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若比丘故作立大小便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被系縛,或時腳?有垢膩,若泥污,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與不恭敬反抄衣人說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诃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屍叉罽賴尼。
”爾時諸比丘疑病反抄衣者,不敢為說法。
佛言:“病者無犯。
自今已去,不得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若比丘故為反抄衣不恭敬無病人說法,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為王王大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二竟) 不得為衣纏頸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三) 不得為覆頭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四) 不得為裹頭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五)。
不得為叉腰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六) 不得為着革屣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七) 不得為着木屐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八) 不得為騎乘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九)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止宿佛塔中。
時有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止宿佛塔中?”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在佛塔中止宿,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有比丘疑,不敢為守護故止宿佛塔中。
佛言:“為守護故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為守護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佛塔中止宿,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為守護故止宿,或為強力者所執,或命難、梵行難止宿,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藏财物置佛塔中。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比丘有疑,不敢為堅牢故藏财物着佛塔中。
佛言:“若為堅牢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為堅牢,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持财物置佛塔中,除為堅牢,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為堅牢故藏着佛塔中,或為強力者所執,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着革屣入佛塔中。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雲何汝等着革屣入佛塔中?”諸比丘呵責已,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着革屣入佛塔中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執将入塔中,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竟)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三) 不得着革屣繞塔行,屍叉罽賴尼。
如上。
(四) 不得着富羅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上。
(五) 不得手捉富羅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六)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在塔下坐食已,留殘食及草污地而去。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
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如上,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塔下坐食,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作塔已施食、作房已施食、若施池井、若衆集坐處迮狹,疑佛未聽我等塔下坐食。
往白佛,佛言:“聽坐食,不應留草及食污地。
”時有一坐食比丘,若作餘食法不食。
比丘若有病比丘不敢留殘食草污地。
佛言:“聽聚着腳邊,出時持棄之。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屍叉罽賴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被系縛,或時腳?有垢膩,若泥污,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與不恭敬反抄衣人說法。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诃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屍叉罽賴尼。
”爾時諸比丘疑病反抄衣者,不敢為說法。
佛言:“病者無犯。
自今已去,不得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若比丘故為反抄衣不恭敬無病人說法,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為王王大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二竟) 不得為衣纏頸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三) 不得為覆頭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四) 不得為裹頭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五)。
不得為叉腰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六) 不得為着革屣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七) 不得為着木屐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八) 不得為騎乘者說法,除病,屍叉罽賴尼。
如上。
(九)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止宿佛塔中。
時有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止宿佛塔中?”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在佛塔中止宿,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有比丘疑,不敢為守護故止宿佛塔中。
佛言:“為守護故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為守護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佛塔中止宿,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為守護故止宿,或為強力者所執,或命難、梵行難止宿,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藏财物置佛塔中。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比丘有疑,不敢為堅牢故藏财物着佛塔中。
佛言:“若為堅牢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為堅牢,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持财物置佛塔中,除為堅牢,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為堅牢故藏着佛塔中,或為強力者所執,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着革屣入佛塔中。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雲何汝等着革屣入佛塔中?”諸比丘呵責已,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為着革屣入佛塔中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為強力者所執将入塔中,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竟)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上。
(三) 不得着革屣繞塔行,屍叉罽賴尼。
如上。
(四) 不得着富羅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上。
(五) 不得手捉富羅入佛塔中,屍叉罽賴尼。
如上。
(六)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在塔下坐食已,留殘食及草污地而去。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
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如上,乃至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塔下坐食,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作塔已施食、作房已施食、若施池井、若衆集坐處迮狹,疑佛未聽我等塔下坐食。
往白佛,佛言:“聽坐食,不應留草及食污地。
”時有一坐食比丘,若作餘食法不食。
比丘若有病比丘不敢留殘食草污地。
佛言:“聽聚着腳邊,出時持棄之。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屍叉罽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