覓,乃見彼比丘尼着行。
即語:“汝犯偷。
”彼言:“我不偷汝衣,以親厚意故,取汝衣着耳。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此比丘尼言:“汝雲何不語主盜着他衣,使他作失衣意求覓耶?”即往白諸比丘,諸比丘白佛。
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不語主盜着他衣,使衣主作失衣意求覓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不問主便着他衣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取他衣着,不語主入村乞食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問主、若是親厚、若親厚語言:“汝但着,我當為汝語主。
”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跋難陀釋子有二沙彌:一名耳、二名蜜,一人休道,一人着袈裟入外道衆中。
時六群比丘尼以沙門衣,施與休道者及與彼入外道者。
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汝雲何持沙門衣,施與休道者及與彼入外道者?”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
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以沙門衣與彼休道及入外道者?”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諸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持沙門衣施與外道白衣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白衣者,在家人。
外道者,在佛法外出家人。
沙門衣者,染曬衣。
彼比丘尼以沙門衣施與彼受者,波逸提。
此與彼不受,突吉羅。
方便欲與而不與,期要當與而不與,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與父母,若與塔作人,與講堂屋舍作人計挍食直與,或為強力者所奪,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比丘尼衆得如法施衣欲分,時偷羅難陀多諸弟子分散行不在。
時偷羅難陀作是意:“遮衆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諸比丘尼知如是意。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偷羅難陀:“雲何作是意:‘遮衆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作是意:‘遮衆僧如法分衣,恐弟子不得。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偷羅難陀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如是意:‘衆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
’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衆僧者,如上。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衣者,有十種如上。
彼比丘尼作如是意:“衆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
”波逸提。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非時分,非法别衆、非法和合衆、法别衆、似法别衆、似法和合衆、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欲分時恐失、若壞遮令不分,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比丘尼衆僧如法出迦絺那衣,六群比丘尼作是念:“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後當出。
令五事久得放舍。
”時諸比丘尼知六群比丘尼作如是意:“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雲何作是意:‘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耶?”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作如是意:‘令衆僧今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令衆僧今不得出迦絺那衣,後當出欲令五事久得放舍。
’波逸提。
”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