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十(初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三十舍堕法之五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比丘秋月風病動,形體枯燥又生惡瘡。
世尊在閑靜處念言:“此諸比丘今秋月風病動,形體枯燥又生惡瘡,我今甯可方宜使諸比丘得服衆藥,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複作是念:“今有五種藥,世人所識:酥、油、生酥、蜜、石蜜,聽諸比丘服此五種藥,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時世尊從靜室起,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我于靜室中作是念:‘今諸比丘秋月風病動,形體枯燥又生惡瘡,我今甯可方宜使諸比丘得服衆藥,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我作是念:‘今有五種藥,世人所識:酥、油、生酥、蜜、石蜜,聽諸比丘服,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是故聽服五種藥,若比丘病因緣時應服。
” 時諸比丘得肥美食,若得肉、肉羹不能及時而食,況得此五種藥而能及時食。
畜藥雖多病複不差,形體枯燥又生惡瘡。
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此諸比丘何故形體枯燥又生惡瘡?”阿難白佛言:“此諸病比丘得好肥美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時食,況能随時服五種藥。
畜藥雖衆多,病亦不差,是故形體枯燥又生惡瘡。
”佛告阿難:“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時、非時,有病因緣,服此五種藥。
” 時諸病比丘得肥美飯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時食,盡與看病人。
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棄之,衆烏诤食鳴喚。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衆烏何故鳴喚?”阿難白佛言:“諸病比丘得肥美飲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時食,盡與看病人。
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棄之,衆烏诤食是故鳴喚。
”佛告阿難:“自今已去聽諸病人食殘,看病人足食、不足食自恣食之。
” 時諸比丘朝受小食已,入村乞食。
足食已,還僧伽藍中,以朝所受食與諸比丘。
諸比丘足食已,不食便棄之,衆烏诤食鳴喚。
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衆烏何故鳴喚?”阿難具以上因緣說之,是故衆烏鳴喚。
佛告阿難:“自今已去,若受早起小食已、若足食已,聽作餘食法食。
作餘食法者,言:‘大德!我足食已,汝看是知是。
’是為作餘食法。
彼應語言:‘止汝貪心。
’應作如是餘食法食。
”(更有餘因緣事,如波逸提餘食法中說不異,故不複煩文,故不出也)。
爾時尊者舍利弗風病動,醫教服五種脂:熊脂、魚脂、驢脂、豬脂、摩竭魚脂,聽服此五種脂。
時受、時煮、時漉、如服油法時,非時受、非時煮、非時漉,若服者如法治。
爾時世尊,從舍衛國遊行人間,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世谷貴人民饑馑乞食難得,時有五百乞人随逐世尊後行。
時世尊往一樹下坐,時有私诃毗羅?象師,五百乘車載黑石蜜從彼道來。
時象師見道上有如來迹、千輻輪現,光相具足,清淨明好。
見已尋迹求之,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容顔端正,諸根寂定,得上調伏,已得自在,如調龍象,亦如澄淵,内外清淨,見已發歡喜心,于如來所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世尊無數方便,為象師說微妙法,使發歡喜心。
時象師聞如來說法,發歡喜心已,供養諸比丘人别一器石蜜。
諸比丘不敢受之,語言:“如來未聽比丘受黑石蜜。
”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黑石蜜。
”佛語象師:“但一器量石蜜與諸比丘。
”時象師受如來教已,一器量石蜜與諸比丘已,故有遺餘。
佛語象師:“汝更再三随意滿足與之。
”時彼象師受佛教,即再三行之,故有遺餘。
佛語象師:“汝今可持此殘石蜜與彼乞兒。
”即與之,故有遺餘。
佛複語象師:“汝可持此殘石蜜再三行與乞兒令滿足。
”即複再三行,故複有遺餘。
佛語象師:“汝今持此殘石蜜,着淨地無蟲水中。
何以故?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世人食此殘石蜜而能消化,唯除如來一人。
”時象師即持此殘石蜜,着淨地無蟲水中,時水中聲響震動煙出火然,猶如燒大熱鐵,着水中聲響震烈煙出火燃,以殘石蜜瀉着水中亦複如是。
時象師見此變已,身毛皆豎心懷恐怖,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向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見象師恐怖,即與說微妙法,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贊歎出離。
