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

關燈
士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

    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受食似如牛驢駱駝豬狗,似如烏鳥食無異。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當挑缽中而食?”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座,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受食當挑缽中而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挑缽中而食,式叉迦羅尼。

    ” 比丘義如上。

     彼挑缽中食者,置四邊挑中央至缽底。

     若比丘,故為挑缽中食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患食熱開中令冷,若日時欲過,若命難、梵行難,疾疾刳缽中食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居士請衆僧欲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

    諸比丘着衣持缽詣居士家就座而坐。

    爾時居士手自斟酌種種羹飯。

    爾時六群比丘,自為己索食如似饑餓。

    時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

    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雲何自為己索食?”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汝等雲何自為己索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自為己索羹飯,式叉迦羅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病比丘皆有疑,不敢自為己索食,亦不敢為他索、若他索食與亦不敢食。

    佛言:“自今已去聽病比丘自為己索食、為他索,若他為己索,得食。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不病,不得自為己索飯羹,式叉迦羅尼。

    ”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不病故自為己索羹飯,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病者自索,若為他索,他為己索,若不求而得,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十二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居士請衆僧供設種種羹飯,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

    諸比丘着衣持缽往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羹飯。

    時居士與一六群比丘羹已,識次更取羹,比丘于後即以飯覆羹。

    居士還問言:“羹在何處?”比丘默然。

    時居士即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

    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以飯覆羹如似饑餓人,如是有何正法?”時諸比丘聞已,皆共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雲何受食,以飯覆羹更望得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以飯覆羹更望得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以飯覆羹,式叉迦羅尼。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有比丘請食,羹污手、污缽、污衣手巾,有疑,不敢以飯覆羹。

    佛言:“自今已去聽請食者無犯。

    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以飯覆羹更望得,式叉迦羅尼。

    ” 比丘義如上。

     若彼故為以飯覆羹更望得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請食,或時正須羹,有時正須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苦所纏。

    (三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居士請諸比丘欲設羹飯并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

    諸比丘着衣持缽往詣家士家就座而坐,時居士手自斟酌羹飯種種好食。

    時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得食分少,見比坐分多,即語居士言:“汝今請僧與食自恣,欲與多者便與多,欲與少者便與少。

    汝居士有愛!”居士報言:“我平等想與耳,何故言我有愛耶?”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左右視比坐缽中耶?”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左右視比坐缽中多少?”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視比坐缽中,式叉迦羅尼。

    ” 比丘義如上。

     是中視比坐缽中者,誰多誰少耶? 若彼比丘故為視比坐多少者,犯應忏突吉羅。

    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若比坐病、若眼闇,為看得食不得食、淨不淨、受未受,如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十四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居士請比丘僧欲供設種種好食,即夜辦具已,晨朝往白時到。

    諸比丘着衣持缽往詣居士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種種飲食。

    有六群比丘受羹飯已左右顧視,不覺比坐比丘取其羹藏之。

    彼自看不見羹,問言:“我向受羹今在何處?”比坐比丘言:“汝何處來耶?”彼答言:“我在此置羹在前,左右看視而今無。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受羹左右顧視?”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受羹食而左右顧視?”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