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八(初分之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如上。
王刹利水澆頭種者,取四大海水、取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種子,盛滿中置金辇上,使諸小王輿辇,王與第一夫人共坐辇上,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上。
若是刹利種,水灌頂上作如是立王,故名為刹利王水澆頂種。
若是婆羅門種,毗舍、守陀羅種,以水灌頂作如是立王,亦名為刹利王水澆頭種。
未出者,王未出、婇女未還本處。
未藏寶者,金銀、真珠、車?、瑪瑙、水精、琉璃、貝玉一切衆寶璎珞,而未藏舉。
若比丘,王刹利水澆頭種,王未出未藏寶,若入王宮過門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在外、一足在内,發意欲去,若共期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羅。
除王刹利種,若入餘粟散小王豪貴長者家,入過門阈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王已出;若婇女還本處,所有金寶璎珞已藏舉;若有所奏白;若被請喚;或為力勢所執将去;若命難梵行難,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外道弟子居士從拘薩羅國在道行,道邊止息,忘千兩金囊而去。
時有衆多比丘亦從彼道行,後來亦止息道邊,見此金囊在地,自相謂言:“為且持去,若有主識者當還。
”即持而去。
時彼居士,忘此金囊前行數裡乃憶,疾疾而還。
諸比丘遙見,自相謂言:“此人來者行疾,必是金主。
”諸比丘即問言:“欲何所至?”居士報言:“汝自去,何須問我為?”諸比丘言:“見語所往處何苦耶?”報言:“我乃于某處止息,忘千兩金囊,故今往彼取之。
”諸比丘即出金囊示之言:“是汝物非?”居士報言:“是我囊耳,但此中物何故少。
”諸比丘言:“我等實正得爾許耳。
”居士即詣官了之。
時王波斯匿身自在座斷事,遣信喚諸比丘。
諸比丘往,問言:“諸大德!此事雲何,如彼人語不?”諸比丘白王言:“我等所得正有此耳,更無。
”時居士言:“我所有物者乃有若幹。
”王即敕人,如彼所說斤兩,取庫中金來盛着此囊中。
即如教取金盛之,其囊不受。
王語居士言:“此非汝物,汝更自求去。
”即治其罪,更稅家财物,并此金一切入官。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言:“雲何自手捉金銀,使居士為官治罪并稅家财物盡沒入于官?”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自手捉金銀,使王罰谪居士并财物沒入于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若寶若寶莊嚴,自捉、若教人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舍衛城中世俗常法婦女節會日,毗舍佉母自莊嚴璎珞從祇桓邊過,而彼得信樂心,複作是念:“我何用女人節會為?我今甯可往世尊所禮拜問訊。
”彼即回還入祇桓精舍,心自念言:“我不宜着璎珞莊嚴具往見世尊,今當先脫卻然後乃見禮拜世尊。
”時将從在一樹下,脫身寶衣璎珞積置樹下乃成大積,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即與方便說法開化歡喜。
時毗舍佉母聞如來說法甚大歡喜,前禮佛足繞已而去。
心存于法,直出祇桓門,忘取璎珞寶衣嚴身具。
還家乃憶,作是念言:“若我遣信往取衣,脫不得,便能辱諸比丘。
”即止不遣使往取。
有一比丘見毗舍佉母入祇桓詣樹下時,又見出時竟不詣此樹下。
彼比丘便往樹所,見諸寶衣璎珞積在一處,見已心疑不敢取。
念言:“世尊制戒,若比丘捉寶若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波逸提。
”彼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自今已去聽在僧伽藍内,見有遺物為不失堅牢故當取舉之。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捉金寶若寶莊嚴,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有衆多比丘從拘薩羅國在道行,下道至一無住處村,問彼人言:“此中何處有空房舍可止宿處?”諸人語言:“此有某甲巧師家,有空房舍可往止宿。
