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四(二分之三明尼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問物主随物主處分用,若與物時語言:“随意用。
”若是親厚者語言:“随意用。
”我當語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三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缽,故者留置,彼畜多缽而不洗治,狼藉在地。
諸居士詣寺觀看,見已譏嫌言:“此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好色缽,故缽狼藉在地,與瓦肆無異。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汝雲何多畜好色缽,故缽不洗治狼藉在地?”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缽,故者不洗治狼藉在地?”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畜長缽,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缽即日應受持一缽,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
若比丘尼畜長缽,尼薩耆波逸提。
此尼薩耆,應舍與僧如上法,舍竟忏悔如上。
僧即應還彼舍缽,作白二羯磨還如上。
若不還,乃至非缽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即日得缽即日受一缽,餘缽淨施、或遣與人;若奪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若奪缽、若失缽、若破缽、若漂缽、若自取用、若他與用,不犯。
若所寄缽者命終、若遠行、若休道、若為賊所将去、若遇惡獸難、為水所漂、不作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四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多畜好色器,不好者留置,彼畜如是多器,不洗治料理狼藉在地。
時有衆多居士詣諸寺觀看,見已譏嫌言:“此六群比丘尼,受取無厭、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器狼藉在地,如瓦肆無異。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雲何汝等多畜器狼藉在地?”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等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尼!多畜器狼藉在地?”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器應即日受,可須用者十六枚,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
十六者,大釜、釜蓋、大瓫及杓、小釜、釜蓋、小瓫、分杓、水瓶、瓶蓋、瓫及杓、洗瓶、瓶蓋、瓫及杓。
若比丘尼畜多器者,尼薩耆波逸提。
此尼薩耆,應舍舍與僧如上。
舍竟忏悔如上法。
僧即應還彼舍器,白二羯磨還如上。
若僧不還,乃至數數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即日得器當受十六枚,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若作奪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作淨、不遣與人,不犯;若奪器、若失器、若破器、若漂器、若取自用、若他與器用;若彼所寄器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将去、若惡獸難、若水漂、不作淨、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五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比丘尼,月期水出污身衣坐具。
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聽着遮月期衣,若脫聽安帶。
月水猶從兩邊出污衣,更聽作病衣重着,外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舍應語言:‘我有病。
’若白衣語:‘但坐無苦。
’彼比丘尼當褰涅槃僧以此病衣遮身坐。
”時有旃檀輸那比丘尼,常自謂無有欲想,語餘一比丘尼言:“汝若月水出時從我取此衣。
”彼報言:“可爾。
”餘比丘尼常望此衣更不辦衣。
于異時,栴檀輸那比丘尼月期水出,餘比丘尼亦月水出。
時餘比丘尼遣使詣栴檀輸那比丘尼所語言:“前許我病衣,今可見與。
”答言:“妹!我今亦月期水出,不得相與。
”彼比丘尼嫌責栴檀輸那比丘尼言:“前語我:‘若月期水出,從我取病衣。
’我常望得衣、不自辦衣,而今往索,不與我耶?”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栴檀輸那比丘尼:“汝雲何許彼比丘尼病衣,使不自辦衣,今索不與?”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栴檀輸那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栴檀輸那比丘尼!許彼病衣使不自辦,今索不與?”以無數方便呵責栴檀輸那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栴檀輸那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許他比丘尼病衣,後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病衣者,月水出時遮内身,上着涅槃僧。
衣者,有十種衣,如上。
彼比丘尼,許彼病衣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
除病衣已,許餘衣不與者,突吉羅。
除餘衣已,許餘所須物不與者,突吉羅。
若比丘尼許比丘尼病衣,後不與,尼薩耆波逸提。
此尼薩耆應舍與僧如上。
舍已忏悔如上。
僧即當還彼舍衣如上。
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數數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許病衣與、若無病衣、若作病衣、若浣染打舉在牢處求不與,無犯。
彼比丘尼,或破戒、或破見、或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由此因緣命難、梵行難,許病衣不與,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六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以非時衣受作時衣。
