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

關燈
上。

    彼疑,不敢為病人說法。

    佛言:“聽。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人坐己立不得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人坐己立故為說法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王王大臣捉立,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 人卧、己坐,不得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七) 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八) 人在高坐、己在下坐。

    不得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九) 人在前行、己在後,不得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九十) 人在高經行處、己在下經行處,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九十一)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二)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攜手在道行或遮他男女。

    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攜手在道行,如似王王大臣豪貴長者。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住,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攜手在道行,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作,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有比丘患眼闇須扶接,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比丘在大樹上受夏安居,于樹上大小便下。

    爾時樹神瞋,伺其便欲斷其命根。

    爾時諸比丘聞,嫌責已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此一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乃于樹上大小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樹上安居,不得繞樹大小便。

    若先有大小便處,大小便無犯。

    ”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上樹過人,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向拘薩羅國遊行,于道中值惡獸,恐怖上樹齊人,自念言:“世尊制戒不得上樹過人。

    ”不敢過上,即為惡獸所害。

    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若命難、梵行難,得上樹過人。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上樹過人,除時因緣,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作上樹過人,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命難、梵行難,上樹過人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跋難陀絡囊中盛缽,貫着杖頭肩上擔。

    爾時諸居士見已謂是官人,皆下道避于屏處看之,乃知是跋難陀。

    時諸居士皆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雲何絡囊盛缽肩上擔在道而行?如似官人,令我下道避之。

    ”時有比丘聞,呵責已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跋難陀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絡囊盛缽貫杖頭肩上擔行,使諸居士下道避之?”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是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絡囊盛缽貫杖頭着肩上而行,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作,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逼,若被系縛,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為執杖不恭敬者說法。

    時諸比丘聞,呵責如上,往白世尊。

    世尊爾時亦呵責如上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人持杖,不應為說法,屍叉罽賴尼。

    ”彼疑,不敢為病人持杖者說法。

    佛言:“為病人,無犯。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人持杖不恭敬,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持杖者說法,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王及大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 人持劍,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七) 人持鉾,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八) 人持刀,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九) 人持蓋,不應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一百竟) 七滅诤法 如是七悔過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來。

    若有诤事起,即應除滅,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應與多人覓罪,當與多人覓罪;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