”諸比丘往巧師舍語言:“我欲寄宿可爾不?”報言:“可爾。
”諸比丘即入其舍内敷草蓐而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爾時巧師,有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已成銀、未成銀、已成未成銀,置舍内而舍去。
時諸比丘,為守護故竟夜不眠,恐人盜此金銀去。
夜過已巧師來入屋,問訊諸比丘言:“諸尊夜得安眠不?”比丘報言:“不得眠。
”即問言:“何故不得眠?”比丘報言:“汝留此雜物置屋中,我等竟夜為守護故不得眠。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在他家止宿時,若屋中有物為不失堅牢故應收舉。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若寶及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波逸提。
若比丘,在僧伽藍中若寄宿處,捉寶若以寶莊嚴自捉、教人捉,當作是意:‘若有主識者當取。
’作如是因緣非餘。
” 比丘義如上。
寶者,金銀、真珠、虎珀、車渠、馬瑙、琉璃、貝玉、生像金。
寶莊嚴者,銅鐵、鉛錫、白镴以諸寶莊飾也。
若比丘,在僧伽藍内若舍内,若寶、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當識囊器相、識裹相、識系相,應解囊器看,知幾連綴、幾未連綴、幾方幾圓、幾故幾新,若有求索者,應問言:“汝物何似?”若相應應還,若不相應應語言:“我不見如是物。
”若有二人俱來索,應問言:“汝物其形何似?”若言相應者應還,若不相應當語言:“我不見如是物。
”若二人語俱相應,應持物着前語言:“是汝等物各取去。
”若比丘,在僧伽藍内若舍内,若寶、若寶莊飾,若自捉、若教人捉,若不識囊相、裹相、系相,突吉羅。
若解囊不看幾連綴、幾未連綴、幾方幾圓、幾新幾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至僧伽藍内、若宿處,若寶、若寶莊飾,若自捉、若教人捉,識囊相、裹相、系相、解囊看知幾連綴、幾未連綴、幾方、幾圓、幾新、幾故,若二人俱來索問言:“汝物形何似?”若語相應者還,若不相應當語言:“我不見如是物。
”若二人語俱相應者,當持物着前語言:“是汝物者持去。
”若是供養塔寺莊嚴具,為堅牢故收舉,如是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二竟)◎ 四分律卷第十八
王刹利水澆頭種者,取四大海水、取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種子,盛滿中置金辇上,使諸小王輿辇,王與第一夫人共坐辇上,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上。
若是刹利種,水灌頂上作如是立王,故名為刹利王水澆頂種。
若是婆羅門種,毗舍、守陀羅種,以水灌頂作如是立王,亦名為刹利王水澆頭種。
未出者,王未出、婇女未還本處。
未藏寶者,金銀、真珠、車?、瑪瑙、水精、琉璃、貝玉一切衆寶璎珞,而未藏舉。
若比丘,王刹利水澆頭種,王未出未藏寶,若入王宮過門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在外、一足在内,發意欲去,若共期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羅。
除王刹利種,若入餘粟散小王豪貴長者家,入過門阈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王已出;若婇女還本處,所有金寶璎珞已藏舉;若有所奏白;若被請喚;或為力勢所執将去;若命難梵行難,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外道弟子居士從拘薩羅國在道行,道邊止息,忘千兩金囊而去。
時有衆多比丘亦從彼道行,後來亦止息道邊,見此金囊在地,自相謂言:“為且持去,若有主識者當還。
”即持而去。
時彼居士,忘此金囊前行數裡乃憶,疾疾而還。
諸比丘遙見,自相謂言:“此人來者行疾,必是金主。
”諸比丘即問言:“欲何所至?”居士報言:“汝自去,何須問我為?”諸比丘言:“見語所往處何苦耶?”報言:“我乃于某處止息,忘千兩金囊,故今往彼取之。
”諸比丘即出金囊示之言:“是汝物非?”居士報言:“是我囊耳,但此中物何故少。
”諸比丘言:“我等實正得爾許耳。
”居士即詣官了之。
時王波斯匿身自在座斷事,遣信喚諸比丘。
諸比丘往,問言:“諸大德!此事雲何,如彼人語不?”諸比丘白王言:“我等所得正有此耳,更無。
”時居士言:“我所有物者乃有若幹。
”王即敕人,如彼所說斤兩,取庫中金來盛着此囊中。
