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

關燈
僧伽婆屍沙。

    ”(一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恚不喜,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清淨行。

    後于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事無根,說我?恚故如是語。

    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二竟) 爾時世尊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恚不喜,于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尼,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人梵行。

    後于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異分事中取片,彼比丘尼住?恚法故,作如是說。

    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三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比丘尼在阿蘭若處住,有一居士于此處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尼僧住。

    後異時阿蘭若處比丘尼有惡事出,諸比丘尼舍此精舍去。

    居士後命終,時居士兒即耕此精舍地。

    諸比丘尼見語言:“此是衆僧地。

    莫耕!”居士兒答言:“實爾。

    我父在時作此精舍與比丘尼僧。

    比丘尼僧舍去,我父命終,我今自由,何為空此處地?彼此無用耶!”時居士兒如故耕之,諸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言。

    爾時諸斷事官即喚居士兒依法決斷,罰其财貨盡入于官。

    爾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雲何比丘尼詣官言居士兒,使财物入官也?”爾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比丘尼詣官言人?”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爾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小婦,作一精舍施與比丘尼,彼比丘尼受住已,後舍人間遊行。

    時王小婦,聞比丘尼舍精舍人間遊行,辄複以此精舍轉與女梵志。

    時彼比丘尼聞,念言:“我行不在,辄以我精舍與人。

    ”時彼比丘尼即還精舍,語女梵志言:“避我去!莫住我精舍。

    ”彼女梵志答言:“此實是汝精舍,施主為汝作;汝出人間遊行,持用與我,我今不能出去。

    ”時彼比丘尼?,即牽曳令出。

    時女梵志即詣斷事官言。

    時諸斷事官喚比丘尼,比丘尼疑難不去,自念:“世尊制戒,不得詣斷事官相言。

    ”爾時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若有喚應往。

    ”時彼比丘尼,即往斷事官所,諸斷事官問言:“阿姨!此事雲何?好說。

    ”比丘尼答言:“此一切地皆屬王,家事屬居士,房舍屬施主,床座卧具亦爾。

    修治房舍令衆僧住止,得福多。

    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

    ”諸斷事官答言:“如阿姨所說,一切地屬王,家事屬居士,屋舍屬施主,床座卧具亦爾。

    修治房舍令僧住止,得福多。

    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

    今此精舍應與女梵志令住。

    ”爾時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此比丘尼不善說,斷事官亦不善答。

    何以故?前施是法,後施非法。

    ”爾時波斯匿王聞比丘尼如是說、諸斷事官如是答、世尊作如是語時,王罰諸斷事官财物盡入官。

    諸比丘聞,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詣官言,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 比丘尼義如上。

     相言者,詣官共诤曲直。

     居士者,不出家人。

     兒者,居士所生。

     奴者,或買得、或家所生。

     客作者,财雇使作也。

     女梵志者,在此法外出家者是。

     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如女梵志詣官稱其事。

    若斷事官下手疏事者,僧伽婆屍沙。

    口說不著名字者,偷羅遮。

     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被喚,若欲有所啟,若為強力所持去,若被系将去,若命難、若梵行難,雖口說不告官,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竟) 爾時世尊在毗舍離猕猴江側,在樓閣堂上。

    時有離奢婦女出外遊戲,時有賊女在是衆中共行,伺其作樂戲時偷彼财物逃走。

    時諸婦女遣使往告離奢:“此有賊女取我财物走去,願與我求覓。

    ”時諸離奢遣人求覓,得便當殺之。

    時賊女聞此語:“遣人求覓得便殺。

    ”即舍毗舍離逃走,詣王舍城,至比丘尼僧伽藍中,語諸尼言:“我有信心貪樂出家。

    ”諸尼聞已,即便度出家受具足戒。

    時諸離奢聞,此賊女逃走詣王舍城,即往告摩竭國瓶沙王:“此有賊女,取我婦女财物逃走來此,願王與我求覓。

    ”時洴沙王即敕左右檢校求之。

    左右白王言:“有賊女,已在尼僧伽藍中出家為道。

    ”時洴沙王聞有賊女來此,比丘尼已度出家為道。

    即遣信語諸離奢:“聞有賊女在尼僧伽藍中已出家為道,我不能語。

    ”時諸離奢皆共譏嫌言:“諸比丘尼,不知慚愧,皆是賊女,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雲何度他賊女,其罪應死,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

    如是何有正法?”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尼:“汝雲何度賊女令出家為道?”時諸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呵責彼比丘尼:“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知是賊女,雲何度令出家受具足戒?”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尼已,告諸比丘:“是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尼,度他賊女應死者,多人所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如是世尊與比丘尼結戒。

     彼城中作賊出外村,外村作賊入城内。

    時諸比丘尼,不知賊與不賊、應死不應死、人知不知,後乃知是賊、應死、人所知,或有言犯僧伽婆屍沙,或疑。

    佛言:“不知者不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尼,先知是賊女、罪應死、人所知,不問王大臣、不問種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

    ” 比丘尼義如上。

     賊者,若盜五錢、若過五錢。

     應死者,處在死中也。

     多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