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此衣是某甲所有,汝為某甲故,守護持随意用。
”是中真實淨施者,應問主然後取着。
展轉淨施者,語以不語随意取着。
若比丘真實淨施衣,不語主而取著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真實淨施語主取着;展轉淨施者,語以不語取着,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九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著白色衣行,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今觀之有何正法?雲何着新白色衣行,如似王王大臣。
”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著白色新衣行?”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著白色衣行?”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得新衣,應三種壞色一一色中随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
若比丘不以三種壞色,若青、若黑、若木蘭,着餘新衣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新者,若是新衣,若初從人得者,盡名新也。
衣者,有十種衣,如上。
壞色者,染作青、黑、木蘭也。
彼比丘得新衣,不染作三種色,青、黑、木蘭,更着餘新衣者,波逸提。
若有重衣不作淨而畜者,突吉羅。
若輕衣不作淨者,突吉羅。
若非衣、缽囊、革屣囊、針綖囊、禅帶、腰帶、帽襪、攝熱巾、裹革屣巾,不作淨畜者,突吉羅。
若以未染衣寄著白衣家,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得白衣染作三種色,青、黑、木蘭;若重衣作淨畜;若輕衣亦作淨畜;若非衣、缽囊,乃至裹革屣巾,皆作淨畜;若染衣寄著白衣家;若衣色脫更染,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迦留陀夷不喜見烏,作弓射烏,射之不已,大殺衆烏,僧伽藍中遂成大積。
時諸居士來入僧伽藍禮拜,見此大積死烏,各共嫌之,自相謂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慈心殺衆生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今觀之何有正法?射殺衆烏乃成大積。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留陀夷言:“雲何汝射殺衆烏乃成大積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汝實不喜見烏,而以竹弓射殺衆烏而成大積不?”答曰:“實爾。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迦留陀夷!射殺衆烏以成大積耶?”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斷畜生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坐起行來多殺細小蟲,中或有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知者不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故殺畜生命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畜生者,不能變化者斷其命,若自斷、若教人斷,若遣使、若往來使殺、若重使殺、若展轉遣使殺、若自求使、若教人求使、若自求持刀人、教人求持刀人、若以身相、若口語、若身口、若遣使教、若遣書教、若遣使書教、若安坑陷殺、若安刀着常所倚住處、若毒藥、若安殺具在前,作如是方便,若複有餘所欲殺畜生,若殺者,波逸提。
方便欲殺而不殺,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故殺,或以瓦石、刀杖擲餘處,而誤斷命;若比丘經營作房舍,手失瓦石而誤殺;若土墼材木、若屋柱栌棟椽,如是手捉不禁堕而殺者;若扶病起而死;或還卧而死;若洗浴時死;若服藥時死;将入房時死;将出房時死;或将日中坐時死;或在蔭處而死,作如是衆多事,無有害心而死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一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取雜蟲水而飲用。
諸居士見已皆嫌責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慈心殺害蟲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今觀之何有正法?乃取雜蟲水用。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無有慈心,乃飲蟲水以害其命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飲用雜蟲水以害其命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飲用雜蟲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知有蟲無蟲,後乃知或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
白佛,佛言:“不知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知是雜蟲水飲用者,波逸提。
除水已,若雜蟲漿、苦酒、清酪漿、清麥汁飲用,波逸提。
有蟲水有蟲想,波逸提。
有蟲水疑,突吉羅。
無蟲水有蟲水想,突吉羅。
無蟲水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有蟲無蟲想;若有粗蟲觸水使去;若漉水飲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二竟)◎ 四分律卷第十六
”是中真實淨施者,應問主然後取着。
展轉淨施者,語以不語随意取着。
若比丘真實淨施衣,不語主而取著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真實淨施語主取着;展轉淨施者,語以不語取着,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九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著白色衣行,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受取無厭,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今觀之有何正法?雲何着新白色衣行,如似王王大臣。
”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著白色新衣行?”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著白色衣行?”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得新衣,應三種壞色一一色中随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
若比丘不以三種壞色,若青、若黑、若木蘭,着餘新衣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新者,若是新衣,若初從人得者,盡名新也。
衣者,有十種衣,如上。
壞色者,染作青、黑、木蘭也。
彼比丘得新衣,不染作三種色,青、黑、木蘭,更着餘新衣者,波逸提。
若有重衣不作淨而畜者,突吉羅。
若輕衣不作淨者,突吉羅。
若非衣、缽囊、革屣囊、針綖囊、禅帶、腰帶、帽襪、攝熱巾、裹革屣巾,不作淨畜者,突吉羅。
若以未染衣寄著白衣家,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得白衣染作三種色,青、黑、木蘭;若重衣作淨畜;若輕衣亦作淨畜;若非衣、缽囊,乃至裹革屣巾,皆作淨畜;若染衣寄著白衣家;若衣色脫更染,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迦留陀夷不喜見烏,作弓射烏,射之不已,大殺衆烏,僧伽藍中遂成大積。
時諸居士來入僧伽藍禮拜,見此大積死烏,各共嫌之,自相謂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慈心殺衆生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今觀之何有正法?射殺衆烏乃成大積。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留陀夷言:“雲何汝射殺衆烏乃成大積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汝實不喜見烏,而以竹弓射殺衆烏而成大積不?”答曰:“實爾。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迦留陀夷!射殺衆烏以成大積耶?”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斷畜生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坐起行來多殺細小蟲,中或有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知者不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故殺畜生命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畜生者,不能變化者斷其命,若自斷、若教人斷,若遣使、若往來使殺、若重使殺、若展轉遣使殺、若自求使、若教人求使、若自求持刀人、教人求持刀人、若以身相、若口語、若身口、若遣使教、若遣書教、若遣使書教、若安坑陷殺、若安刀着常所倚住處、若毒藥、若安殺具在前,作如是方便,若複有餘所欲殺畜生,若殺者,波逸提。
方便欲殺而不殺,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故殺,或以瓦石、刀杖擲餘處,而誤斷命;若比丘經營作房舍,手失瓦石而誤殺;若土墼材木、若屋柱栌棟椽,如是手捉不禁堕而殺者;若扶病起而死;或還卧而死;若洗浴時死;若服藥時死;将入房時死;将出房時死;或将日中坐時死;或在蔭處而死,作如是衆多事,無有害心而死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一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取雜蟲水而飲用。
諸居士見已皆嫌責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慈心殺害蟲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今觀之何有正法?乃取雜蟲水用。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無有慈心,乃飲蟲水以害其命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飲用雜蟲水以害其命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飲用雜蟲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知有蟲無蟲,後乃知或作波逸提忏、或有畏慎者。
白佛,佛言:“不知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知是雜蟲水飲用者,波逸提。
除水已,若雜蟲漿、苦酒、清酪漿、清麥汁飲用,波逸提。
有蟲水有蟲想,波逸提。
有蟲水疑,突吉羅。
無蟲水有蟲水想,突吉羅。
無蟲水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先不知有蟲無蟲想;若有粗蟲觸水使去;若漉水飲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六十二竟)◎ 四分律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