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三(初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可爾。
”時比丘尼授衣與之而去,迦留陀夷善知作衣法,即與裁之作男女行淫欲像。
時比丘尼來至僧伽藍中,問迦留陀夷言:“大德!為我成衣未耶?”答言:“衣已成。
”比丘尼言:“衣若成者今可見與。
”時迦留陀夷即襞衣授與之,語言:“大妹!當知此衣不得妄解披看,亦莫示人,若白時到當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後行。
”時比丘尼如其教,亦不披衣看、複不語人知。
後于異時白時到,即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後行。
諸居士見皆共譏笑,或拍手相向,或打木或嘯,或高聲大笑言:“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
”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見已,語此比丘尼言:“大妹!速脫襞此衣。
”即便襞之着肩上。
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食後還僧伽藍中,語彼比丘尼言:“取汝向者衣來,我欲看之。
”即持出示之,問言:“誰與汝作此衣?”報言:“是迦留陀夷作。
”語言:“何不披看、持示同學耶?縫割好不牢不?”時比丘尼以迦留陀夷所敕事具向說之。
時比丘尼衆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留陀夷:“雲何與比丘尼乃作如是衣?”爾時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即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言:“汝實與比丘尼作如是衣耶?”答曰:“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乃與比丘尼作如是衣耶?”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畏慎,不敢與親裡比丘尼作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比丘與親裡比丘尼作衣。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非親裡、親裡者,如上。
衣者,有十種,亦如上。
若彼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随刀截多少,波逸提。
随一縫一針,亦波逸提。
若複披看牽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頭挽方正安帖,若緣若索綖若續綖,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與親裡比丘尼作,與僧作、若為塔,若借着浣染治還主,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迦留陀夷顔貌端正,偷蘭難陀比丘尼亦複顔貌端正,與人有異。
迦留陀夷有欲意于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亦有欲意于迦留陀夷。
爾時迦留陀夷,清旦着衣持缽,往至偷蘭難陀所,在門外共一處坐。
時諸居士見已皆共嫌之,各自相謂言:“汝等觀此二人共坐,猶如夫婦亦如鴛鴦。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留陀夷:“雲何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在門外共一處坐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言:“汝實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在門外共一處坐耶?”答曰:“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共在門外一處坐耶?”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在屏處坐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一處者,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
屏障處者,見屏處、聞屏處。
見屏處者,若塵、若霧、若煙雲、若黑闇不見也。
聞屏處者,乃至不聞常語聲。
障者,若樹、若牆、若籬、若衣、若複以餘物障。
若比丘獨在屏處與比丘尼坐者,波逸提。
若盲而不聾、聾而不盲,突吉羅。
立住者,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智人、有二不盲不聾、不聾不盲,若行過卒倒地,若病轉側,若為力勢所持,若被系閉,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與六群比丘尼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沙門釋子無有慚愧、不修梵行,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與比丘尼人間遊行,若有所欲便下道。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與六群比丘尼共人間遊行耶?”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與六群比丘尼共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共行,從一村乃至一村間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不先與比丘尼共期,卒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
佛言:“若不共期,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一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衆多比丘從舍衛國欲至毗舍離,時衆多比丘尼亦從舍衛國欲至毗舍離。
諸比丘尼問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耶?”諸比丘報言:“我欲至毗舍離。
”比丘尼言:“大德!我亦欲往。
”諸比丘報言:“大妹!若欲往者當在前,我等在後;若我等在前,大妹在後。
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與比丘尼同道行。
”諸比丘尼言:“大德!是我等上尊,應在前,我等在後。
”時諸比丘尼在後,為賊所劫失衣缽。
諸比丘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若與賈客行、若疑畏怖,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與比丘尼期同一道行,從一村乃至一村,除異時,波逸提。
異時者,與賈客行,若疑畏怖時,是謂異時。
” 比丘義如上。
期者,言共去至某村某城某國土。
有疑處者,疑有賊劫盜。
恐怖者,恐有賊劫盜。
道者,村間有分齊行處是。
若比丘與比丘尼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間分齊處,随衆多界多少,一一波逸提。
非村若空處行,乃至十裡,波逸提。
若減一村、若減十裡,突吉羅。
若多村間同一界行,突吉羅。
方便欲去共期莊嚴,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處,若往彼得安隐,若為力勢者所持,若被系、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
”時比丘尼授衣與之而去,迦留陀夷善知作衣法,即與裁之作男女行淫欲像。
