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三(初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與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
時諸居士見皆共嫌之,自相謂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不修梵行,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與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若有所欲時便住船岸邊随意。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雲何與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與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世尊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期而畏慎,佛言:“不期,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有衆多比丘欲渡恒水從此岸至彼岸,爾時衆多比丘尼亦欲渡恒水從此岸至彼岸。
諸比丘尼往問言:“大德!欲何所至耶?”比丘報言:“我等欲渡恒水。
”比丘尼言:“可得共伴渡不?”諸比丘報言:“諸妹在前,我等在後。
若不爾者,諸妹在後,我等在前。
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與比丘尼同一船渡水,是故不得。
”比丘尼白言:“大德是我等所尊,則應在前,我等在後。
”爾時夏月天大暴雨,江水泛漲船到彼岸,未還之間日已暮。
諸比丘尼即在岸邊宿,夜遇惡賊劫奪。
爾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直渡至彼岸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共期亦如上。
船者,如上所說。
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若入船裡,波逸提。
若一腳在船上、一腳在地,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共期莊嚴,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共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師失濟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隐,或為力勢者所持,或被系、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八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一居士,請舍利弗、目連與飯食,彼即于夜辦具種種美食,明日露地敷好坐具已白時到。
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先是居士家比丘尼。
時偷蘭難陀,明旦着衣持缽詣彼居士家,見居士在露地敷衆多好坐具見已,即問居士言:“居士敷此衆多坐具欲請諸比丘耶?”答言:“欲請。
”比丘尼即問言:“請何等比丘耶?”報言:“我請舍利弗、目連。
”比丘尼語言:“居士所請者盡是下賤人,若先語我者,我當為居士請龍中之龍。
”居士問言:“何者是龍中之龍?”比丘尼答言:“尊者提婆達、三聞陀羅、達骞馱羅、達婆瞿婆離、迦留羅提舍是。
”言語之頃,舍利弗目連已至。
比丘尼見已語居士言:“龍中之龍已至。
”居士即語比丘尼言:“汝向者言下賤人,今雲何言龍中之龍耶?自今已去勿複來往我家。
”爾時居士白舍利弗、目連坐,即就座而坐。
時居士出種種甘美飲食供養,食已除去食器,頭面禮足已,更取小床在一面坐白言:“我欲得聞法。
”時舍利弗、目連為說種種微妙法勸令歡喜,與說法已從坐而去。
還至僧伽藍中,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世尊知而故問舍利弗、目連言:“汝等今日受請食,為得充足不耶?”舍利弗、目連白佛言:“食雖充足,我于居士家,亦是下賤,亦是龍中之龍。
”佛問言:“何故耶?”爾時舍利弗、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言:“是提婆達遣部黨比丘尼,為作勸化供養彼受飲食。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提婆達部黨比丘言:“汝等實遣比丘尼,往歎譽勸化檀越得食不?”對曰:“實爾。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提婆達部黨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遣比丘尼勸化檀越受彼食耶?”呵責提婆達部黨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遣比丘尼勸化得食,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知有勸化、無勸化,然後乃知,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先不知,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羅閱城中有大長者,是梨師達親友知識,彼作是言:“若大德梨師達來至羅閱城者,我等當為梨師達初至故供養衆僧。
”長者家比丘尼聞此語默然在懷。
于異時尊者梨師達來入羅閱城,爾時比丘尼聞尊者梨師達來入城,便往語長者言:“欲知不?梨師達已來入羅閱城。
”長者即遣信至僧伽藍中請之:“明日清旦願尊屈意,并及衆僧受我食。
”爾時長者即其夜辦具種種甘美飲食,清旦往白時到。
爾時諸比丘着衣持缽往詣長者家就座而坐。
時長者往詣梨師達所語言:“正為尊者故飯食衆僧。
”時梨師達問長者言:“雲何知我來至此也?”長者報言:“家所供養比丘尼見語。
”梨師達語長者言:“若實爾者,我不應食此食。
”長者報言:“我亦不從此比丘尼語設此食,我先有誓願,若梨師達來者,我設飯食供養衆僧。
”梨師達複語長者言:“雖有此語,我亦不應食此食。
”時梨師達即止不食。
爾時諸比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若檀越先意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比丘尼贊歎教化因緣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教化者,阿練若乞食人,着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間露地坐、樹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贊偈多聞法師、持律、坐禅也。
食者,從旦至中得食。
彼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食,咽咽波逸提。
除此飯食已,教化得餘襯體衣、燈油、塗腳油,一切突吉羅。
知教化教化想,波逸提。
教化疑,突吉羅。
不教化教化想,突吉羅。
不教化疑,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意,若教化無教化想,若比丘尼自作,若檀越令比丘尼經營,若不故教化而乞食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毗舍離嫁女與舍衛國人,後與姑共诤還詣本國。
爾時阿那律從舍衛國欲至毗舍離國,時彼婦女問尊者阿那律言:“尊者欲至何處耶?”
