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論
關燈
小
中
大
愛本朝王文康公。
著大同論。
謂儒道釋之教。
沿淺至深。
猶齊一變至于魯。
魯一變至于道。
誠确論也。
餘辄是而詳之。
餘謂。
群生失真迷性。
棄本逐末者。
病也。
三教之語。
以驅其惑者。
藥也。
儒者使之求為君子者。
治皮膚之疾也。
道書使之日損損之又損者。
治血脈之疾也。
釋氏直指本根。
不存枝葉者。
治骨髓之疾也。
其無信根者。
膏盲之疾。
不可救者也。
儒者言性。
而佛見性。
儒者勞心。
而佛者安心。
儒者貪著。
而佛者解脫。
儒者喧嘩。
而佛者純靜。
儒者尚勢。
而佛者忘懷。
儒者争權。
而佛者随緣。
儒者有為。
而佛者無為。
儒者分别。
而佛者平等。
儒者好惡。
而佛者圓融。
儒者望重。
而佛者念輕。
儒者求名。
而佛者求道。
儒者散亂。
而佛者觀照。
儒者治外。
而佛者治内。
儒者該博。
而佛者簡易。
儒者進求。
而佛者休歇。
不言儒者之無功也。
亦靜躁之不同矣。
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猶是佛家金鎖之難也。
同安察雲無心猶隔一重關。
況著意以觀妙乎。
老子曰。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佛則雖見可欲心亦不亂。
故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之風。
不動如來。
猶四風之吹須彌也。
老子曰。
弱其志。
佛則立大願力。
老以玄牝為天地之根。
佛則曰。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外無一法而建立。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老以抱一專氣知止不殆不為而成絕聖棄智。
此則正是圓覺作止任滅之四病也。
老曰。
去彼取此。
釋則圓同太虛無缺無餘。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老曰。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文殊師利則以身為如來種。
肇法師解雲。
凡夫沉淪諸趣。
為煩惱所蔽。
進無寂滅之歡。
退有生死之畏。
故能發迹塵勞标心無上。
植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
蓋幸得此身而當勇猛精進以成辦道果。
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卑濕淤泥乃生此花。
是故煩惱泥中。
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老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釋則曰離色求觀非正見。
離聲求聽是邪聞。
老曰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釋則曰随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老曰。
智慧出有大僞。
佛則無礙清淨慧。
皆從禅定生。
以大智慧到彼岸。
老曰。
我獨若昏我獨悶悶。
楞嚴則以明極為如來。
三祖則曰。
洞然明白。
大智則曰。
靈光洞耀。
迥脫根塵。
老曰。
道之為物也。
唯恍唯惚。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釋則務見谛明了。
自肯自重。
老曰。
道法自然。
楞伽則曰。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老曰。
物壯則老。
是謂非道。
佛則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以謂道無古今。
豈有壯老。
人之幻身亦老也。
豈謂少者是道老者非道乎。
老則堅欲去兵。
佛則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老曰。
道之出。
言淡乎其無味。
佛則雲。
信吾言者。
猶如食蜜。
中邊皆甜。
老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若據宗門中則勤而行之。
正是下士。
為他以上士之士兩易其語。
老曰。
塞其穴閉其門。
釋則屬造作以為者敗執者失又成落空。
老欲去智愚民複結繩而用之。
佛則以智波羅蜜。
變衆生業識為方便智。
換名不換體也。
不謂老子無道也。
亦淺奧之不同耳。
雖然三教之書各以其道。
善世砺俗。
猶鼎足之不可缺一也。
若依孔子行事。
為名教君子。
依老子行事。
