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者,王所知、大臣所知、庶民共知。
王者,不依人食。
大臣者,受王重位佐理國事。
種姓者,舍夷、拘離彌甯、跋耆、滿羅蘇摩。
彼比丘尼,知賊女、罪應死、多人所知,不問王、大臣、種姓,便度為道。
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屍沙。
若作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
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
白竟,一偷蘭遮。
若白未竟,突吉羅。
若未白前,若與剃發,若與出家與受戒集衆僧,一切突吉羅。
衆滿,亦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種姓,若罪應死王聽出家,若有罪聽出家,若于系縛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脫,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尉次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有罪不忏悔,僧未與作共住。
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白尼僧,僧不約敕,辄自出界外,與尉次作解罪羯磨。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雲何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忏悔,僧未與作共住。
尼僧不約敕,汝辄自出界外與解罪?”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偷羅難陀!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悔,僧未與作共住。
尼僧不約敕,汝辄自出界外與作羯磨解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偷羅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未忏悔,僧未與作共住羯磨。
為愛故,不問僧、僧不約敕,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如上說。
舉者,僧所舉白四羯磨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順從者,佛所制治罪法不行。
不悔者,有罪不向人說。
未與作共住者,為僧所舉未與解罪。
愛故不問僧、僧不約敕,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三羯磨竟,僧伽婆屍沙。
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
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
白竟,一偷羅遮。
白未竟,突吉羅。
未白前集衆衆滿,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白衆僧,若被僧約敕,若能下意悔本罪,若僧以恚故不與解罪、彼人與解,無犯。
若先僧與作羯磨已,此僧移或死,若遠行、若休道,為賊所将去、為水所漂,彼與解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從此岸至彼岸然。
彼比丘尼顔貌端政,時有賊見已系意在彼,令渡水竟便捉觸娆。
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此比丘尼不知慚愧、行不淨法,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而獨自行高褰衣渡水,如淫女無異。
如是何有正法?”爾時差摩比丘尼多諸弟子,去彼僧伽藍不遠有親裡村,有少事緣舍衆獨入村,諸居士見共相謂言:“此差摩比丘尼所以獨行者,欲得男子故耳。
”彼比丘尼即于彼村中獨宿不還,諸居士複言:“所以獨宿者,正須男子故耳。
”時有六群比丘尼,及偷羅難陀與衆多比丘尼,于拘薩羅國曠野中行。
時六群比丘尼及偷羅難陀比丘尼,常在後獨行下道。
諸比丘尼見已語言:“諸妹!汝等何故在後行,不與我等俱?”答言:“汝等但自行,何與汝事?”彼即問言:“汝等不聞佛結戒當共伴相逐行耶?”六群比丘尼、偷羅難陀答言:“汝等不知我耶?”答言:“不知。
”彼言:“我等所以在後行者,欲得男子。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雲何比丘尼,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落、獨宿、共伴行而獨在後?”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獨宿共伴行、獨在後?”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 比丘尼義如上。
水者,河水獨不能渡,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渡,比丘尼應漸褰衣入水待伴。
前比丘尼疾疾入水令伴不及,僧伽婆屍沙。
若入水時随水深淺褰衣待後伴,若疾疾入水不待後伴,偷蘭遮。
若至彼岸漸漸下衣待後伴。
若發意速疾、不漸漸下衣上岸、不待後伴,偷蘭遮。
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行詣村。
若比丘尼,獨行詣村随所至村,僧伽婆屍沙。
若無村獨詣空曠無道處行,一鼓聲間,僧伽婆屍沙。
獨行未至村,偷蘭遮。
減一鼓聲,偷蘭遮。
獨行村中一界,突吉羅。
求方便欲行而不去,若結伴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彼比丘尼共宿,應在舒手相及處,彼比丘尼獨宿随脅着地,僧伽婆屍沙。
随轉側,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尼共在村中宿,卧時使舒手相及,若舒手不相及,一一轉側,一一僧伽婆屍沙。
彼比丘尼共在道行,不得離見聞處行,若比丘尼在道行離見聞處,僧伽婆屍沙。
離見處不離聞處,偷蘭遮。
離聞處不離見處,偷蘭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二比丘尼共渡水,入水時随水深淺漸漸褰衣,待後伴入水;去時不疾疾去待伴,上岸時漸漸下衣待後伴;或神足渡乘船渡;或橋上渡蹑梁渡;若伴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将去、若命難、或梵行難、或惡獸難、或為強力者将去,被縛将去,或為水所漂,無犯。
若二比丘尼入村,若于村中間一伴比丘尼死、或休道、或遠行、或為賊将去,乃至水所漂如上,無犯。
若共二比丘尼宿,舒手相及處;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受經誦經、若樂靜獨處經行、或為病尼煮羹粥作飯、若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将去,乃至為水所漂,亦如上無犯。
與二比丘尼共行,不離見聞處,不犯。
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命終、或休道、或為賊所将去,乃至為水所漂,如上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