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得果證已,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時象師聞佛說法,得歡喜開解已,從座起禮佛足繞三匝而去。
時諸比丘入村乞食,見作石蜜以雜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時食。
佛告比丘:“聽非時食。
作法應爾。
”得未成石蜜疑,佛言:“聽食。
”得薄石蜜疑,佛言:“聽食。
”得濃石蜜,佛言:“聽食。
”得白石蜜聽食,得雜水石蜜聽飲,得甘蔗漿若未熟聽飲,若熟不聽飲,若飲如法治。
得甘蔗,佛言:“聽時食。
” 爾時世尊從摩竭國界人間遊行至羅閱城。
時畢陵伽婆蹉在此城中住,多有知識亦多徒衆,大得供養酥、油、生酥、蜜、石蜜與諸弟子。
諸弟子得便受之,積聚藏舉滿大甕君持,卮中、?中、大缽、小缽,或絡囊中、漉水囊中,或着橛上,或象牙曲鈎上,或窗牖間處處懸舉,溢出流漫房舍臭穢。
時諸長者來入房,看見如是儲積衆藥狼藉,皆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止足、多求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乃作如是儲積諸藥,如王瓶沙庫藏無異。
”時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畢陵伽婆蹉弟子:“雲何儲積衆藥,乃至處處懸舉溢出流漫?”嫌責已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畢陵伽婆蹉弟子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多儲積衆藥,乃至溢出流漫,如王瓶沙庫藏無異?”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有病,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若過七日服者,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病者,醫教服爾所種藥也。
藥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若比丘一日得藥畜,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得藥畜,八日明相出,七日中所得藥盡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藥,二日不得,三日得、四日得,如是乃至七日得藥,至八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藥盡尼薩耆。
若比丘一日得藥,二日得,三日不得(如是轉降,乃至
時諸比丘秋月風病動,形體枯燥又生惡瘡。
世尊在閑靜處念言:“此諸比丘今秋月風病動,形體枯燥又生惡瘡,我今甯可方宜使諸比丘得服衆藥,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複作是念:“今有五種藥,世人所識:酥、油、生酥、蜜、石蜜,聽諸比丘服此五種藥,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時世尊從靜室起,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我于靜室中作是念:‘今諸比丘秋月風病動,形體枯燥又生惡瘡,我今甯可方宜使諸比丘得服衆藥,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我作是念:‘今有五種藥,世人所識:酥、油、生酥、蜜、石蜜,聽諸比丘服,當食當藥如食飯幹飯不令粗現。
’是故聽服五種藥,若比丘病因緣時應服。
” 時諸比丘得肥美食,若得肉、肉羹不能及時而食,況得此五種藥而能及時食。
畜藥雖多病複不差,形體枯燥又生惡瘡。
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此諸比丘何故形體枯燥又生惡瘡?”阿難白佛言:“此諸病比丘得好肥美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時食,況能随時服五種藥。
畜藥雖衆多,病亦不差,是故形體枯燥又生惡瘡。
”佛告阿難:“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時、非時,有病因緣,服此五種藥。
” 時諸病比丘得肥美飯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時食,盡與看病人。
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棄之,衆烏诤食鳴喚。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衆烏何故鳴喚?”阿難白佛言:“諸病比丘得肥美飲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時食,盡與看病人。
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棄之,衆烏诤食是故鳴喚。
”佛告阿難:“自今已去聽諸病人食殘,看病人足食、不足食自恣食之。
” 時諸比丘朝受小食已,入村乞食。
足食已,還僧伽藍中,以朝所受食與諸比丘。
諸比丘足食已,不食便棄之,衆烏诤食鳴喚。
