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五(二分之四明尼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夜大小便器中,晝則看牆外棄之;若夜彈指謦欬;若彼有瓦、有石、若有樹株、若有刺諸不淨之處棄;若有汪水、若有坑岸、若有糞聚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八) 爾時婆伽婆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
時國人俗節會日伎樂嬉戲,時六群比丘尼往看。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諸比丘尼不知慚愧習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乃共看此種種戲事,與淫女賊女何異?”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雲何汝等共看戲事?”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共看戲事?”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往觀看伎樂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觀看者,看種種戲笑。
彼比丘尼,若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高至下、從下至高,往看伎樂。
若見波逸提。
不見,突吉羅。
若發意欲去而不去,若期去中道還,盡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有所啟,若被喚道由邊過,或彼宿止處,或為強力将去、或縛去、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入村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語。
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入村與男子屏處共語,如淫女賊女無異。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等雲何入村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入村屏處與男子共立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入村内與男子在屏處共立共語,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村者,白衣舍。
屏處者,不見、不聞處。
不見處者,若塵霧闇。
不聞處者,乃至不聞常語聲。
若比丘尼,入村内與男子在屏處立共語,波逸提。
若同伴盲而不聾,突吉羅。
聾而不盲,突吉羅。
立而不語,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二比丘尼為伴,若有可知人為伴,若有多女人共立,或不盲不聾,或行不住,或病倒地,或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将去,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雲何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如淫女賊女不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雲何汝等與男子共入屏障處?”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屏障處者,若樹、若牆、若籬、若衣、若複餘物障。
彼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波逸提。
若同伴盲而不聾、聾而不盲,突吉羅。
立住,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二比丘尼為伴;或有可知人為伴;若有餘女人為伴;若不盲不聾、或行不住、或病倒地,若為強力者所将入、或被縛、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一)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在村内街巷中屏處,與男子共立共語,若遣伴遠去獨與男子耳語。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雲何比丘尼,入村内街巷中屏處,與男子共立共語,若遣伴遠去獨與男子耳語,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等雲何入村,在巷陌中屏處與男子耳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屏處獨與男子耳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遣伴遠去,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耳語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村者,白衣舍巷陌。
屏處者,有見屏處、聞屏處。
見屏處者,煙雲、霧塵、黑闇眼所不見。
聞屏處者,乃至常語不聞聲也。
耳語者,耳邊語。
彼比丘尼,入村巷陌中遣伴至不見不聞處,在屏處與男子共立共耳語,波逸提。
離見處至聞處,突吉羅。
離聞處至見處,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二比丘尼為伴,或與可知女人為伴,或有餘人為伴,若伴不盲不聾,或病發倒地,或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将去,或命難、梵行難,若有所與遣伴遠去,若伴病,若無威儀,而語言:“妹汝去!我當送食與汝。
”若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應滅擯,若以此事有命難、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二)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
是謂為犯。
不犯者,夜大小便器中,晝則看牆外棄之;若夜彈指謦欬;若彼有瓦、有石、若有樹株、若有刺諸不淨之處棄;若有汪水、若有坑岸、若有糞聚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八) 爾時婆伽婆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
時國人俗節會日伎樂嬉戲,時六群比丘尼往看。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諸比丘尼不知慚愧習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乃共看此種種戲事,與淫女賊女何異?”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雲何汝等共看戲事?”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共看戲事?”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往觀看伎樂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觀看者,看種種戲笑。
彼比丘尼,若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高至下、從下至高,往看伎樂。
若見波逸提。
不見,突吉羅。
若發意欲去而不去,若期去中道還,盡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有所啟,若被喚道由邊過,或彼宿止處,或為強力将去、或縛去、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入村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語。
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入村與男子屏處共語,如淫女賊女無異。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等雲何入村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入村屏處與男子共立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入村内與男子在屏處共立共語,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村者,白衣舍。
屏處者,不見、不聞處。
不見處者,若塵霧闇。
不聞處者,乃至不聞常語聲。
若比丘尼,入村内與男子在屏處立共語,波逸提。
若同伴盲而不聾,突吉羅。
聾而不盲,突吉羅。
立而不語,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二比丘尼為伴,若有可知人為伴,若有多女人共立,或不盲不聾,或行不住,或病倒地,或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将去,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不淨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雲何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如淫女賊女不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雲何汝等與男子共入屏障處?”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屏障處者,若樹、若牆、若籬、若衣、若複餘物障。
彼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波逸提。
若同伴盲而不聾、聾而不盲,突吉羅。
立住,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二比丘尼為伴;或有可知人為伴;若有餘女人為伴;若不盲不聾、或行不住、或病倒地,若為強力者所将入、或被縛、或命難、或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一)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在村内街巷中屏處,與男子共立共語,若遣伴遠去獨與男子耳語。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慚愧、犯梵行,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雲何比丘尼,入村内街巷中屏處,與男子共立共語,若遣伴遠去獨與男子耳語,如似淫女賊女無異?”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汝等雲何入村,在巷陌中屏處與男子耳語?”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屏處獨與男子耳語?”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遣伴遠去,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耳語者,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村者,白衣舍巷陌。
屏處者,有見屏處、聞屏處。
見屏處者,煙雲、霧塵、黑闇眼所不見。
聞屏處者,乃至常語不聞聲也。
耳語者,耳邊語。
彼比丘尼,入村巷陌中遣伴至不見不聞處,在屏處與男子共立共耳語,波逸提。
離見處至聞處,突吉羅。
離聞處至見處,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二比丘尼為伴,或與可知女人為伴,或有餘人為伴,若伴不盲不聾,或病發倒地,或為強力者所執,或被縛将去,或命難、梵行難,若有所與遣伴遠去,若伴病,若無威儀,而語言:“妹汝去!我當送食與汝。
”若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若應滅擯,若以此事有命難、梵行難,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二)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