王者,不依人食。
大臣者,受王重位佐理國事。
種姓者,舍夷、拘離彌甯、跋耆、滿羅蘇摩。
彼比丘尼,知賊女、罪應死、多人所知,不問王、大臣、種姓,便度為道。
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屍沙。
若作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
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
白竟,一偷蘭遮。
若白未竟,突吉羅。
若未白前,若與剃發,若與出家與受戒集衆僧,一切突吉羅。
衆滿,亦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種姓,若罪應死王聽出家,若有罪聽出家,若于系縛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脫,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尉次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有罪不忏悔,僧未與作共住。
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白尼僧,僧不約敕,辄自出界外,與尉次作解罪羯磨。
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偷羅難陀比丘尼:“雲何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忏悔,僧未與作共住。
尼僧不約敕,汝辄自出界外與解罪?”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呵責偷羅難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偷羅難陀!尼僧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舉尉次比丘尼,而不順從、有罪不悔,僧未與作共住。
尼僧不約敕,汝辄自出界外與作羯磨解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偷羅難陀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未忏悔,僧未與作共住羯磨。
為愛故,不問僧、僧不約敕,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 比丘尼義如上。
僧者,如上說。
舉者,僧所舉白四羯磨也。
法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不順從者,佛所制治罪法不行。
不悔者,有罪不向人說。
未與作共住者,為僧所舉未與解罪。
愛故不問僧、僧不約敕,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三羯磨竟,僧伽婆屍沙。
白二羯磨竟,三偷羅遮。
白一羯磨竟,二偷羅遮。
白竟,一偷羅遮。
白未竟,突吉羅。
未白前集衆衆滿,一切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白衆僧,若被僧約敕,若能下意悔本罪,若僧以恚故不與解罪、彼人與解,無犯。
若先僧與作羯磨已,此僧移或死,若遠行、若休道,為賊所将去、為水所漂,彼與解罪,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從此岸至彼岸然。
彼比丘尼顔貌端政,時有賊見已系意在彼,令渡水竟便捉觸娆。
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此比丘尼不知慚愧、行不淨法,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而獨自行高褰衣渡水,如淫女無異。
如是何有正法?”爾時差摩比丘尼多諸弟子,去彼僧伽藍不遠有親裡村,有少事緣舍衆獨入村,諸居士見共相謂言:“此差摩比丘尼所以獨行者,欲得男子故耳。
”彼比丘尼即于彼村中獨宿不還,諸居士複言:“所以獨宿者,正須男子故耳。
”時有六群比丘尼,及偷羅難陀與衆多比丘尼,于拘薩羅國曠野中行。
時六群比丘尼及偷羅難陀比丘尼,常在後獨行下道。
諸比丘尼見已語言:“諸妹!汝等何故在後行,不與我等俱?”答言:“汝等但自行,何與汝事?”彼即問言:“汝等不聞佛結戒當共伴相逐行耶?”六群比丘尼、偷羅難陀答言:“汝等不知我耶?”答言:“不知。
”彼言:“我等所以在後行者,欲得男子。
”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雲何比丘尼,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落、獨宿、共伴行而獨在後?”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獨高褰衣渡水、獨行詣村、獨宿共伴行、獨在後?”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 比丘尼義如上。
水者,河水獨不能渡,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渡,比丘尼應漸褰衣入水待伴。
前比丘尼疾疾入水令伴不及,僧伽婆屍沙。
若入水時随水深淺褰衣待後伴,若疾疾入水不待後伴,偷蘭遮。
若至彼岸漸漸下衣待後伴。
若發意速疾、不漸漸下衣上岸、不待後伴,偷蘭遮。
彼比丘尼,當求一比丘尼共行詣村。
若比丘尼,獨行詣村随所至村,僧伽婆屍沙。
若無村獨詣空曠無道處行,一鼓聲間,僧伽婆屍沙。
獨行未至村,偷蘭遮。
減一鼓聲,偷蘭遮。
獨行村中一界,突吉羅。
求方便欲行而不去,若結伴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彼比丘尼共宿,應在舒手相及處,彼比丘尼獨宿随脅着地,僧伽婆屍沙。
随轉側,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尼共在村中宿,卧時使舒手相及,若舒手不相及,一一轉側,一一僧伽婆屍沙。
彼比丘尼共在道行,不得離見聞處行,若比丘尼在道行離見聞處,僧伽婆屍沙。
離見處不離聞處,偷蘭遮。
離聞處不離見處,偷蘭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二比丘尼共渡水,入水時随水深淺漸漸褰衣,待後伴入水;去時不疾疾去待伴,上岸時漸漸下衣待後伴;或神足渡乘船渡;或橋上渡蹑梁渡;若伴比丘尼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将去、若命難、或梵行難、或惡獸難、或為強力者将去,被縛将去,或為水所漂,無犯。
若二比丘尼入村,若于村中間一伴比丘尼死、或休道、或遠行、或為賊将去,乃至水所漂如上,無犯。
若共二比丘尼宿,舒手相及處;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受經誦經、若樂靜獨處經行、或為病尼煮羹粥作飯、若命終、若休道、若遠行、若賊将去,乃至為水所漂,亦如上無犯。
與二比丘尼共行,不離見聞處,不犯。
若一比丘尼出大小便,或命終、或休道、或為賊所将去,乃至為水所漂,如上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竟)◎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