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手把散飯食,屍叉罽賴尼。
” 把散飯者,散棄飯也。
若比丘故作手把散飯食,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食中有草有蟲,或有不淨污,或有未受食舍棄,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居士請諸比丘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明日往白時到。
諸比丘着衣持缽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飲食。
時有六群比丘以不淨膩手捉飲器食。
居士見已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乃至何有正法?如上以不淨手捉飲器,如似王王大臣。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污手捉飲器,屍叉罽賴尼。
” 是中污手者,有膩飯着手。
若比丘故作不淨膩手捉飲器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草上受葉上受洗手受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在居士家食已洗缽,棄洗缽水及餘食狼藉在地。
居士見已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乃至何有正法?如上多受飲食如饑餓之人,而捐棄狼藉如王大臣。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洗缽水棄白衣舍内,屍叉罽賴尼。
” 是中洗缽水者,雜飯水。
若比丘故作洗缽水棄白衣舍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以器若澡槃承取水持棄外,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
時有居士見已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大小便及涕唾生草菜上,如豬狗駱駝牛驢。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已。
病比丘不堪避生草菜,疲極。
佛言:“病比丘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不病,故生草菜上大小便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在無草菜處大小便流堕生草菜上,或時為風吹,或時為烏所銜而堕生草菜中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水中大小便涕唾。
居士見已嫌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水中大小便,如似豬、狗、牛、驢、駱駝。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病比丘避有水處,疲極。
佛言:“病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淨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于水中大小便涕唾,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時為風吹烏銜堕水中,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立大小便。
居士見已嫌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立大小便,如似牛、馬、豬、羊、駱駝。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诃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立大小便,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病比丘疲極不堪蹲。
佛言:“病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屍叉罽賴尼。
”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手把散飯食,屍叉罽賴尼。
” 把散飯者,散棄飯也。
若比丘故作手把散飯食,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食中有草有蟲,或有不淨污,或有未受食舍棄,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居士請諸比丘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明日往白時到。
諸比丘着衣持缽往至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飲食。
時有六群比丘以不淨膩手捉飲器食。
居士見已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乃至何有正法?如上以不淨手捉飲器,如似王王大臣。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污手捉飲器,屍叉罽賴尼。
” 是中污手者,有膩飯着手。
若比丘故作不淨膩手捉飲器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草上受葉上受洗手受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六群比丘在居士家食已洗缽,棄洗缽水及餘食狼藉在地。
居士見已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乃至何有正法?如上多受飲食如饑餓之人,而捐棄狼藉如王大臣。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洗缽水棄白衣舍内,屍叉罽賴尼。
” 是中洗缽水者,雜飯水。
若比丘故作洗缽水棄白衣舍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以器若澡槃承取水持棄外,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
時有居士見已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大小便及涕唾生草菜上,如豬狗駱駝牛驢。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已。
病比丘不堪避生草菜,疲極。
佛言:“病比丘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不病,故生草菜上大小便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在無草菜處大小便流堕生草菜上,或時為風吹,或時為烏所銜而堕生草菜中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四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水中大小便涕唾。
居士見已嫌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水中大小便,如似豬、狗、牛、驢、駱駝。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呵責六群,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病比丘避有水處,疲極。
佛言:“病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淨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屍叉罽賴尼。
” 若比丘故于水中大小便涕唾,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乃至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時為風吹烏銜堕水中,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立大小便。
居士見已嫌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立大小便,如似牛、馬、豬、羊、駱駝。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如上诃責六群比丘,乃至最初犯戒,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立大小便,屍叉罽賴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病比丘疲極不堪蹲。
佛言:“病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屍叉罽賴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