即如教取金盛之,其囊不受。
王語居士言:“此非汝物,汝更自求去。
”即治其罪,更稅家财物,并此金一切入官。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言:“雲何自手捉金銀,使居士為官治罪并稅家财物盡沒入于官?”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自手捉金銀,使王罰谪居士并财物沒入于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若寶若寶莊嚴,自捉、若教人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舍衛城中世俗常法婦女節會日,毗舍佉母自莊嚴璎珞從祇桓邊過,而彼得信樂心,複作是念:“我何用女人節會為?我今甯可往世尊所禮拜問訊。
”彼即回還入祇桓精舍,心自念言:“我不宜着璎珞莊嚴具往見世尊,今當先脫卻然後乃見禮拜世尊。
”時将從在一樹下,脫身寶衣璎珞積置樹下乃成大積,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即與方便說法開化歡喜。
時毗舍佉母聞如來說法甚大歡喜,前禮佛足繞已而去。
心存于法,直出祇桓門,忘取璎珞寶衣嚴身具。
還家乃憶,作是念言:“若我遣信往取衣,脫不得,便能辱諸比丘。
”即止不遣使往取。
有一比丘見毗舍佉母入祇桓詣樹下時,又見出時竟不詣此樹下。
彼比丘便往樹所,見諸寶衣璎珞積在一處,見已心疑不敢取。
念言:“世尊制戒,若比丘捉寶若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波逸提。
”彼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自今已去聽在僧伽藍内,見有遺物為不失堅牢故當取舉之。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捉金寶若寶莊嚴,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有衆多比丘從拘薩羅國在道行,下道至一無住處村,問彼人言:“此中何處有空房舍可止宿處?”諸人語言:“此有某甲巧師家,有空房舍可往止宿。
”諸比丘往巧師舍語言:“我欲寄宿可爾不?”報言:“可爾。
”諸比丘即入其舍内敷草蓐而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爾時巧師,有已成金、未成金、已成未成金,已成銀、未成銀、已成未成銀,置舍内而舍去。
時諸比丘,為守護故竟夜不眠,恐人盜此金銀去。
夜過已巧師來入屋,問訊諸比丘言:“諸尊夜得安眠不?”比丘報言:“不得眠。
”即問言:“何故不得眠?”比丘報言:“汝留此雜物置屋中,我等竟夜為守護故不得眠。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在他家止宿時,若屋中有物為不失堅牢故應收舉。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若寶及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波逸提。
若比丘,在僧伽藍中若寄宿處,捉寶若以寶莊嚴自捉、教人捉,當作是意:‘若有主識者當取。
’作如是因緣非餘。
” 比丘義如上。
寶者,金銀、真珠、虎珀、車渠、馬瑙、琉璃、貝玉、生像金。
寶莊嚴者,銅鐵、鉛錫、白镴以諸寶莊飾也。
若比丘,在僧伽藍内若舍内,若寶、寶莊飾,自捉、若教人捉,當識囊器相、識裹相、識系相,應解囊器看,知幾連綴、幾未連綴、幾方幾圓、幾故幾新,若有求索者,應問言:“汝物何似?”若相應應還,若不相應應語言:“我不見如是物。
”若有二人俱來索,應問言:“汝物其形何似?”若言相應者應還,若不相應當語言:“我不見如是物。
”若二人語俱相應,應持物着前語言:“是汝等物各取去。
”若比丘,在僧伽藍内若舍内,若寶、若寶莊飾,若自捉、若教人捉,若不識囊相、裹相、系相,突吉羅。
若解囊不看幾連綴、幾未連綴、幾方幾圓、幾新幾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至僧伽藍内、若宿處,若寶、若寶莊飾,若自捉、若教人捉,識囊相、裹相、系相、解囊看知幾連綴、幾未連綴、幾方、幾圓、幾新、幾故,若二人俱來索問言:“汝物形何似?”若語相應者還,若不相應當語言:“我不見如是物。
”若二人語俱相應者,當持物着前語言:“是汝物者持去。
”若是供養塔寺莊嚴具,為堅牢故收舉,如是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二竟)◎ 四分律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