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半身者,波逸提。
若方便莊嚴欲洗浴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半月洗浴;熱時、病時、作時、風時、雨時、道行時,數數洗浴;若為力勢所持強使洗浴,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六竟) 爾時世尊在曠野城,時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語。
”即出房外在露地,拾諸柴草及大樹株然火向炙。
時空樹株中有一毒蛇,得火氣熱逼從樹孔中出,諸比丘見已皆驚怖言:“毒蛇!毒蛇!”即取所燒薪散擲東西,迸火乃燒佛講堂。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雲何自相謂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語。
’出房外拾諸草木大樹株在露地然火向空,樹孔中有毒蛇出,驚怖取所燒薪,散擲東西,使迸火乃然佛講堂耶?”爾時諸比丘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語。
’出房外拾諸草木大樹株,在露地然火向,有毒蛇出,驚怖取所燒薪散擲東西,使迸火燒佛講堂耶?”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為自炙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病比丘,畏慎不敢自然火、不教人然。
比丘白佛,佛言:“聽病比丘露地然火及教人然。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無病,為自炙故,露地然火、教人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欲為諸病比丘煮粥、若羹飯,若在溫室、若在廚屋、若在浴室中、若熏缽、若染衣、若然燈、若燒香,諸比丘皆畏慎不敢作。
佛言:“如是事聽作。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無病,自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時因緣,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病者,若須火炙身。
若比丘無病,為自炙故在露地然火,若然草木、枝葉、纻麻、刍麻、若牛屎、糠糞、掃?,一切然者,波逸提。
若以火置草木、枝葉、麻纻、牛屎、糠糞、掃?中然者,一切波逸提。
若被燒半燋擲着火中者,突吉羅。
若然炭,突吉羅。
若不語前人言:“汝看是知是。
”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語前人言:“看是知是。
”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時因緣看病人、為病人煮糜粥羹飯;若在廚屋中、若在溫室中、若在浴室中、若熏缽、若煮染衣汁、然燈燒香,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居士請衆僧明日食,即于其夜辦具種種肥美飲食,明日清旦往白時至。
爾時十七群比丘,持衣缽坐具針筒着一面,經行彷佯數望食時到。
時六群比丘,伺彼經行背向時,取其衣缽坐具針筒藏舉,彼聞白時到,即看言:“我等衣缽、坐具、針筒在此,誰持去耶?”餘比丘問言:“汝等何處來?”答言:“我等在此,持衣缽坐具針筒置一面,經行望食時到。
”六群比丘在前調弄,餘比丘察之,見六群比丘調弄,必是其人取衣缽藏之。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取十七群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藏之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伺十七群比丘經行背向時,取他衣缽坐具針筒藏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藏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藏他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實知彼人物相體悉而取舉;若在露地為風雨所漂漬取舉;若物主為性慢藏,所有衣缽、坐具、針筒放散狼藉,為欲誡敕彼故而取藏之;若借彼衣着,而彼不收攝,恐失便取舉之;或以此衣缽諸物故,有命難、梵行難,取藏之,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真實施親厚比丘衣已,後不語主還取着。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先持衣施親厚比丘已,後不語主還取着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先持衣施親厚比丘已,後不語主還自取着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後不語主還取著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衣者,有十種,如上說。
與衣者,淨施衣。
淨施衣有二種:一者真實淨施,二者展轉淨施。
真實淨施者,言:“此是我長衣,未作淨,今為淨故與長老,作真實淨故。
”展轉淨施者,“此是我長衣,未作淨,今為淨故與長老。
”彼應如是語:“長老聽!長老有如是長衣,未作淨,今與我為淨故,我便受。
”受已當問言:“欲與誰耶?”應報言:“與某甲。
”彼應作如是語:“長老有如是長衣未作淨,今與我,為淨故我便受,受已與某甲比丘。
若方便莊嚴欲洗浴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半月洗浴;熱時、病時、作時、風時、雨時、道行時,數數洗浴;若為力勢所持強使洗浴,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六竟) 爾時世尊在曠野城,時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語。
”即出房外在露地,拾諸柴草及大樹株然火向炙。
時空樹株中有一毒蛇,得火氣熱逼從樹孔中出,諸比丘見已皆驚怖言:“毒蛇!毒蛇!”即取所燒薪散擲東西,迸火乃燒佛講堂。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雲何自相謂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語。
’出房外拾諸草木大樹株在露地然火向空,樹孔中有毒蛇出,驚怖取所燒薪,散擲東西,使迸火乃然佛講堂耶?”爾時諸比丘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語。
’出房外拾諸草木大樹株,在露地然火向,有毒蛇出,驚怖取所燒薪散擲東西,使迸火燒佛講堂耶?”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為自炙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病比丘,畏慎不敢自然火、不教人然。
比丘白佛,佛言:“聽病比丘露地然火及教人然。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無病,為自炙故,露地然火、教人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欲為諸病比丘煮粥、若羹飯,若在溫室、若在廚屋、若在浴室中、若熏缽、若染衣、若然燈、若燒香,諸比丘皆畏慎不敢作。
佛言:“如是事聽作。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無病,自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時因緣,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病者,若須火炙身。
若比丘無病,為自炙故在露地然火,若然草木、枝葉、纻麻、刍麻、若牛屎、糠糞、掃?,一切然者,波逸提。
若以火置草木、枝葉、麻纻、牛屎、糠糞、掃?中然者,一切波逸提。
若被燒半燋擲着火中者,突吉羅。
若然炭,突吉羅。
若不語前人言:“汝看是知是。
”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語前人言:“看是知是。
”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時因緣看病人、為病人煮糜粥羹飯;若在廚屋中、若在溫室中、若在浴室中、若熏缽、若煮染衣汁、然燈燒香,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居士請衆僧明日食,即于其夜辦具種種肥美飲食,明日清旦往白時至。
爾時十七群比丘,持衣缽坐具針筒着一面,經行彷佯數望食時到。
時六群比丘,伺彼經行背向時,取其衣缽坐具針筒藏舉,彼聞白時到,即看言:“我等衣缽、坐具、針筒在此,誰持去耶?”餘比丘問言:“汝等何處來?”答言:“我等在此,持衣缽坐具針筒置一面,經行望食時到。
”六群比丘在前調弄,餘比丘察之,見六群比丘調弄,必是其人取衣缽藏之。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取十七群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藏之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伺十七群比丘經行背向時,取他衣缽坐具針筒藏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藏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彼比丘藏他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實知彼人物相體悉而取舉;若在露地為風雨所漂漬取舉;若物主為性慢藏,所有衣缽、坐具、針筒放散狼藉,為欲誡敕彼故而取藏之;若借彼衣着,而彼不收攝,恐失便取舉之;或以此衣缽諸物故,有命難、梵行難,取藏之,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八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真實施親厚比丘衣已,後不語主還取着。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汝等先持衣施親厚比丘已,後不語主還取着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先持衣施親厚比丘已,後不語主還自取着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後不語主還取著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衣者,有十種,如上說。
與衣者,淨施衣。
淨施衣有二種:一者真實淨施,二者展轉淨施。
真實淨施者,言:“此是我長衣,未作淨,今為淨故與長老,作真實淨故。
”展轉淨施者,“此是我長衣,未作淨,今為淨故與長老。
”彼應如是語:“長老聽!長老有如是長衣,未作淨,今與我為淨故,我便受。
”受已當問言:“欲與誰耶?”應報言:“與某甲。
”彼應作如是語:“長老有如是長衣未作淨,今與我,為淨故我便受,受已與某甲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