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六

關燈
非酒,非酒色,酒香、酒味,應飲。

    非酒,非酒色、非酒香,酒味,應飲。

    非酒,非酒色、非酒香、非酒味,應飲。

     彼比丘若酒酒煮酒和合,若食、若飲者,波逸提。

    若飲甜味酒者,突吉羅。

    若飲醋味酒者,突吉羅。

    若食麹、若酒糟,突吉羅。

    酒酒想,波逸提。

    酒疑,波逸提。

    酒無酒想,波逸提。

    無酒有酒想,突吉羅。

    無酒疑,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有如是如是病,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若以酒塗瘡,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十七群比丘在阿耆羅婆提河水中嬉戲,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或水相澆濽。

    爾時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在樓觀上,遙見十七群比丘在此河水中嬉戲,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或以水相澆濽,見已即語末利夫人言:“看汝所事者。

    ”時末利夫人報王言:“此諸比丘,是年少始出家者,在佛法未久,或是長老癡無所知。

    ”時末利夫人即疾疾下樓,語那陵迦婆羅門言:“汝持我名往至祇桓中問訊世尊:‘遊步康強教化有勞耶?’以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時彼婆羅門即受夫人教,往詣世尊所,問訊已在一面坐。

    那陵迦婆羅門白世尊言:“末利夫人故遣我來問訊世尊:‘遊步康強,起居輕利,教化有勞耶?’今奉此一裹石蜜。

    ”以向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十七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十七群比丘!在阿耆婆提河水中嬉戲,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從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或水相澆濽。

    ”爾時世尊呵責十七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水中嬉戲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水中戲者,放意自恣,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或水相澆濽,乃至以缽盛水戲弄,一切波逸提。

    除水已,若酪漿、若清酪漿、若苦酒、若麥汁,器中弄戲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道路行渡水;或從此岸至彼岸;或水中牽材木;若竹若?順流上下;若取石取沙;若失物沉入水底此沒彼出;或欲學知浮法,而浮擢臂畫水濽水,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二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中有一人,擊攊十七群比丘中一人乃令命終。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擊攊十七群比丘乃令命終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是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汝等擊攊十七群比丘乃令命終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以指相擊攊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指者,手有十、腳有十。

     若比丘以手腳指相擊攊者,一切波逸提。

    除手腳指已,若杖、若戶鑰、若拂柄及一切餘物,相擊攊者,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故擊攊;若眠觸令覺;若出入行來;若掃地誤觸;誤以杖頭觸,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三竟) 爾時佛在拘睒毗國瞿師羅園中。

    爾時闡陀欲犯戒,諸比丘谏言:“汝莫作此意,不應爾。

    ”時闡陀不從諸比丘谏即便犯戒。

    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闡陀言:“雲何闡陀欲犯戒,諸比丘谏而不從語便犯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闡陀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闡陀!諸比丘谏而不從語便犯戒耶?”以無數方便呵責闡陀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不受谏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不受谏者,若他遮言:“莫作是,不應爾。

    ”然故作犯根本不從語,突吉羅。

    若自知我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無智人來谏者,報言:“汝可問汝師和上學問誦經,知谏法然後可谏。

    ”若谏者當用;若戲笑語、若獨處語、若在夢中語;若欲說此乃錯說彼,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四竟) 爾時佛在波羅梨毗國,爾時尊者那迦波羅比丘,常侍世尊左右供給所須。

    佛語那迦波羅:“汝取雨衣來,我欲至經行處經行。

    ”即受教取雨衣授與世尊。

    世尊爾時受雨衣已,至經行處經行。

    爾時釋提桓因化作金經行堂已,合掌在世尊前白言:“我世尊經行,我善逝經行,諸佛常法,若經行時,供養人在經行道頭立。

    ”爾時那迦波羅比丘在經行道頭立,知前夜已過,白世尊言:“初夜已過可還入房。

    ”爾時世尊默然。

    時那迦波羅知中夜、後夜過明相已出,衆鳥覺時天欲明了,白世尊言:“初中後夜已過、明相出,衆鳥覺時天欲明了,願世尊還入房。

    ”爾時世尊默然。

    時那迦波羅心自念言:“我今甯可恐怖佛使令入房耶!”爾時那迦波羅即反被拘執,來至佛所作非人恐怖聲:“沙門!我是鬼。

    ”世尊報言:“當知此愚人心亦是惡。

    ”時釋提桓因白佛言:“衆中亦有如此人耶?”佛告釋提桓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