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五(二分之四明尼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一百七十八單提法之二
“若比丘尼,淨施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後不問主取著者,波逸提。
(四十四) “若比丘尼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青、黑、木蘭。
若比丘尼得新衣,不作三種染壞色青、黑、木蘭,新衣持者,波逸提。
(四十五) “若比丘尼,故斷畜生命者,波逸提。
(四十六)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飲者,波逸提。
(四十七) “若比丘尼,故惱他比丘尼,乃至少時不樂,波逸提。
(四十八)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有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四十九) “若比丘尼,知诤事如法忏悔已,後更發舉者,波逸提。
(五十)。
“若比丘尼,知是賊伴,共一道行,乃至一聚落,波逸提。
(五十一) “若比丘尼,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是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大姊!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犯淫者是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時堅持不舍,彼比丘尼乃至三谏,令舍是事。
乃至三谏時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五十二) “若比丘尼,知如是語人未作法,如是惡邪不舍,若畜同一羯磨、同一止宿,波逸提。
(五十三) “若沙彌尼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沙彌尼言:‘汝莫作是語,莫诽謗世尊,诽謗世尊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
沙彌尼!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犯淫欲者是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沙彌尼時堅持不舍,彼比丘尼應乃至三呵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時若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尼應語是沙彌尼言:‘汝自今已去非佛弟子,不得随餘比丘尼,如諸沙彌尼得與比丘尼二宿,汝今無是事,汝去滅去,不須此中住。
’若比丘尼知如是擯沙彌尼,若畜共同止宿,波逸提。
(五十四) “若比丘尼,如法谏時,作如是語:‘我今不學是戒,乃至問有智慧、持律者,當難問。
’波逸提。
若為求解,應難問。
(五十五) “若比丘尼,說戒時如是語:‘大姊!用說是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
’輕毀戒故,波逸提。
(五十六)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如是語:‘大姊!我今始知是戒半月半月說戒經來。
’餘比丘尼知是比丘尼若二若三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尼無知無解,若犯罪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法。
‘大姊!汝無利得不善。
汝說戒時,不用心念、不一心攝耳聽法。
’彼無知故,波逸提。
(五十七) “若比丘尼,共同羯磨已,後作如是說:‘諸比丘尼随親厚,以衆僧物與。
’者,波逸提。
(五十八) “若比丘尼,僧斷事時不與欲而起去者,波逸提。
(五十九) “若比丘尼,與欲竟後更呵,波逸提。
(六十) “若比丘尼,比丘尼共鬥诤,後聽此語已欲向彼說,波逸提。
(六十一) “若比丘尼,?恚故不喜,打彼比丘尼者,波逸提。
(六十二) “若比丘尼,?恚故不喜,以手搏比丘尼者,波逸提。
(六十三) “若比丘尼,?恚故不喜,以無根僧伽婆屍沙法謗者,波逸提。
(六十四) “若比丘尼,刹利水澆頭王,王未出未藏寶,若入宮過門阈者,波逸提。
(六十五) “若比丘尼,捉寶及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波逸提。
若僧伽藍中、若寄宿處,若寶、若以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若識者當取,如是因緣非餘。
(六十六) “若比丘尼,非時入聚落,又不囑比丘尼,波逸提。
(六十七) “若比丘尼,作繩床若木床,足應高佛八指。
除入陛孔上,若截竟過者,波逸提。
(六十八) “若比丘尼,持兜羅綿貯,作繩床、木床、若卧具、坐具,波逸提。
