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六(初分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若作非衣、若數數着壞者,盡突吉羅。
比丘尼,尼薩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若裁割、若綖拼、若縫作衣,若同衣不足至十一日,同衣足應裁割、若綖拼、若縫作衣、若淨施、若遣與人,乃至二十九日亦如是。
至三十日若足、若不足、若同衣、若不同衣,即日應裁割、若綖拼、若縫作衣、若淨施、若遣與人,不犯。
若奪想、若失想、燒想、漂想,不裁割、不綖拼、不縫作衣、不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若奪衣、若失衣、若燒衣、若漂衣,而取着、若他與着、若作被,不犯。
若受寄衣比丘命終、或遠行、或休道、或被賊、或為惡獸所害,若為水所漂,若不裁割、不綖拼、不縫作衣、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竟) 爾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中。
時有女人名蓮華色,其父母嫁與郁禅國人,後遂懷妊,彼欲産還父母家,産一女顔貌端正。
彼蓮華色與其女共在屋内,時蓮華色夫與蓮華色母私通。
時蓮華色有婢見之便語蓮華色。
蓮華色聞已内自思惟:“咄!雲何女與母同一夫,何用女人身為?”即舍抱上女着屋内而去,往至波羅?城住城門外立,身蒙塵土塗跣足破。
時城中有長者其婦命終,乘車将從出波羅?城至園遊看,見此蓮華色在門外立,顔貌端正而身蒙塵土塗跣破足,便系意在彼。
即至女前問言:“汝屬誰?”蓮華色報言:“我無所屬。
”長者複問:“若無所屬,能為我作婦不?”答言:“可爾。
”即呼上車同載而歸為婦。
後于異時蓮華色夫大集财寶,從波羅?往至郁禅國治生,時值彼國童女節會戲笑之日,蓮華色所生女着好服飾亦在其中。
此女端正,長者見之即系念在心,便問傍人:“此是誰女?”報言:“此某甲女。
”複問:“住何處?”答言:“在某處。
”複問:“在何街巷?”答言:“在某街巷。
”長者複問:“其家門戶何向?”答:“向某處。
”即往其家問其父言:“此是汝女耶?”答曰:“是我女。
”複問:“能嫁與我不?”報曰:“可爾。
”長者問:“索幾許物耶?”其父報言:“與我百千兩金即便與之。
”其父便莊嚴其女,從郁禅國還至波羅?。
時蓮華色遙見,便作所生女想視之,此女見蓮華色亦作其母意視之,遂久狎習。
蓮華色與女梳頭,問言:“汝是何國人?誰家女耶?”答言:“我是郁禅國人。
”複問:“家在何處?在何裡巷?門為那向?父為是誰?”其女報言:“我家在某處、裡巷某處、門向某處、父名某甲。
”複問:“汝母何姓?”女報言:“我不識母。
”但聞人言:“母名蓮華色,少舍我去。
”時蓮華色心自念言:“此即是我女。
”便自怨責:“咄!何用女人身為?雲何今日母子複共一夫?”即舍彼家而去,往至羅閱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與無數大衆圍繞說法,遙見世尊,顔貌端正、諸根寂定、得上調伏、如調龍象、如水澄清、無有塵穢。
見已發歡喜心,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時世尊漸為說微妙法,說施說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贊歎出離,複說四谛苦集盡道具足分别。
時蓮華色即于座上得法眼淨,譬如新淨白疊無有塵垢易以為色,蓮華色得法清淨亦複如是。
見法得法得成果證,前白佛言:“願世尊聽我出家,于佛法中修清淨行。
”佛告阿難言:“汝将此蓮華色到摩诃波阇波提所令度之。
”阿難即受佛教,将詣摩诃波阇波提所語言:“世尊有教令,汝度此婦人。
”即度令出家。
彼于異時思惟日進,逮得阿羅漢,有大神力。
時有衆多比丘尼在空閑處住,時蓮華色比丘尼别在一林中坐思惟。
蓮華色住處有賊帥常在中住,蓮華色比丘尼執持威儀禮節庠序,彼賊見已即生善心。
後異時賊帥大得豬肉,食啖之餘裹之懸着樹枝言:“此林中若有沙門、婆羅門,有大神力者與之持去。
”而心為蓮華色比丘尼。
時蓮華色比丘尼天耳聞聲、天眼清淨,即見以白疊裹豬肉懸着樹枝上。
夜過已語式叉摩那、沙彌尼:“汝往彼某處樹上,有白疊裹豬肉,取來!”即往取來與蓮華色比丘尼。
蓮華色比丘尼敕令煮,至食時自往耆阇崛山上,與諸上座比丘食之。
