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一(初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九十單提法之一
爾時佛在釋翅瘦迦維羅衛尼拘類園中。
爾時釋種中有釋迦子,字象力,善能談論,常與外道梵志論議,若不如時便違反前語,若僧中問是語時,即複違反前語,于衆中知而妄語。
諸梵志等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常作妄語,而自稱言:‘我行正法。
’如今有何正法?論議不如時便違反前語,于衆僧中問時複違反前語,于衆中知而妄語。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象力釋子:“汝雲何與梵志共論議,設不如時便自違反前語,于衆僧中問即複違反前語,于衆僧中知而妄語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象力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象力比丘!與梵志共論議,設不如時便違反前語,于衆僧中問即複違反前語,于衆中知而妄語耶?”爾時世尊無數方便呵責象力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知而妄語者,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觸言觸、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
見者,眼識能見。
聞者,耳識能聞。
觸者,三識能觸,鼻識、舌識、身識。
知者,意識能知。
不見者,除眼識,餘五識是。
不聞者,除耳識,餘五識是。
不觸者,除三識,餘眼識、耳識、意識是。
不知者,除意識,餘五識是。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彼如是言:“我見聞觸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是中見想聞想觸想知想,彼便言:“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意中生疑,彼作是言:“我無有疑,便言我見、我聞、我觸、我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意中有疑,便言:“我是中無疑,便言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意中無複疑便言:“我有疑,我見我聞我觸我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我不見、我不聞、我不觸、我不知,意中無疑,便言:“我有疑,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此應廣說,本作是念:“我當妄語。
”妄語時自知是妄語,妄語已知是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本作是念:“我當妄語。
”妄語時自知是妄語,妄語竟不自憶作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本不作是念:“我當妄語。
”妄語時自知是妄語,妄語竟知是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本不作妄語意,妄語時知是妄語,妄語已不憶是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所見異、所忍異、本所欲異、所觸異、所想異、所心異,如此諸事皆是妄語,于大衆中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說而了了者,波逸提;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
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說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觸言不觸、不知言不知,見言見、聞言聞、觸言觸、知言知,意有見想便說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斷诤事種類罵比丘,比丘慚愧忘失前後不得語。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雲何六群比丘,斷诤事種類罵比丘,使慚愧忘失前後不得語。
”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斷诤事種類罵比丘,使慚愧忘失前後使不得語?”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往古世時得刹屍羅國婆羅門有牛,晝夜養飼刮刷摩扪。
時得刹屍羅國複有長者,于城市街巷遍自唱言:‘誰有力牛,與我力牛共駕百車,?金千兩?’時婆羅門牛聞唱聲自念:‘此婆羅門晝夜喂飼我刮刷摩扪,我今宜當盡力自竭,取彼千兩金報此人恩。
’時彼牛即語婆羅門言:‘汝今當知,得刹屍羅國中有長者作是唱言:“誰有牛,與我牛共駕百車,?金千兩?”主今可往至彼長者家語言:“我有牛,可與汝牛共駕百車,?金千兩。
”’時婆羅門即往至長者家語言:‘我有牛,可與汝牛共駕百車,?金千兩。
’長者報言:‘今正是時。
’婆羅門即牽己牛與長者牛共駕百車,?金千兩。
時多人觀看,婆羅門于衆人前作毀呰語:‘一角可牽。
’時牛聞毀呰語,即懷慚愧不肯出力與對诤競,于是長者牛勝。
婆羅門牛不如,輸金千兩。
時婆羅門語彼牛言:‘我晝夜喂飼摩扪刮刷,望汝當與我盡力勝彼牛。
雲何今日反更使我輸金千兩耶?’牛語婆羅門言:‘汝于衆人前毀呰我言:“一角可牽。
”使我大慚愧于衆人,是故不能複出力與彼競駕。
若能改往言,更不名字形相毀我者,便可往語彼長者言:“能更與我牛共駕百車者,更倍出二千兩金。
”’婆羅門語牛言:‘勿複令我更輸二千兩金。
’牛報婆羅門言:‘汝勿複在衆人前毀呰我言:“一角可牽。
”于衆人前當贊歎我:“好牽端嚴好角。
”’時婆羅門至彼長者家語言:‘能更與我牛共駕百車者,?二千兩金。
’長者報言:‘今正是時。
’時婆羅門牛與長者牛共駕百車,?二千兩金,多人共看。
時婆羅門于衆人前贊歎牛言:‘好牽端嚴好角。
’牛聞此語,即便勇力與彼競駕,婆羅門牛得勝。
長者牛不如,婆羅門得二千兩金。
” 爾時佛語諸比丘:“凡人欲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說惡語,善語者善、惡語者自熱惱。
是故諸比丘!畜生得人毀呰,猶自慚愧不堪進力;況複于人,得他毀辱能不有慚愧耶!此六群比丘癡人,斷诤事種類罵諸比丘,使慚愧忘前失後使不得語。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種類毀呰語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說。
種類毀呰人者,卑姓家生,行業亦卑,伎術工巧亦卑,或言:“汝是犯過人。
”或言:“汝多結使人。
”或言:“汝盲人。
”或言:“汝秃瞎人。
” 卑者,旃陀羅種、除糞種、竹師種、車師種。
卑姓者,拘湊、拘屍婆蘇晝、迦葉、阿提利夜、婆羅堕,若本非卑姓習卑伎術即是卑姓。
卑業者,販賣豬羊、殺牛、放鷹鹞、獵人網魚、作賊、捕賊者、守城知刑獄。
卑伎者,鍛作、木作、瓦陶作、皮韋作、剃發作、簸箕作。
犯者,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