”(六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毗舍離猕猴江側高閣堂上。
時異處有蒜園,偷羅難陀比丘尼去園不遠而行,園主問言:“阿姨!欲須蒜耶?”報言:“須蒜。
”即時蒜與。
此比丘尼得蒜已,後數數複往。
去彼不遠而行,其人見已複語言:“阿姨更須蒜耶?”報言:“須!我若得蒜便能食。
”即複與蒜。
與蒜已敕守園人言:“從今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
”時園主留一人守園,自持蒜詣毗舍離賣。
偷羅難陀比丘尼還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尼言:“汝等知不?某處某甲檀越,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可往迎取。
”時偷羅難陀将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往蒜園,問守蒜人言:“園主何處?”報言:“詣毗舍離賣蒜。
”時守蒜人言:“何故問耶?”答言:“園主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今可與我。
”守蒜人言:“小住!須園主來,我不得自在,我正可守視而已耳。
”比丘尼語言:“大家見施,奴不肯與。
”偷羅難陀即敕沙彌尼拔取蒜,數知多少,此與上座、次座、和上、阿阇梨,此與同和上、同阿阇梨、親厚知識。
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後日食。
即時現園蒜取盡。
蒜主還見蒜盡,問守園者言:“蒜何故盡?”答言:“大家!先信樂故,日給比丘尼僧人各五枚蒜,向有沙彌尼、式叉摩那來至我所語我言:‘蒜主今為所在?’我答言:‘入毗舍離賣蒜。
’我問言:‘何故問?’答我言:‘蒜主日與我人各五枚蒜,今可與我。
’我答言:‘小住!待園主還,我正守視而已耳,不得自由。
’比丘尼言:‘大家與我蒜,而奴不肯與我。
’時即敕沙彌尼拔取蒜已,數知多少,言:‘此與上座、此與次座、此與和上、此與阿阇梨、此與同和上、同阿阇梨、此與親厚知識,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後日食。
’并複并啖,以是故園蒜都盡耳。
”園主即譏嫌言:“此比丘尼無有慚愧、受無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況不見主而取盡。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汝等雲何盡拔取他蒜并并啖持去不留遺餘?”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不見主拔取他蒜盡?”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往昔有一婆羅門,年百二十形體羸瘦,此婆羅門婦端政無比,多生男女。
此婆羅門系心其婦及諸男女,初不舍離,以此愛着情笃遂至命終,便生雁中,其身毛羽盡為金色。
以前福因緣故自識宿命,内自思惟:‘我當以何等方便養活此男女使不貧苦?’日日來至其家,日落一金羽而去。
男女得之便自思惟:‘以何因緣此雁王日來落一金羽與我而去?我等甯可伺其來時方便捉之盡取
(四十四) “若比丘尼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青、黑、木蘭。
若比丘尼得新衣,不作三種染壞色青、黑、木蘭,新衣持者,波逸提。
(四十五) “若比丘尼,故斷畜生命者,波逸提。
(四十六)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飲者,波逸提。
(四十七) “若比丘尼,故惱他比丘尼,乃至少時不樂,波逸提。
(四十八)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有粗罪,覆藏者,波逸提。
(四十九) “若比丘尼,知诤事如法忏悔已,後更發舉者,波逸提。
(五十)。
“若比丘尼,知是賊伴,共一道行,乃至一聚落,波逸提。
(五十一) “若比丘尼,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是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大姊!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犯淫者是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時堅持不舍,彼比丘尼乃至三谏,令舍是事。
乃至三谏時舍者善;不舍者,波逸提。
(五十二) “若比丘尼,知如是語人未作法,如是惡邪不舍,若畜同一羯磨、同一止宿,波逸提。
(五十三) “若沙彌尼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沙彌尼言:‘汝莫作是語,莫诽謗世尊,诽謗世尊不善。
世尊不作是語。
沙彌尼!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犯淫欲者是障道法。
