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六

關燈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九十單提法之六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聞世尊制戒,聽比丘有時因緣二宿、三宿軍中住,彼在軍中住,觀軍陣鬥戰,觀諸方人象馬。

    時六群比丘中有一人,以看軍陣故為箭所射,時同伴比丘即以衣裹之舁還。

    諸居士見已問比丘言:“此人何所患耶?”報言:“無患!向往觀軍陣鬥為箭所射。

    ”時諸居士皆共譏嫌言:“我等為恩愛故興此軍陣,汝等出家人往軍中何所作耶?”諸比丘聞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世尊制戒,聽比丘有時因緣至軍中應二宿、三宿住,汝住軍中二宿、三宿已,雲何乃往觀軍陣戰鬥,而為箭所射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世尊聽比丘有時因緣往軍中二宿三宿住,而汝等往軍中二宿、三宿住,乃觀軍陣戰鬥為箭所射耶?”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二宿三宿軍中住,或時觀軍陣鬥戰,若觀遊軍象馬力勢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鬥者,若戲鬥、若真實鬥。

     軍者,一種軍乃至四種軍,或有王軍、賊軍、居士軍。

     力勢者,第一象力、第一馬力、第一車力、第一步力也。

     陣者,四方陣、或圓陣、或半月形陣、或張甄陣、或減相陣,象王、馬王、人王陣。

     彼比丘往觀軍陣鬥戰、象馬勢力者,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從非道至道、從高至下、從下至高,往而見者,波逸提。

    往而不見者,突吉羅。

    方便莊嚴欲往而不往者,一切突吉羅。

    若比丘先在道行,軍陣後至應避,不避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有時因緣,若有所白、若請喚、若為勢力所将去、或命難、或梵行難;若先前行、軍陣後至下道避;若水陸道斷;盜賊、惡獸、水大漲;或被強力所執系;或命難、淨行難,不避道,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五十竟) 爾時佛在支陀國,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時尊者娑伽陀為佛作供養人。

    爾時娑伽陀下道詣一編發梵志住處,語梵志言:“汝此住處第一房,我今欲寄止一宿,能相容止不?”梵志答言:“我不惜,可止宿耳,但此中有毒龍,恐相傷害耳!”比丘言:“但見聽止,或不害我。

    ”編發梵志答言:“此室廣大,随意可住。

    ”爾時長老娑伽陀即入其室自敷草蓐,結跏趺坐系念在前。

    時彼毒龍見娑伽陀結加趺坐,即放火煙,娑伽陀亦放火煙。

    毒龍恚之複放身火,娑伽陀亦放身火。

    時彼室然如似大火,娑伽陀自念言:“我今甯可滅此龍火令不傷龍身耶?”于是即滅龍火使不傷害。

    時彼毒龍火光無色,娑伽陀火光轉盛有種種色,青、黃、赤、白、綠、碧、頗梨色。

    時娑伽陀其夜降此毒龍盛着缽中,明日清旦持往詣編發梵志所語言:“所言毒龍者,我已降之置在缽中,故以相示。

    ”爾時拘睒彌主在編發梵志家宿,彼作如是念:“未曾有!世尊弟子有如是大神力,何況如來!”即白娑伽陀言:“若世尊來至拘睒彌時,願見告敕,欲一禮觐。

    ”娑伽陀報言:“大佳!”爾時世尊從支陀國人間遊行至拘睒彌國。

    時彼國主聞世尊将千二百五十弟子至此國,即乘車往迎世尊,遙見世尊顔貌端政,諸根寂定,其心息滅,得上調伏,如調龍象,猶若澄淵。

    見已笃信心生,以恭敬心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無數方便,說法勸化令得歡喜。

    時拘睒彌主聞佛無數方便說法勸化,心大歡喜已,顧看衆僧不見娑伽陀,即問諸比丘言:“娑伽陀今為所在耶?”諸比丘報言:“在後,正爾當至。

    ”爾時娑伽陀與六群比丘相随在後至。

    時拘睒彌主見娑伽陀來,即往迎頭面禮足已在一面立。

    時娑伽陀複為種種方便說法,勸化令心歡喜。

    時拘睒彌主聞娑伽陀種種方便說法勸化,得歡喜已白言:“何所須欲?可說之。

    ”娑伽陀報言:“止!止!此即為供養我已。

    ”彼複白言:“願說何所須欲?”六群比丘語彼言:“汝知不?比丘衣缽、尼師壇、針筒,此是易得物耳!更有于比丘難得者與之。

    ”彼即問言:“于比丘何者難得?”六群比丘報言:“欲須黑酒。

    ”彼報言:“欲須者明日可來取,随意多少。

    ”時彼禮娑伽陀足繞已而去。

    明日清旦,娑伽陀着衣持缽,詣拘睒彌主家就座而坐,時彼拘睒彌主出種種甘馔飲食,兼與黑酒極令飽滿。

    時娑伽陀食飲飽足已從座起去,于中路為酒所醉倒地而吐,衆鳥亂鳴。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衆鳥何故鳴喚?”阿難白佛言:“大德!此娑伽陀受拘睒彌主請食種種飲食兼飲黑酒,醉卧道邊大吐,故使衆鳥亂鳴。

    ”佛告阿難:“此娑伽陀比丘癡人!如今不能降伏小龍,況能降伏大龍。

    ”佛告阿難:“凡飲酒者有十過失。

    何等十?一者、顔色惡;二者、少力;三者、眼視不明;四者、現瞋恚相;五者、壞田業資生法;六者、增緻疾病;七者、益鬥訟;八者、無名稱惡名流布;九者、智慧減少;十者、身壞命終堕三惡道。

    阿難!是謂飲酒者有十過失也。

    ”佛告阿難:“自今以去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頭内着酒中而入口。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娑伽陀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娑伽陀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酒者,木酒、粳米酒、餘米酒、大麥酒,若有餘酒法作酒者是。

    木酒者,梨汁酒、閻浮果酒、甘蔗酒、舍樓伽果酒、蕤汁酒、蒲桃酒。

    梨汁酒者,若以蜜石蜜雜作,乃至蒲桃酒亦如是雜。

    酒者,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

    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

    或有酒,非酒色、非酒香,酒味,不應飲。

    或有酒,非酒色、非酒香、非酒味,不應飲。

    非酒,酒色、酒香、酒味,應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