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八(初分之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高,往而聞,波逸提;不聞,突吉羅。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若二人共在闇地語,當彈指若謦欬驚之;若不爾者,突吉羅。
若二人隐處語,亦當彈指謦欬;若不者,突吉羅。
若在道行有二人在前共語,亦當彈指謦欬;若不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二人在闇處共語,謦欬彈指;若二人在屏處語,彈指謦欬;在道行二人在前行共語,若後來謦欬彈指;若欲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為衆僧、若為塔寺、若為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親厚知識,欲作損減無利無住處如是等羯磨,欲得知之而往聽,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中有一比丘,瞋恚打十七群比丘,其被打人高聲大喚言:“止!止!莫打我。
”時比房比丘聞,即問言:“汝何故大喚?”時被打比丘答言:“向為彼比丘所打。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以瞋恚乃打十七群比丘?”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乃打十七群比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故不喜打比丘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打者,若手、若石、若杖。
若比丘,以手、石、杖打比丘者,一切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以餘戶鑰、曲鈎、拂柄、香爐柄挃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病須人椎打;若食噎須椎脊;若共語不聞而觸令聞;若睡時以身委他上;若來往經行時共相觸;若掃地時杖頭誤觸,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以手搏十七群比丘,其被搏人高聲大喚言:“止!止!莫爾。
”比房比丘聞,即問言:“汝何故大喚?”報言:“此比丘以手搏我故大喚。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以手搏十七群比丘?”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以手搏十七群比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手者,兩手。
彼比丘瞋恚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除手已,若戶鑰、拂柄、香爐柄挃,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他欲打舉手遮、若象來、若盜賊來、若惡獸來、若持刺來舉手遮,無犯。
若渡水。
若欲從溝渎泥水處過,相近舉手招喚餘比丘觸彼,無犯。
若彼不聞語手挃令聞,若眠時、若行來入出、若掃地、若以杖誤觸,不故作,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十七群比丘。
時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十七群比丘?”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汝雲何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十七群比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根者,有三根:見根、聞根、疑根。
見根者,實見弄陰失精、或見與婦女身相觸、或見與婦女粗惡語、或見與婦女前自歎譽身、或見共相媒嫁時,若餘人見,從彼人聞者,是謂見根。
聞根者,聞弄陰失精、或聞與婦女身相近、或聞與婦女粗惡語、或聞婦女前自歎譽身、或聞共相媒嫁、若彼人聞,從彼聞,是謂聞根。
疑根者,有二因緣生疑,見生疑、聞生疑。
雲何見生疑?其人見共婦女出林時見入林時、或見露身無衣不淨流出污身、或見與惡知識從事或共戲,是為見而生疑。
雲何聞中生疑?或闇處聞動床聲、聞草蓐聲、聞喘息聲、聞語聲、或聞交會聲、或聞彼人自言:“我犯失精。
”或言:“我與女人身相觸。
”或言:“我與婦女粗惡語。
”或言:“我于婦女前自歎說身。
”或言:“我媒嫁男女。
”聞如是等于中生疑,除此三根已,以餘謗者,是為無根。
若比丘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說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見根、聞根、疑根,若說其實事欲令改悔而不诽謗。
若戲笑語、疾疾語、獨處語、夢中語、若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城中有一大姓婆羅門名耶若達,多饒财寶生業無量,田地殼食不可稱計,金銀、車?、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奴婢、庫藏溢滿威相具足。
時有一婢名曰黃頭,常守末利園。
時彼婢常愁憂言:“我何時當免出于婢?”時彼婢晨朝得己食分幹飯持詣園中。
爾時世尊,時到着衣持缽欲入城乞食。
時黃頭婢遙見如來,心自念言:“我今甯可持此飯施彼沙門,或可脫此婢使。
”即持飯施如來。
爾時世尊慈愍故為受,還精舍。
時黃頭婢即前進入末利園中,時波斯匿王嚴四種兵出外遊獵,從人各各分張馳逐群鹿,天時大熱王疲乏,遙見末利園相去不遠,即回車往,留車在外步入園中。
時黃頭遙見王波斯匿來,即生念:“彼人來者,行步舉動非是常人。