結者,從瞋恚乃至五百結。
盲瞎者,盲瞎、?躄跛、聾啞,及餘衆患所
爾時釋種中有釋迦子,字象力,善能談論,常與外道梵志論議,若不如時便違反前語,若僧中問是語時,即複違反前語,于衆中知而妄語。
諸梵志等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常作妄語,而自稱言:‘我行正法。
’如今有何正法?論議不如時便違反前語,于衆僧中問時複違反前語,于衆中知而妄語。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象力釋子:“汝雲何與梵志共論議,設不如時便自違反前語,于衆僧中問即複違反前語,于衆僧中知而妄語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象力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象力比丘!與梵志共論議,設不如時便違反前語,于衆僧中問即複違反前語,于衆中知而妄語耶?”爾時世尊無數方便呵責象力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知而妄語者,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觸言觸、不知言知,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
見者,眼識能見。
聞者,耳識能聞。
觸者,三識能觸,鼻識、舌識、身識。
知者,意識能知。
不見者,除眼識,餘五識是。
不聞者,除耳識,餘五識是。
不觸者,除三識,餘眼識、耳識、意識是。
不知者,除意識,餘五識是。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彼如是言:“我見聞觸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是中見想聞想觸想知想,彼便言:“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意中生疑,彼作是言:“我無有疑,便言我見、我聞、我觸、我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意中有疑,便言:“我是中無疑,便言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若不見不聞不觸不知,意中無複疑便言:“我有疑,我見我聞我觸我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我不見、我不聞、我不觸、我不知,意中無疑,便言:“我有疑,我不見、不聞、不觸、不知。
”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此應廣說,本作是念:“我當妄語。
”妄語時自知是妄語,妄語已知是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本作是念:“我當妄語。
”妄語時自知是妄語,妄語竟不自憶作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本不作是念:“我當妄語。
”妄語時自知是妄語,妄語竟知是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本不作妄語意,妄語時知是妄語,妄語已不憶是妄語,故妄語,波逸提。
所見異、所忍異、本所欲異、所觸異、所想異、所心異,如此諸事皆是妄語,于大衆中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說而了了者,波逸提;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
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說者,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觸言不觸、不知言不知,見言見、聞言聞、觸言觸、知言知,意有見想便說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斷诤事種類罵比丘,比丘慚愧忘失前後不得語。
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雲何六群比丘,斷诤事種類罵比丘,使慚愧忘失前後不得語。
”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斷诤事種類罵比丘,使慚愧忘失前後使不得語?”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往古世時得刹屍羅國婆羅門有牛,晝夜養飼刮刷摩扪。
時得刹屍羅國複有長者,于城市街巷遍自唱言:‘誰有力牛,與我力牛共駕百車,?金千兩?’時婆羅門牛聞唱聲自念:‘此婆羅門晝夜喂飼我刮刷摩扪,我今宜當盡力自竭,取彼千兩金報此人恩。
’時彼牛即語婆羅門言:‘汝今當知,得刹屍羅國中有長者作是唱言:“誰有牛,與我牛共駕百車,?金千兩?”主今可往至彼長者家語言:“我有牛,可與汝牛共駕百車,?金千兩。
”’時婆羅門即往至長者家語言:‘我有牛,可與汝牛共駕百車,?金千兩。
’長者報言:‘今正是時。
’婆羅門即牽己牛與長者牛共駕百車,?金千兩。
時多人觀看,婆羅門于衆人前作毀呰語:‘一角可牽。
’時牛聞毀呰語,即懷慚愧不肯出力與對诤競,于是長者牛勝。
婆羅門牛不如,輸金千兩。
時婆羅門語彼牛言:‘我晝夜喂飼摩扪刮刷,望汝當與我盡力勝彼牛。
雲何今日反更使我輸金千兩耶?’牛語婆羅門言:‘汝于衆人前毀呰我言:“一角可牽。
”使我大慚愧于衆人,是故不能複出力與彼競駕。
若能改往言,更不名字形相毀我者,便可往語彼長者言:“能更與我牛共駕百車者,更倍出二千兩金。
”’婆羅門語牛言:‘勿複令我更輸二千兩金。
’牛報婆羅門言:‘汝勿複在衆人前毀呰我言:“一角可牽。
”于衆人前當贊歎我:“好牽端嚴好角。
”’時婆羅門至彼長者家語言:‘能更與我牛共駕百車者,?二千兩金。
’長者報言:‘今正是時。
’時婆羅門牛與長者牛共駕百車,?二千兩金,多人共看。
時婆羅門于衆人前贊歎牛言:‘好牽端嚴好角。
’牛聞此語,即便勇力與彼競駕,婆羅門牛得勝。
長者牛不如,婆羅門得二千兩金。
” 爾時佛語諸比丘:“凡人欲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說惡語,善語者善、惡語者自熱惱。
是故諸比丘!畜生得人毀呰,猶自慚愧不堪進力;況複于人,得他毀辱能不有慚愧耶!此六群比丘癡人,斷诤事種類罵諸比丘,使慚愧忘前失後使不得語。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種類毀呰語者,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說。
種類毀呰人者,卑姓家生,行業亦卑,伎術工巧亦卑,或言:“汝是犯過人。
”或言:“汝多結使人。
”或言:“汝盲人。
”或言:“汝秃瞎人。
” 卑者,旃陀羅種、除糞種、竹師種、車師種。
卑姓者,拘湊、拘屍婆蘇晝、迦葉、阿提利夜、婆羅堕,若本非卑姓習卑伎術即是卑姓。
卑業者,販賣豬羊、殺牛、放鷹鹞、獵人網魚、作賊、捕賊者、守城知刑獄。
卑伎者,鍛作、木作、瓦陶作、皮韋作、剃發作、簸箕作。
犯者,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
結者,從瞋恚乃至五百結。
盲瞎者,盲瞎、?躄跛、聾啞,及餘衆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