時有一比丘着弊故補納僧伽梨,蓮華色比丘尼見已發慈愍心,即問比丘言:“大德!何故乃着此弊故僧伽梨耶?”答言:“大姊!此盡法故弊壞耳。
”蓮華色比丘尼着一貴價僧伽梨,語比丘言:“大德!我持此衣與大德,大德所著衣可與我不?”比丘答言:“可爾。
”即脫僧伽梨與比丘尼,彼取比丘弊故衣着之。
後于異時,蓮華色着此弊衣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世尊知而故問言:“汝所著衣何以弊故?”蓮華色比丘尼即以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汝不應如是。
蓮華色!聽汝畜持五衣完堅者,餘衣随意淨施若與人。
何以故?婦人着上衣服猶尚不好,何況弊衣。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彼比丘言:“汝實從蓮華色比丘尼取衣耶?”答曰:“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從比丘尼取衣?”呵責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從比丘尼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已,諸比丘皆畏慎,不敢從親裡比丘尼取衣。
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從親裡比丘尼取衣。
何以故?若非親裡亦不籌量,不能知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惡、若故、若新。
若是親裡籌量,知有無,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惡、若新、若故。
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從非親裡比丘尼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祇洹中二部僧得施衣共分,時比丘尼衣比丘錯得,比丘衣比丘尼錯得。
時比丘尼持衣至僧伽藍中語比丘言:“我持此衣與大德,大德衣與我。
”諸比丘報言:“佛不聽我等取
比丘尼,尼薩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若裁割、若綖拼、若縫作衣,若同衣不足至十一日,同衣足應裁割、若綖拼、若縫作衣、若淨施、若遣與人,乃至二十九日亦如是。
至三十日若足、若不足、若同衣、若不同衣,即日應裁割、若綖拼、若縫作衣、若淨施、若遣與人,不犯。
若奪想、若失想、燒想、漂想,不裁割、不綖拼、不縫作衣、不淨施、不遣與人,不犯。
若奪衣、若失衣、若燒衣、若漂衣,而取着、若他與着、若作被,不犯。
若受寄衣比丘命終、或遠行、或休道、或被賊、或為惡獸所害,若為水所漂,若不裁割、不綖拼、不縫作衣、不遣與人,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三竟) 爾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中。
時有女人名蓮華色,其父母嫁與郁禅國人,後遂懷妊,彼欲産還父母家,産一女顔貌端正。
彼蓮華色與其女共在屋内,時蓮華色夫與蓮華色母私通。
時蓮華色有婢見之便語蓮華色。
蓮華色聞已内自思惟:“咄!雲何女與母同一夫,何用女人身為?”即舍抱上女着屋内而去,往至波羅?城住城門外立,身蒙塵土塗跣足破。
時城中有長者其婦命終,乘車将從出波羅?城至園遊看,見此蓮華色在門外立,顔貌端正而身蒙塵土塗跣破足,便系意在彼。
即至女前問言:“汝屬誰?”蓮華色報言:“我無所屬。
”長者複問:“若無所屬,能為我作婦不?”答言:“可爾。
”即呼上車同載而歸為婦。
後于異時蓮華色夫大集财寶,從波羅?往至郁禅國治生,時值彼國童女節會戲笑之日,蓮華色所生女着好服飾亦在其中。
此女端正,長者見之即系念在心,便問傍人:“此是誰女?”報言:“此某甲女。
”複問:“住何處?”答言:“在某處。
”複問:“在何街巷?”答言:“在某街巷。
”長者複問:“其家門戶何向?”答:“向某處。
”即往其家問其父言:“此是汝女耶?”答曰:“是我女。
”複問:“能嫁與我不?”報曰:“可爾。
”長者問:“索幾許物耶?”其父報言:“與我百千兩金即便與之。
”其父便莊嚴其女,從郁禅國還至波羅?。