諸比丘尼見語言:“世尊許比丘尼畜五衣,此衣是誰衣?”答言:“是我等時衣。
”即語言:“妹!今是時非時。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問物主随物主處分用,若與物時語言:“随意用。
”若是親厚者語言:“随意用。
”我當語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三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缽,故者留置,彼畜多缽而不洗治,狼藉在地。
諸居士詣寺觀看,見已譏嫌言:“此比丘尼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好色缽,故缽狼藉在地,與瓦肆無異。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汝雲何多畜好色缽,故缽不洗治狼藉在地?”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尼!受持好色缽,故者不洗治狼藉在地?”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畜長缽,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缽即日應受持一缽,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
若比丘尼畜長缽,尼薩耆波逸提。
此尼薩耆,應舍與僧如上法,舍竟忏悔如上。
僧即應還彼舍缽,作白二羯磨還如上。
若不還,乃至非缽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即日得缽即日受一缽,餘缽淨施、或遣與人;若奪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若奪缽、若失缽、若破缽、若漂缽、若自取用、若他與用,不犯。
若所寄缽者命終、若遠行、若休道、若為賊所将去、若遇惡獸難、為水所漂、不作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四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多畜好色器,不好者留置,彼畜如是多器,不洗治料理狼藉在地。
時有衆多居士詣諸寺觀看,見已譏嫌言:“此六群比丘尼,受取無厭、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多畜器狼藉在地,如瓦肆無異。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尼:“雲何汝等多畜器狼藉在地?”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尼:“汝等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尼!多畜器狼藉在地?”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彼比丘尼,即日得器應即日受,可須用者十六枚,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
十六者,大釜、釜蓋、大瓫及杓、小釜、釜蓋、小瓫、分杓、水瓶、瓶蓋、瓫及杓、洗瓶、瓶蓋、瓫及杓。
若比丘尼畜多器者,尼薩耆波逸提。
此尼薩耆,應舍舍與僧如上。
舍竟忏悔如上法。
僧即應還彼舍器,白二羯磨還如上。
若僧不還,乃至數數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即日得器當受十六枚,餘者當淨施、若遣與人;若作奪想、若失想、若破想、若漂想、不作淨、不遣與人,不犯;若奪器、若失器、若破器、若漂器、若取自用、若他與器用;若彼所寄器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将去、若惡獸難、若水漂、不作淨、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五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比丘尼,月期水出污身衣坐具。
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聽着遮月期衣,若脫聽安帶。
月水猶從兩邊出污衣,更聽作病衣重着,外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舍應語言:‘我有病。
’若白衣語:‘但坐無苦。
’彼比丘尼當褰涅槃僧以此病衣遮身坐。
”時有旃檀輸那比丘尼,常自謂無有欲想,語餘一比丘尼言:“汝若月水出時從我取此衣。
”彼報言:“可爾。
”餘比丘尼常望此衣更不辦衣。
于異時,栴檀輸那比丘尼月期水出,餘比丘尼亦月水出。
時餘比丘尼遣使詣栴檀輸那比丘尼所語言:“前許我病衣,今可見與。
”答言:“妹!我今亦月期水出,不得相與。
”彼比丘尼嫌責栴檀輸那比丘尼言:“前語我:‘若月期水出,從我取病衣。
’我常望得衣、不自辦衣,而今往索,不與我耶?”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栴檀輸那比丘尼:“汝雲何許彼比丘尼病衣,使不自辦衣,今索不與?”時諸比丘尼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栴檀輸那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栴檀輸那比丘尼!許彼病衣使不自辦,今索不與?”以無數方便呵責栴檀輸那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栴檀輸那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許他比丘尼病衣,後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尼義如上。
病衣者,月水出時遮内身,上着涅槃僧。
衣者,有十種衣,如上。
彼比丘尼,許彼病衣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
除病衣已,許餘衣不與者,突吉羅。
除餘衣已,許餘所須物不與者,突吉羅。
若比丘尼許比丘尼病衣,後不與,尼薩耆波逸提。
此尼薩耆應舍與僧如上。
舍已忏悔如上。
僧即當還彼舍衣如上。
若不還,受作五衣乃至數數用,一切突吉羅如上。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許病衣與、若無病衣、若作病衣、若浣染打舉在牢處求不與,無犯。
彼比丘尼,或破戒、或破見、或破威儀、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由此因緣命難、梵行難,許病衣不與,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六竟)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尼以非時衣受作時衣。
諸比丘尼見語言:“世尊許比丘尼畜五衣,此衣是誰衣?”答言:“是我等時衣。
”即語言:“妹!今是時非時。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