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九(初分之十九)

關燈
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去制難陀比丘着黑衣。

    ”時六群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汝等雲何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者,波逸提。

    是中如來衣量者,長佛十搩手、廣六搩手,是謂如來衣量。

    ” 比丘義如上。

     衣者,十種衣,如上。

     若比丘,等如來衣量,長中不應量、廣中應量,廣中不應量、長中應量,若廣長中俱不應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羅。

    若教他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羅。

    若為他作,成不成,亦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從他得作成衣當裁割如量;若不裁割疊作兩重,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九十竟) 四提舍尼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世儉谷貴,人民饑餓,死者無限,乞求難得。

    爾時蓮華色比丘尼,到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所得初日食持與比丘,得二日食若三日食亦與比丘。

    蓮華色比丘尼複于異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

    時有長者,乘車将從往問訊波斯匿王,從者驅人避道。

    時蓮華色比丘尼見已避道,堕深泥中面奄地而卧,長者見之,慈愍即止車,敕左右人扶出。

    長者問言:“阿姨有何患苦?”報言:“我無所患,饑乏故耳。

    ”爾時長者問言:“何故饑乏,乞求難得耶?”答言:“易得耳,我得初日食持與比丘,二日三日食亦持與比丘,故我饑耳。

    ”時長者嫌言:“沙門釋子受無厭足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受此比丘尼所乞得食,不知義讓,施雖無厭而受應知足。

    ”時長者即将此比丘尼還家浣濯衣服,為作酥粥供給所須,語言:“自今已去可常在我家食,勿複餘去,若外有所得者随意與人。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言:“雲何汝等于比丘尼邊受食?”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受彼蓮華色比丘尼食不知止足?”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入村中自受比丘尼食食者,彼比丘應向餘比丘說:‘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皆有疑,不敢取親裡比丘尼食,佛言:“自今已去聽受親裡比丘尼食。

    ”時諸病比丘複有疑,不敢受非親裡比丘尼食。

    佛言:“自今已去聽病比丘受非親裡比丘尼食。

    ”時諸比丘複有疑,非親裡比丘尼持食置地不敢取,或使人授與,亦不敢取。

    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如是食。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入村中,從非親裡比丘尼,若無病自手取食食者,是比丘應向餘比丘,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 比丘義如上說。

     非親裡、親裡亦如上。

     病者亦如上。

     食者,二種食,亦如上。

     彼比丘入村中,從非親裡比丘尼,若不病而自手受如是食食,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受親裡比丘尼食;若有病、若置地與、若使人授與、若在僧伽藍中與、若在村外與;若在比丘尼寺内與,如是受取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衆多比丘與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坐食。

    時六群比丘尼為六群比丘索羹飯語言:“與此羹!與此飯!”而舍中間不與,乃越次與六群比丘而食之。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飯而食耶?”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飯,而令中間比丘不得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至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與某甲羹!與某甲飯!’比丘應語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須比丘食竟。

    ’若無一比丘語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須比丘食竟。

    ’者,是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我今向諸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 比丘義如上。

     家内者,有男女者是。

     食者,如上說。

     彼比丘于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與某甲羹!與某甲飯!”彼比丘當語言:“大姊小止!須諸比丘食竟。

    ”若無一比丘語言:“大姊小止!須諸比丘食竟。

    ”而食者,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語言:“大姊且止!須諸比丘食竟。

    ”若比丘尼自為檀越;若檀越設食,令比丘尼處分;若不故作偏為與此置彼,如是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竟)◎ ◎爾時佛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有居士家夫婦,俱得信樂為佛弟子。

    諸佛見谛弟子常法,于諸比丘無所愛惜,乃至身肉。

    若諸比丘至家者,常與飯食及諸供養故,令其貧窮衣食乏盡。

    比居諸人皆作此言:“彼家先大富多财饒寶,從供養沙門釋子已來,财物竭盡貧窮乃爾,如是恭敬供養乃反得貧弊。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