為清虛善人。
不失人天可也。
若曰盡滅諸累純其清淨本然之道。
則吾不敢聞命矣。
餘嘗喻之。
讀儒書者。
則若趨炎附竈而速富貴。
讀佛書者。
則若食苦咽澀。
而緻神仙。
其初如此。
其效如彼。
富貴者未死已前溫飽而已。
較之神仙孰為優劣哉。
儒者但知孔孟之道而排佛者。
舜犬之謂也。
舜家有犬。
堯過其門而吠之。
是犬也。
非謂舜之善而堯之不善也。
以其所常見者舜而未常見者堯也。
吳書雲。
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阚澤曰。
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否。
阚澤曰。
若将孔老二家比校佛法。
遠之遠矣。
所以然者。
孔老設教。
法天制用。
不敢違天。
諸佛說教。
諸天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明矣。
吳主大悅。
或曰。
佛經不當誇示。
誦習之人必獲功德。
蓋不知諸佛如來。
以自得自證誠實之語。
推己之驗以及人也。
豈虛言哉。
諸經皆雲。
以無量珍寶布施。
不及持經句偈之功者。
蓋以珍寶住相布施。
止是生人天中福報而已。
若能持念。
如說修行。
或于諸佛之道一言見谛。
則心通神會。
見謝疑亡。
了物我于一如。
徹古今于當念。
則道成正道。
覺齊佛覺矣。
孰盛于此哉。
儒豈不曰。
為其事而無其功者。
髡未嘗睹也。
或曰。
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語不雲乎。
學也祿在其中矣。
易曰。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書曰。
作善降祥。
此亦必然之理也。
豈吾聖人妄以祿與慶祥誇示于人乎。
或曰。
誦經以獻鬼神者。
彼将安用。
餘曰。
子固未聞。
财施猶輕法施最重。
古人蓋有遠行。
臨别不求珍寶而乞一言以為惠者。
如晏子一言之諷。
而齊侯省刑。
景公一言之善。
而熒惑退舍。
吾聖人之門弟子。
或問孝。
或問仁。
或問政。
或問友。
或問事君。
或問為邦。
有得一言長善救失。
而終身為君子者矣。
此止終身治世之語耳。
比之如來大慈法施。
誠谛之語。
感通八部龍天。
震動十方世界。
或向一言之下。
心地開明。
一念之間。
性天朗徹。
高超三界穎脫六塵。
清涼身心。
剪拂業累。
契真達本入聖超凡。
得意生身。
自然無礙。
随緣作主遇緣即宗。
先得菩提。
次行濟度。
世間之法。
複有過此者乎。
一切鬼神。
各欲解脫其趣。
其于如來稱性實談。
欣戴護持也。
宜矣。
又況佛為無上法王。
金口所說聖教靈文。
一誦之則為法輪轉地。
夜叉唱空報四天王。
天王聞已如是展轉。
乃至梵天。
通幽通明。
龍神悅怿。
猶若綸言誕布诏令橫流。
寰宇之間孰不欽奉。
又況佛為四生慈父。
如父命其子。
奚忍不從。
誦經之功其旨如此。
教中雲。
若能七日七夜心不散亂者。
随其所作定有感應。
若形留神往。
外寂中搖。
則尋行數墨而已。
何異春禽晝啼秋蟲夜鳴。
雖百萬遍果何益哉。
餘謂耿恭拜井而出泉。
魯陽揮戈而駐日。
誠之所感隻在須臾。
七日之期尚為差遠。
十千之魚得聞佛号。
而為十千天子。
五百之蝠因樂法音。
而為五百聖賢。
蟒因修忏而生天。
龍聞說法而悟道。
古人豈欺我哉。
三藏教乘者權教也。
實際理地者唯此一事實也。
唯佛世尊是究竟法。
而一切法者。
為衆生設也。
今不藉權教啟迪初機。
而遽欲臻實際理地者。
不亦見彈而思鸮炙乎。
此善惠大士所謂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也。
其不然乎。
佛法化度世間。
皎如青天白日。
而迷者不信。
是猶盲人不見日月也。
豈日月之咎哉。
但随機演說。
方便多門未易究耳。
學者如人習射。
久久方中。
棗柏大士雲。
存修卻敗。
放逸全乖。
急亦不成緩亦不得。
但知不休必不虛棄。
又白樂天問寬禅師。
無修無證。
何異凡夫。
師曰。
凡夫無明二乘執著。
離此二病。
是曰真修。
真修者不得勤。
不得忘。
勤則近執著。
忘則落無明。
此為心要耳。
此真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或謂佛教有施食真言。
能變少為。
多如七粒變十方之語。
豈有是理。
餘曰。
不然。
子豈不聞勾踐一器之醪。
而衆軍皆醉。
栾巴一潠之酒。
而蜀川為雨。
心靈所至而無感不通。
況托諸佛廣大願力。
廓其善心。
變少為多。
何疑之有。
妙哉。
佛之知見廣大深遠。
具六神通。
唯其具宿命通。
則一念超入于多劫。
唯其具天眼通。
則一瞬遍周于沙界。
且如阿那律小果聲聞爾。
唯具天眼一通。
尚能觀大千世界。
如觀掌中。
況佛具真天眼乎。
舍利弗亦小果聲聞爾。
于弟子中但稱智慧第一。
尚能觀人根器。
至八千大劫。
況佛具正遍知乎。
唯其知見廣大深遠。
則說法亦廣大深遠矣。
又豈凡夫思慮之所能及哉。
試以小喻大。
