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九(初分之十九)

關燈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九十單提法之九(并四提舍尼衆學法初)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跋難陀釋子非時入村,與諸居士共樗蒱。

    比丘勝、諸居士不如,居士以悭嫉故便言:“比丘晨朝入村為乞食故,非時入村為何事耶?”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跋難陀釋子:“雲何非時入村與諸居士共樗蒱戲?”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跋難陀釋子:“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跋難陀釋子!非時入村與諸居士而共樗蒱戲?”世尊無數方便呵責跋難陀釋子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非時入聚落,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其中比丘,或有僧事、或塔寺事、或瞻視病人事,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有事緣囑授已入聚落。

    ”諸比丘不知囑授何人,佛言:“當還囑比丘,若獨處一房當囑授比房。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囑比丘者,波逸提。

    ” 比丘義亦如上。

     時者,從明相出至中時。

     非時者,從中後至明相未出。

     村聚落者,四種村,如上。

     有比丘者,同住客得囑及處。

     若比丘非時入村,有比丘不囑授,動足初入村門,波逸提。

    一腳在門内、一腳在門外,方便欲去不去,若共期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比丘,營衆僧事、塔寺事、瞻視病人事,囑授比丘若道由村過、若有所啟白、若為喚、若受請,或為力勢所執、或為系縛将去、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三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迦留陀夷預知世尊必從此道來,即于道中敷高好床座,迦留陀夷遙見世尊來,白佛言:“世尊看我床座!善逝看我床座!”佛言:“當知此癡人内懷弊惡。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此癡人迦留陀夷,敷高廣大床但自為己。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繩床、木床,足應高如來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

    若過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床者,五種床,如上。

     若比丘,自作繩床、木床,足應高八指截竟,過者,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羅。

    若教人作過八指截竟,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羅。

    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減八指;若他施已成者截而用之;若脫腳卻,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四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作兜羅綿?繩床、木床、大小褥,諸居士見皆共嫌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慈心斷衆生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乃作兜羅?木床及繩床、大小褥,如似國王亦如大臣,如是有何正法?”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雲何作兜羅?繩床、木床、大小褥?”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作兜羅?繩床、木床、大小褥,令居士嫌也?”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兜羅?繩床、木床、大小褥成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兜羅者,白楊樹、華楊柳、華蒲台也。

     大床者,有五種,如上。

     繩床者,有五種,如上。

     大褥者,為坐卧故。

     小褥者,為坐故。

     若比丘,以兜羅?繩床、木床、大小褥,若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羅。

    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鸠羅耶草、文若草、娑婆草;若以毳劫貝碎弊物;若用作搘肩物作輿上枕,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五竟) 爾時佛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有信樂工師,為比丘作骨、牙、角針筒,以是故令此工師廢家事業,财物竭盡無複衣食。

    時諸世人皆作此言:“此工師未供養沙門釋子時,多财饒寶,自供養沙門釋子已來,居家貧匮無所食啖。

    所以供養者,望得其福,而反得殃。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汝等雲何使彼工師作骨、牙、角針筒,廢家事業财物竭盡?”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諸比丘,使工師作牙骨角針筒财物竭盡?”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骨、牙、角針筒刳刮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若比丘,骨、牙、角自刳刮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教他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

    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鐵、若銅、若鉛錫、若白镴、若竹、若木、若葦、若舍羅草用作針筒,不犯。

    若作錫杖頭镖?;若作傘蓋子及鬥頭镖;若作曲鈎;若作刮污刀;若作如意;若作玦?;若作匙;若作杓;若作鈎衣[金*刮];若作眼藥篦;若作刮舌刀;若作摘齒物;若作挑耳篦;若禅鎮;若作熏鼻筒,如是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