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初分之四)

關燈
,見根、聞根、疑根說實,戲笑說、若疾疾說、若獨說、靜處說、夢中說、若欲說此錯說彼,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八竟) 佛在羅閱祇耆阇崛山中,時慈地比丘從耆阇崛山下,見大羝羊共母羊行淫,見已自相謂言:“此羝羊即是沓婆摩羅子,母羊即是慈比丘尼。

    ”我今當語諸比丘言:“我先以聞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我等今親自眼見沓婆摩羅子實與慈比丘尼行不淨。

    ”即便往詣諸比丘所言:“我等前聞以無根波羅夷謗沓婆摩羅子,今親自眼見沓婆摩羅子與慈比丘尼行淫。

    ”諸比丘言:“此事雲何?汝等莫以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修梵行人,以無根法謗梵行人得重罪。

    ”爾時慈地比丘得諸比丘诘問已,便作是言:“沓婆摩羅子無有此事,是清淨人。

    我等向者從耆阇崛山下,見諸羝羊與母羊行淫。

    我等即自相謂言:‘此羝羊是沓婆摩羅子,母羊是慈比丘尼。

    ’我等今日目自見之。

    當向諸比丘說言:‘我本以聞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今眼自見共慈比丘尼行淫。

    ’然此沓婆摩羅子是清淨人,實無此事。

    ”諸比丘聞已,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慈地比丘:“汝等雲何以異分無根波羅夷謗沓婆摩羅子清淨人?”諸比丘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慈地比丘:“汝等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沓婆摩羅子修梵行,汝等雲何以異分無根波羅夷謗沓婆摩羅子清淨人?”呵責已告諸比丘:“慈地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以?恚故,于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壞彼清淨行。

    彼于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異分事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恚故作是語。

    ’作是語者,僧伽婆屍沙。

    ” 比丘義如上。

     ?恚如上說。

     異分者,若比丘不犯彼羅夷,言見犯波羅夷,以異分無根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不犯波羅夷,謂犯,僧伽婆屍沙。

    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不犯波羅夷,彼見犯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以異分事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犯僧伽婆屍沙,彼言犯波羅夷,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犯僧伽婆屍沙,彼謂犯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以異分事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不清淨、不清淨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謗彼,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不清淨人與清淨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謗,彼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清淨人與不清淨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謗彼,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清淨人清淨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謗彼,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見本在家時,犯淫、盜五錢若過五錢、若殺人,便語人言:“我見比丘犯淫、盜五錢若過五錢、若殺人。

    ”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聞本在家時,犯淫、聞盜五錢若過五錢、聞殺人、聞自稱得上人法,彼便作是言:“我聞彼犯淫、聞盜五錢若過五錢、聞斷人命、聞自稱得上人法。

    ”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自語:“聞響聲,我犯淫、聞盜五錢若過五錢、聞斷人命、聞自稱得上人法。

    ”以異分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以異分無根四事法謗比丘,說而了了者,僧伽婆屍沙;說而不了了者,偷蘭遮。

    若指印、若書、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除四波羅夷,以餘異分無根非比丘法謗言:“汝犯邊罪,乃至二形如上說。

    ”說而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若指印、若書、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除上事更以餘異分無根法謗比丘,随前所犯。

    若比丘以異分無根八波羅夷法謗比丘尼,說而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若指印、若書、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除八波羅夷,以餘異分非比丘尼法謗,說而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若指印、若書、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屍沙;不了了者,偷蘭遮。

    除非比丘尼法,更以餘異分無根法謗比丘尼,随所犯。

    除謗比丘比丘尼,以異分無根法謗餘人者,突吉羅。

     比丘尼,僧伽婆屍沙;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

    是謂為犯。

     不犯者,見根、聞根、疑根說實,戲笑說、疾疾說、若獨說、夢中說、若欲說此錯說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九竟)◎ ◎爾時佛在彌尼搜國阿奴夷界,時諸豪族釋子執信牢固,從世尊求出家。

    時有釋種子兄弟二人:一名阿那律,次名摩诃男。

    阿那律者,其母愛念常不離目前,其母與設三時殿,春夏冬使與諸婇女五欲自恣共相娛樂。

    時摩诃男釋子語阿那律言:“今諸釋種豪族子孫,盡以信堅固從世尊求出家,而我一門都無出家者。

    兄可知家業,公私之事一以相付,弟欲出家。

    若不能者,弟當持家業,兄可出家。

    ”阿那律言:“我今不能出家,卿能可去。

    ”摩诃男如是再三語,阿那律亦再三報言:“我不能出家。

    ”摩诃男語阿那律言:“若不能出家者,我今當白兄持家業事,應典領作人修治屋宅,奉望貴勝及諸知親,出入王所威儀禮節其事如是,耕田種作務及時節。

    ”阿那律報言:“卿之所說極為繁碎,我所不堪!何不說言于五欲中共相娛樂耶?居業之事卿自為之,我欲以信從世尊求出家。

    ”摩诃男報言:“兄可往辭母。

    ”時阿那律即詣母所白言:“聽子所說,當知諸釋種子皆共出家,而我居門獨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