(二十七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六群比丘與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
時諸居士見皆共嫌之,自相謂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不修梵行,外自稱言:‘我修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與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若有所欲時便住船岸邊随意。
”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雲何與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與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世尊呵責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期而畏慎,佛言:“不期,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有衆多比丘欲渡恒水從此岸至彼岸,爾時衆多比丘尼亦欲渡恒水從此岸至彼岸。
諸比丘尼往問言:“大德!欲何所至耶?”比丘報言:“我等欲渡恒水。
”比丘尼言:“可得共伴渡不?”諸比丘報言:“諸妹在前,我等在後。
若不爾者,諸妹在後,我等在前。
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與比丘尼同一船渡水,是故不得。
”比丘尼白言:“大德是我等所尊,則應在前,我等在後。
”爾時夏月天大暴雨,江水泛漲船到彼岸,未還之間日已暮。
諸比丘尼即在岸邊宿,夜遇惡賊劫奪。
爾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直渡至彼岸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共期亦如上。
船者,如上所說。
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若入船裡,波逸提。
若一腳在船上、一腳在地,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共期莊嚴,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共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師失濟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隐,或為力勢者所持,或被系、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八竟)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一居士,請舍利弗、目連與飯食,彼即于夜辦具種種美食,明日露地敷好坐具已白時到。
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先是居士家比丘尼。
時偷蘭難陀,明旦着衣持缽詣彼居士家,見居士在露地敷衆多好坐具見已,即問居士言:“居士敷此衆多坐具欲請諸比丘耶?”答言:“欲請。
”比丘尼即問言:“請何等比丘耶?”報言:“我請舍利弗、目連。
”比丘尼語言:“居士所請者盡是下賤人,若先語我者,我當為居士請龍中之龍。
”居士問言:“何者是龍中之龍?”比丘尼答言:“尊者提婆達、三聞陀羅、達骞馱羅、達婆瞿婆離、迦留羅提舍是。
”言語之頃,舍利弗目連已至。
比丘尼見已語居士言:“龍中之龍已至。
”居士即語比丘尼言:“汝向者言下賤人,今雲何言龍中之龍耶?自今已去勿複來往我家。
”爾時居士白舍利弗、目連坐,即就座而坐。
時居士出種種甘美飲食供養,食已除去食器,頭面禮足已,更取小床在一面坐白言:“我欲得聞法。
”時舍利弗、目連為說種種微妙法勸令歡喜,與說法已從坐而去。
還至僧伽藍中,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世尊知而故問舍利弗、目連言:“汝等今日受請食,為得充足不耶?”舍利弗、目連白佛言:“食雖充足,我于居士家,亦是下賤,亦是龍中之龍。
”佛問言:“何故耶?”爾時舍利弗、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言:“是提婆達遣部黨比丘尼,為作勸化供養彼受飲食。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提婆達部黨比丘言:“汝等實遣比丘尼,往歎譽勸化檀越得食不?”對曰:“實爾。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提婆達部黨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汝等遣比丘尼勸化檀越受彼食耶?”呵責提婆達部黨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遣比丘尼勸化得食,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不知有勸化、無勸化,然後乃知,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
“先不知,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羅閱城中有大長者,是梨師達親友知識,彼作是言:“若大德梨師達來至羅閱城者,我等當為梨師達初至故供養衆僧。
”長者家比丘尼聞此語默然在懷。
于異時尊者梨師達來入羅閱城,爾時比丘尼聞尊者梨師達來入城,便往語長者言:“欲知不?梨師達已來入羅閱城。
”長者即遣信至僧伽藍中請之:“明日清旦願尊屈意,并及衆僧受我食。
”爾時長者即其夜辦具種種甘美飲食,清旦往白時到。
爾時諸比丘着衣持缽往詣長者家就座而坐。
時長者往詣梨師達所語言:“正為尊者故飯食衆僧。
”時梨師達問長者言:“雲何知我來至此也?”長者報言:“家所供養比丘尼見語。
”梨師達語長者言:“若實爾者,我不應食此食。
”長者報言:“我亦不從此比丘尼語設此食,我先有誓願,若梨師達來者,我設飯食供養衆僧。
”梨師達複語長者言:“雖有此語,我亦不應食此食。
”時梨師達即止不食。
爾時諸比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若檀越先意者,無犯。
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知比丘尼贊歎教化因緣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教化者,阿練若乞食人,着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間露地坐、樹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贊偈多聞法師、持律、坐禅也。
食者,從旦至中得食。
彼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食,咽咽波逸提。
除此飯食已,教化得餘襯體衣、燈油、塗腳油,一切突吉羅。
知教化教化想,波逸提。
教化疑,突吉羅。
不教化教化想,突吉羅。
不教化疑,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意,若教化無教化想,若比丘尼自作,若檀越令比丘尼經營,若不故教化而乞食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二十九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毗舍離嫁女與舍衛國人,後與姑共诤還詣本國。
爾時阿那律從舍衛國欲至毗舍離國,時彼婦女問尊者阿那律言:“尊者欲至何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