’彼比丘尼谏此沙彌尼時堅持不舍,彼比丘尼應乃至三呵谏,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時若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尼應語是沙彌尼言:‘汝自今已去非佛弟子,不得随餘比丘尼,如諸沙彌尼得與比丘尼二宿,汝今無是事,汝去滅去,不須此中住。
’若比丘尼知如是擯沙彌尼,若畜共同止宿,波逸提。
(五十四) “若比丘尼,如法谏時,作如是語:‘我今不學是戒,乃至問有智慧、持律者,當難問。
’波逸提。
若為求解,應難問。
(五十五) “若比丘尼,說戒時如是語:‘大姊!用說是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惱愧懷疑。
’輕毀戒故,波逸提。
(五十六)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如是語:‘大姊!我今始知是戒半月半月說戒經來。
’餘比丘尼知是比丘尼若二若三說戒中坐,何況多!彼比丘尼無知無解,若犯罪應如法治,更重增無知法。
‘大姊!汝無利得不善。
汝說戒時,不用心念、不一心攝耳聽法。
’彼無知故,波逸提。
(五十七) “若比丘尼,共同羯磨已,後作如是說:‘諸比丘尼随親厚,以衆僧物與。
’者,波逸提。
(五十八) “若比丘尼,僧斷事時不與欲而起去者,波逸提。
(五十九) “若比丘尼,與欲竟後更呵,波逸提。
(六十) “若比丘尼,比丘尼共鬥诤,後聽此語已欲向彼說,波逸提。
(六十一) “若比丘尼,?恚故不喜,打彼比丘尼者,波逸提。
(六十二) “若比丘尼,?恚故不喜,以手搏比丘尼者,波逸提。
(六十三) “若比丘尼,?恚故不喜,以無根僧伽婆屍沙法謗者,波逸提。
(六十四) “若比丘尼,刹利水澆頭王,王未出未藏寶,若入宮過門阈者,波逸提。
(六十五) “若比丘尼,捉寶及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波逸提。
若僧伽藍中、若寄宿處,若寶、若以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若識者當取,如是因緣非餘。
(六十六) “若比丘尼,非時入聚落,又不囑比丘尼,波逸提。
(六十七) “若比丘尼,作繩床若木床,足應高佛八指。
除入陛孔上,若截竟過者,波逸提。
(六十八) “若比丘尼,持兜羅綿貯,作繩床、木床、若卧具、坐具,波逸提。
”(六十九)◎ ◎爾時婆伽婆在毗舍離猕猴江側高閣堂上。
時異處有蒜園,偷羅難陀比丘尼去園不遠而行,園主問言:“阿姨!欲須蒜耶?”報言:“須蒜。
”即時蒜與。
此比丘尼得蒜已,後數數複往。
去彼不遠而行,其人見已複語言:“阿姨更須蒜耶?”報言:“須!我若得蒜便能食。
”即複與蒜。
與蒜已敕守園人言:“從今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
”時園主留一人守園,自持蒜詣毗舍離賣。
偷羅難陀比丘尼還至僧伽藍中,語諸比丘尼言:“汝等知不?某處某甲檀越,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可往迎取。
”時偷羅難陀将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往蒜園,問守蒜人言:“園主何處?”報言:“詣毗舍離賣蒜。
”時守蒜人言:“何故問耶?”答言:“園主日給比丘尼人各五枚蒜,今可與我。
”守蒜人言:“小住!須園主來,我不得自在,我正可守視而已耳。
”比丘尼語言:“大家見施,奴不肯與。
”偷羅難陀即敕沙彌尼拔取蒜,數知多少,此與上座、次座、和上、阿阇梨,此與同和上、同阿阇梨、親厚知識。
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後日食。
即時現園蒜取盡。
蒜主還見蒜盡,問守園者言:“蒜何故盡?”答言:“大家!先信樂故,日給比丘尼僧人各五枚蒜,向有沙彌尼、式叉摩那來至我所語我言:‘蒜主今為所在?’我答言:‘入毗舍離賣蒜。
’我問言:‘何故問?’答我言:‘蒜主日與我人各五枚蒜,今可與我。
’我答言:‘小住!待園主還,我正守視而已耳,不得自由。
’比丘尼言:‘大家與我蒜,而奴不肯與我。
’時即敕沙彌尼拔取蒜已,數知多少,言:‘此與上座、此與次座、此與和上、此與阿阇梨、此與同和上、同阿阇梨、此與親厚知識,此今日食、此明日食、此後日食。
’并複并啖,以是故園蒜都盡耳。
”園主即譏嫌言:“此比丘尼無有慚愧、受無厭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正使檀越施與,猶應知足,況不見主而取盡。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汝等雲何盡拔取他蒜并并啖持去不留遺餘?”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不見主拔取他蒜盡?”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往昔有一婆羅門,年百二十形體羸瘦,此婆羅門婦端政無比,多生男女。
此婆羅門系心其婦及諸男女,初不舍離,以此愛着情笃遂至命終,便生雁中,其身毛羽盡為金色。
以前福因緣故自識宿命,内自思惟:‘我當以何等方便養活此男女使不貧苦?’日日來至其家,日落一金羽而去。
男女得之便自思惟:‘以何因緣此雁王日來落一金羽與我而去?我等甯可伺其來時方便捉之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