時比丘尼來至僧伽藍中,問迦留陀夷言:“大德!為我成衣未耶?”答言:“衣已成。
”比丘尼言:“衣若成者今可見與。
”時迦留陀夷即襞衣授與之,語言:“大妹!當知此衣不得妄解披看,亦莫示人,若白時到當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後行。
”時比丘尼如其教,亦不披衣看、複不語人知。
後于異時白時到,即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後行。
諸居士見皆共譏笑,或拍手相向,或打木或嘯,或高聲大笑言:“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
”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見已,語此比丘尼言:“大妹!速脫襞此衣。
”即便襞之着肩上。
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食後還僧伽藍中,語彼比丘尼言:“取汝向者衣來,我欲看之。
”即持出示之,問言:“誰與汝作此衣?”報言:“是迦留陀夷作。
”語言:“何不披看、持示同學耶?縫割好不牢不?”時比丘尼以迦留陀夷所敕事具向說之。
時比丘尼衆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留陀夷:“雲何與比丘尼乃作如是衣?”爾時比丘尼白諸比丘,諸比丘即往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言:“汝實與比丘尼作如是衣耶?”答曰:“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乃與比丘尼作如是衣耶?”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畏慎,不敢與親裡比丘尼作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比丘與親裡比丘尼作衣。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非親裡、親裡者,如上。
衣者,有十種,亦如上。
若彼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随刀截多少,波逸提。
随一縫一針,亦波逸提。
若複披看牽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頭挽方正安帖,若緣若索綖若續綖,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與親裡比丘尼作,與僧作、若為塔,若借着浣染治還主,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五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迦留陀夷顔貌端正,偷蘭難陀比丘尼亦複顔貌端正,與人有異。
迦留陀夷有欲意于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亦有欲意于迦留陀夷。
爾時迦留陀夷,清旦着衣持缽,往至偷蘭難陀所,在門外共一處坐。
時諸居士見已皆共嫌之,各自相謂言:“汝等觀此二人共坐,猶如夫婦亦如鴛鴦。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迦留陀夷:“雲何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在門外共一處坐耶?”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言:“汝實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在門外共一處坐耶?”答曰:“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共在門外一處坐耶?”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在屏處坐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一處者,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
屏障處者,見屏處、聞屏處。
見屏處者,若塵、若霧、若煙雲、若黑闇不見也。
聞屏處者,乃至不聞常語聲。
障者,若樹、若牆、若籬、若衣、若複以餘物障。
若比丘獨在屏處與比丘尼坐者,波逸提。
若盲而不聾、聾而不盲,突吉羅。
立住者,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智人、有二不盲不聾、不聾不盲,若行過卒倒地,若病轉側,若為力勢所持,若被系閉,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六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與六群比丘尼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沙門釋子無有慚愧、不修梵行,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是有何正法?與比丘尼人間遊行,若有所欲便下道。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雲何與六群比丘尼共人間遊行耶?”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與六群比丘尼共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耶?”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共行,從一村乃至一村間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諸比丘不先與比丘尼共期,卒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
佛言:“若不共期,無犯。
自今已去應如是說戒: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一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衆多比丘從舍衛國欲至毗舍離,時衆多比丘尼亦從舍衛國欲至毗舍離。
諸比丘尼問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耶?”諸比丘報言:“我欲至毗舍離。
”比丘尼言:“大德!我亦欲往。
”諸比丘報言:“大妹!若欲往者當在前,我等在後;若我等在前,大妹在後。
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與比丘尼同道行。
”諸比丘尼言:“大德!是我等上尊,應在前,我等在後。
”時諸比丘尼在後,為賊所劫失衣缽。
諸比丘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若與賈客行、若疑畏怖,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與比丘尼期同一道行,從一村乃至一村,除異時,波逸提。
異時者,與賈客行,若疑畏怖時,是謂異時。
” 比丘義如上。
期者,言共去至某村某城某國土。
有疑處者,疑有賊劫盜。
恐怖者,恐有賊劫盜。
道者,村間有分齊行處是。
若比丘與比丘尼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間分齊處,随衆多界多少,一一波逸提。
非村若空處行,乃至十裡,波逸提。
若減一村、若減十裡,突吉羅。
若多村間同一界行,突吉羅。
方便欲去共期莊嚴,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處,若往彼得安隐,若為力勢者所持,若被系、若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