時蓮華色遙見,便作所生女想視之,此女見蓮華色亦作其母意視之,遂久狎習。
蓮華色與女梳頭,問言:“汝是何國人?誰家女耶?”答言:“我是郁禅國人。
”複問:“家在何處?在何裡巷?門為那向?父為是誰?”其女報言:“我家在某處、裡巷某處、門向某處、父名某甲。
”複問:“汝母何姓?”女報言:“我不識母。
”但聞人言:“母名蓮華色,少舍我去。
”時蓮華色心自念言:“此即是我女。
”便自怨責:“咄!何用女人身為?雲何今日母子複共一夫?”即舍彼家而去,往至羅閱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與無數大衆圍繞說法,遙見世尊,顔貌端正、諸根寂定、得上調伏、如調龍象、如水澄清、無有塵穢。
見已發歡喜心,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時世尊漸為說微妙法,說施說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淨贊歎出離,複說四谛苦集盡道具足分别。
時蓮華色即于座上得法眼淨,譬如新淨白疊無有塵垢易以為色,蓮華色得法清淨亦複如是。
見法得法得成果證,前白佛言:“願世尊聽我出家,于佛法中修清淨行。
”佛告阿難言:“汝将此蓮華色到摩诃波阇波提所令度之。
”阿難即受佛教,将詣摩诃波阇波提所語言:“世尊有教令,汝度此婦人。
”即度令出家。
彼于異時思惟日進,逮得阿羅漢,有大神力。
時有衆多比丘尼在空閑處住,時蓮華色比丘尼别在一林中坐思惟。
蓮華色住處有賊帥常在中住,蓮華色比丘尼執持威儀禮節庠序,彼賊見已即生善心。
後異時賊帥大得豬肉,食啖之餘裹之懸着樹枝言:“此林中若有沙門、婆羅門,有大神力者與之持去。
”而心為蓮華色比丘尼。
時蓮華色比丘尼天耳聞聲、天眼清淨,即見以白疊裹豬肉懸着樹枝上。
夜過已語式叉摩那、沙彌尼:“汝往彼某處樹上,有白疊裹豬肉,取來!”即往取來與蓮華色比丘尼。
蓮華色比丘尼敕令煮,至食時自往耆阇崛山上,與諸上座比丘食之。
時有一比丘着弊故補納僧伽梨,蓮華色比丘尼見已發慈愍心,即問比丘言:“大德!何故乃着此弊故僧伽梨耶?”答言:“大姊!此盡法故弊壞耳。
”蓮華色比丘尼着一貴價僧伽梨,語比丘言:“大德!我持此衣與大德,大德所著衣可與我不?”比丘答言:“可爾。
”即脫僧伽梨與比丘尼,彼取比丘弊故衣着之。
後于異時,蓮華色着此弊衣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世尊知而故問言:“汝所著衣何以弊故?”蓮華色比丘尼即以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言:“汝不應如是。
蓮華色!聽汝畜持五衣完堅者,餘衣随意淨施若與人。
何以故?婦人着上衣服猶尚不好,何況弊衣。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彼比丘言:“汝實從蓮華色比丘尼取衣耶?”答曰:“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從比丘尼取衣?”呵責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從比丘尼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已,諸比丘皆畏慎,不敢從親裡比丘尼取衣。
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從親裡比丘尼取衣。
何以故?若非親裡亦不籌量,不能知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惡、若故、若新。
若是親裡籌量,知有無,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惡、若新、若故。
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若比丘從非親裡比丘尼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祇洹中二部僧得施衣共分,時比丘尼衣比丘錯得,比丘衣比丘尼錯得。
時比丘尼持衣至僧伽藍中語比丘言:“我持此衣與大德,大德衣與我。
”諸比丘報言:“佛不聽我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