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六(二分之五明尼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尼,露身在河水、泉水、池水、深水中浴。
時有賊女淫女,往比丘尼所語言:“汝等年少腋下未生毛,雲何便出家學道修梵行耶?如今年少,可于愛欲中共相娛樂,老時可修梵行,如是二事俱得。
”其中年少者聞便生不樂心。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諸比丘尼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而露身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如淫女賊女無異。
”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雲何汝等露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耶?”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
佛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浴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深水、池水中浴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應以四事覆形洗浴,若在流水岸側曲回處,若複有樹蔭覆處,若複水覆障,若以衣障身。
上三事不得相取與器物;以衣障者,一切如法事得作。
彼比丘尼,若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洗浴身,盡漬,波逸提。
不盡漬,突吉羅。
方便欲洗而不洗,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水岸曲回處、樹蔭覆處、水覆障、若以衣障形、若為強力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一)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聽比丘尼作浴衣。
時六群比丘尼聞世尊聽比丘尼作浴衣,便多作廣大浴衣。
時比丘尼見已問言:“佛聽諸比丘尼畜五衣。
此是何衣?”報言:“此是我等浴衣。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世尊聽畜浴衣。
雲何便多廣大作浴衣耶?”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多作廣大浴衣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浴衣應量作。
應量作者,長佛六磔手、廣二磔手半,若過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浴衣者,障身浴也。
彼比丘尼作浴衣,長中過量、廣中足,長中足、廣中過量,若二俱過量,自割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語他作割截,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如量作減量作,若得已成者,當裁令如法,若重疊,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尼,欲裁縫僧伽梨。
時偷羅難陀比丘尼言:“妹持來!我與汝裁縫。
”彼即與衣财。
彼比丘尼聰明多知識,善能教化。
偷羅難陀比丘尼作是意,欲使彼比丘尼久作供養故,便為裁衣不即為縫成。
時偷羅難陀比丘尼所住精舍失火,衣财為火所燒,又為風吹零落。
時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雲何比丘尼裁他衣,而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言:“汝雲何為他作衣,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裁衣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彼求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疑。
佛言:“若有如是事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除求索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者,波逸提。
”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求索僧伽梨出功德衣五日六難事起,若縫若料理時,若無刀無針,若無線若少不足,若衣主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由此事故,有命難、梵行難,不縫成過五日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 爾時婆伽婆在毗舍離猕猴江側高閣講堂上。
時衆僧多得供養。
時有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
後時衆僧供養斷,此比丘尼,不看僧伽梨至村邊着,欲入村方見僧伽梨蟲爛色壞。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此比丘尼言:“雲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使蟲爛色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過五日不看僧伽梨,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中,五日、五日應往看。
不看波逸提。
除僧伽梨,餘衣不五日、五日看,突吉羅。
除餘衣,若不五日、五日看餘所須之物,令失者蟲爛色壞,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置僧伽梨在房,五日、五日看;若舉處堅牢;若寄人,彼受寄人言:“但安意,我當為汝看。
”彼若看恐失,不五日、五日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
爾時六群比丘尼,露身在河水、泉水、池水、深水中浴。
時有賊女淫女,往比丘尼所語言:“汝等年少腋下未生毛,雲何便出家學道修梵行耶?如今年少,可于愛欲中共相娛樂,老時可修梵行,如是二事俱得。
”其中年少者聞便生不樂心。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諸比丘尼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而露身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如淫女賊女無異。
”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雲何汝等露形在河、泉、池、深水中浴耶?”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
佛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浴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深水、池水中浴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應以四事覆形洗浴,若在流水岸側曲回處,若複有樹蔭覆處,若複水覆障,若以衣障身。
上三事不得相取與器物;以衣障者,一切如法事得作。
彼比丘尼,若露形在河、池、泉、深水中洗浴身,盡漬,波逸提。
不盡漬,突吉羅。
方便欲洗而不洗,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水岸曲回處、樹蔭覆處、水覆障、若以衣障形、若為強力所執,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一)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聽比丘尼作浴衣。
時六群比丘尼聞世尊聽比丘尼作浴衣,便多作廣大浴衣。
時比丘尼見已問言:“佛聽諸比丘尼畜五衣。
此是何衣?”報言:“此是我等浴衣。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言:“世尊聽畜浴衣。
雲何便多廣大作浴衣耶?”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多作廣大浴衣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作浴衣應量作。
應量作者,長佛六磔手、廣二磔手半,若過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浴衣者,障身浴也。
彼比丘尼作浴衣,長中過量、廣中足,長中足、廣中過量,若二俱過量,自割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語他作割截,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如量作減量作,若得已成者,當裁令如法,若重疊,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尼,欲裁縫僧伽梨。
時偷羅難陀比丘尼言:“妹持來!我與汝裁縫。
”彼即與衣财。
彼比丘尼聰明多知識,善能教化。
偷羅難陀比丘尼作是意,欲使彼比丘尼久作供養故,便為裁衣不即為縫成。
時偷羅難陀比丘尼所住精舍失火,衣财為火所燒,又為風吹零落。
時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雲何比丘尼裁他衣,而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言:“汝雲何為他作衣,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裁衣不即縫成,為火所燒風吹零落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彼求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疑。
佛言:“若有如是事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結戒: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除求索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者,波逸提。
”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求索僧伽梨出功德衣五日六難事起,若縫若料理時,若無刀無針,若無線若少不足,若衣主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由此事故,有命難、梵行難,不縫成過五日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 爾時婆伽婆在毗舍離猕猴江側高閣講堂上。
時衆僧多得供養。
時有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
後時衆僧供養斷,此比丘尼,不看僧伽梨至村邊着,欲入村方見僧伽梨蟲爛色壞。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此比丘尼言:“雲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使蟲爛色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此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過五日不看僧伽梨,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置僧伽梨在房中,五日、五日應往看。
不看波逸提。
除僧伽梨,餘衣不五日、五日看,突吉羅。
除餘衣,若不五日、五日看餘所須之物,令失者蟲爛色壞,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置僧伽梨在房,五日、五日看;若舉處堅牢;若寄人,彼受寄人言:“但安意,我當為汝看。
”彼若看恐失,不五日、五日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