”即前奉迎言:“善來大人!可就此處坐。
”即脫一衣敷之令
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羅。
若二人共在闇地語,當彈指若謦欬驚之;若不爾者,突吉羅。
若二人隐處語,亦當彈指謦欬;若不者,突吉羅。
若在道行有二人在前共語,亦當彈指謦欬;若不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二人在闇處共語,謦欬彈指;若二人在屏處語,彈指謦欬;在道行二人在前行共語,若後來謦欬彈指;若欲作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若為衆僧、若為塔寺、若為和上、同和上、若阿阇梨、同阿阇梨、親厚知識,欲作損減無利無住處如是等羯磨,欲得知之而往聽,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中有一比丘,瞋恚打十七群比丘,其被打人高聲大喚言:“止!止!莫打我。
”時比房比丘聞,即問言:“汝何故大喚?”時被打比丘答言:“向為彼比丘所打。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以瞋恚乃打十七群比丘?”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乃打十七群比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故不喜打比丘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打者,若手、若石、若杖。
若比丘,以手、石、杖打比丘者,一切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以餘戶鑰、曲鈎、拂柄、香爐柄挃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病須人椎打;若食噎須椎脊;若共語不聞而觸令聞;若睡時以身委他上;若來往經行時共相觸;若掃地時杖頭誤觸,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以手搏十七群比丘,其被搏人高聲大喚言:“止!止!莫爾。
”比房比丘聞,即問言:“汝何故大喚?”報言:“此比丘以手搏我故大喚。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以手搏十七群比丘?”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以手搏十七群比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手者,兩手。
彼比丘瞋恚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除手已,若戶鑰、拂柄、香爐柄挃,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他欲打舉手遮、若象來、若盜賊來、若惡獸來、若持刺來舉手遮,無犯。
若渡水。
若欲從溝渎泥水處過,相近舉手招喚餘比丘觸彼,無犯。
若彼不聞語手挃令聞,若眠時、若行來入出、若掃地、若以杖誤觸,不故作,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七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十七群比丘。
時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十七群比丘?”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汝雲何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十七群比丘?”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根者,有三根:見根、聞根、疑根。
見根者,實見弄陰失精、或見與婦女身相觸、或見與婦女粗惡語、或見與婦女前自歎譽身、或見共相媒嫁時,若餘人見,從彼人聞者,是謂見根。
聞根者,聞弄陰失精、或聞與婦女身相近、或聞與婦女粗惡語、或聞婦女前自歎譽身、或聞共相媒嫁、若彼人聞,從彼聞,是謂聞根。
疑根者,有二因緣生疑,見生疑、聞生疑。
雲何見生疑?其人見共婦女出林時見入林時、或見露身無衣不淨流出污身、或見與惡知識從事或共戲,是為見而生疑。
雲何聞中生疑?或闇處聞動床聲、聞草蓐聲、聞喘息聲、聞語聲、或聞交會聲、或聞彼人自言:“我犯失精。
”或言:“我與女人身相觸。
”或言:“我與婦女粗惡語。
”或言:“我于婦女前自歎說身。
”或言:“我媒嫁男女。
”聞如是等于中生疑,除此三根已,以餘謗者,是為無根。
若比丘瞋恚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說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見根、聞根、疑根,若說其實事欲令改悔而不诽謗。
若戲笑語、疾疾語、獨處語、夢中語、若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城中有一大姓婆羅門名耶若達,多饒财寶生業無量,田地殼食不可稱計,金銀、車?、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奴婢、庫藏溢滿威相具足。
時有一婢名曰黃頭,常守末利園。
時彼婢常愁憂言:“我何時當免出于婢?”時彼婢晨朝得己食分幹飯持詣園中。
爾時世尊,時到着衣持缽欲入城乞食。
時黃頭婢遙見如來,心自念言:“我今甯可持此飯施彼沙門,或可脫此婢使。
”即持飯施如來。
爾時世尊慈愍故為受,還精舍。
時黃頭婢即前進入末利園中,時波斯匿王嚴四種兵出外遊獵,從人各各分張馳逐群鹿,天時大熱王疲乏,遙見末利園相去不遠,即回車往,留車在外步入園中。
時黃頭遙見王波斯匿來,即生念:“彼人來者,行步舉動非是常人。
”即前奉迎言:“善來大人!可就此處坐。
”即脫一衣敷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