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衆烏何故鳴喚?”阿難具以上因緣說之,是故衆烏鳴喚。
佛告阿難:“自今已去,若受早起小食已、若足食已,聽作餘食法食。
作餘食法者,言:‘大德!我足食已,汝看是知是。
’是為作餘食法。
彼應語言:‘止汝貪心。
’應作如是餘食法食。
”(更有餘因緣事,如波逸提餘食法中說不異,故不複煩文,故不出也)。
爾時尊者舍利弗風病動,醫教服五種脂:熊脂、魚脂、驢脂、豬脂、摩竭魚脂,聽服此五種脂。
時受、時煮、時漉、如服油法時,非時受、非時煮、非時漉,若服者如法治。
爾時世尊,從舍衛國遊行人間,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世谷貴人民饑馑乞食難得,時有五百乞人随逐世尊後行。
時世尊往一樹下坐,時有私诃毗羅?象師,五百乘車載黑石蜜從彼道來。
時象師見道上有如來迹、千輻輪現,光相具足,清淨明好。
見已尋迹求之,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容顔端正,諸根寂定,得上調伏,已得自在,如調龍象,亦如澄淵,内外清淨,見已發歡喜心,于如來所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世尊無數方便,為象師說微妙法,使發歡喜心。
時象師聞如來說法,發歡喜心已,供養諸比丘人别一器石蜜。
諸比丘不敢受之,語言:“如來未聽比丘受黑石蜜。
”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黑石蜜。
”佛語象師:“但一器量石蜜與諸比丘。
”時象師受如來教已,一器量石蜜與諸比丘已,故有遺餘。
佛語象師:“汝更再三随意滿足與之。
”時彼象師受佛教,即再三行之,故有遺餘。
佛語象師:“汝今可持此殘石蜜與彼乞兒。
”即與之,故有遺餘。
佛複語象師:“汝可持此殘石蜜再三行與乞兒令滿足。
”即複再三行,故複有遺餘。
佛語象師:“汝今持此殘石蜜,着淨地無蟲水中。
何以故?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世人食此殘石蜜而能消化,唯除如來一人。
”時象師即持此殘石蜜,着淨地無蟲水中,時水中聲響震動煙出火然,猶如燒大熱鐵,着水中聲響震烈煙出火燃,以殘石蜜瀉着水中亦複如是。
時象師見此變已,身毛皆豎心懷恐怖,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向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見象師恐怖,即與說微妙法,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贊歎出離。
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得果證已,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時象師聞佛說法,得歡喜開解已,從座起禮佛足繞三匝而去。
時諸比丘入村乞食,見作石蜜以雜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時食。
佛告比丘:“聽非時食。
作法應爾。
”得未成石蜜疑,佛言:“聽食。
”得薄石蜜疑,佛言:“聽食。
”得濃石蜜,佛言:“聽食。
”得白石蜜聽食,得雜水石蜜聽飲,得甘蔗漿若未熟聽飲,若熟不聽飲,若飲如法治。
得甘蔗,佛言:“聽時食。
” 爾時世尊從摩竭國界人間遊行至羅閱城。
時畢陵伽婆蹉在此城中住,多有知識亦多徒衆,大得供養酥、油、生酥、蜜、石蜜與諸弟子。
諸弟子得便受之,積聚藏舉滿大甕君持,卮中、?中、大缽、小缽,或絡囊中、漉水囊中,或着橛上,或象牙曲鈎上,或窗牖間處處懸舉,溢出流漫房舍臭穢。
時諸長者來入房,看見如是儲積衆藥狼藉,皆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止足、多求無厭,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乃作如是儲積諸藥,如王瓶沙庫藏無異。
”時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畢陵伽婆蹉弟子:“雲何儲積衆藥,乃至處處懸舉溢出流漫?”嫌責已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畢陵伽婆蹉弟子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多儲積衆藥,乃至溢出流漫,如王瓶沙庫藏無異?”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有病,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若過七日服者,尼薩耆波逸提。
” 比丘義如上。
病者,醫教服爾所種藥也。
藥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若比丘一日得藥畜,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得藥畜,八日明相出,七日中所得藥盡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一日得藥,二日不得,三日得、四日得,如是乃至七日得藥,至八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藥盡尼薩耆。
若比丘一日得藥,二日得,三日不得(如是轉降,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