均是人也。
有大聰明者。
有極愚魯者。
大聰明者。
于上古興亡治亂之迹。
六經子史之論。
事皆能知。
至于海外之國。
雖不及到。
亦可觀書以知之。
極愚魯者。
著大同論。
謂儒道釋之教。
沿淺至深。
猶齊一變至于魯。
魯一變至于道。
誠确論也。
餘辄是而詳之。
餘謂。
群生失真迷性。
棄本逐末者。
病也。
三教之語。
以驅其惑者。
藥也。
儒者使之求為君子者。
治皮膚之疾也。
道書使之日損損之又損者。
治血脈之疾也。
釋氏直指本根。
不存枝葉者。
治骨髓之疾也。
其無信根者。
膏盲之疾。
不可救者也。
儒者言性。
而佛見性。
儒者勞心。
而佛者安心。
儒者貪著。
而佛者解脫。
儒者喧嘩。
而佛者純靜。
儒者尚勢。
而佛者忘懷。
儒者争權。
而佛者随緣。
儒者有為。
而佛者無為。
儒者分别。
而佛者平等。
儒者好惡。
而佛者圓融。
儒者望重。
而佛者念輕。
儒者求名。
而佛者求道。
儒者散亂。
而佛者觀照。
儒者治外。
而佛者治内。
儒者該博。
而佛者簡易。
儒者進求。
而佛者休歇。
不言儒者之無功也。
亦靜躁之不同矣。
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猶是佛家金鎖之難也。
同安察雲無心猶隔一重關。
況著意以觀妙乎。
老子曰。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佛則雖見可欲心亦不亂。
故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之風。
不動如來。
猶四風之吹須彌也。
老子曰。
弱其志。
佛則立大願力。
老以玄牝為天地之根。
佛則曰。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外無一法而建立。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老以抱一專氣知止不殆不為而成絕聖棄智。
此則正是圓覺作止任滅之四病也。
老曰。
去彼取此。
釋則圓同太虛無缺無餘。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老曰。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文殊師利則以身為如來種。
肇法師解雲。
凡夫沉淪諸趣。
為煩惱所蔽。
進無寂滅之歡。
退有生死之畏。
故能發迹塵勞标心無上。
植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
蓋幸得此身而當勇猛精進以成辦道果。
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卑濕淤泥乃生此花。
是故煩惱泥中。
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老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釋則曰離色求觀非正見。
離聲求聽是邪聞。
老曰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釋則曰随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老曰。
智慧出有大僞。
佛則無礙清淨慧。
皆從禅定生。
以大智慧到彼岸。
老曰。
我獨若昏我獨悶悶。
楞嚴則以明極為如來。
三祖則曰。
洞然明白。
大智則曰。
靈光洞耀。
迥脫根塵。
老曰。
道之為物也。
唯恍唯惚。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釋則務見谛明了。
自肯自重。
老曰。
道法自然。
楞伽則曰。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老曰。
物壯則老。
是謂非道。
佛則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以謂道無古今。
豈有壯老。
人之幻身亦老也。
豈謂少者是道老者非道乎。
老則堅欲去兵。
佛則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老曰。
道之出。
言淡乎其無味。
佛則雲。
信吾言者。
猶如食蜜。
中邊皆甜。
老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若據宗門中則勤而行之。
正是下士。
為他以上士之士兩易其語。
老曰。
塞其穴閉其門。
釋則屬造作以為者敗執者失又成落空。
老欲去智愚民複結繩而用之。
佛則以智波羅蜜。
變衆生業識為方便智。
換名不換體也。
不謂老子無道也。
亦淺奧之不同耳。
雖然三教之書各以其道。
善世砺俗。
猶鼎足之不可缺一也。
若依孔子行事。
為名教君子。
依老子行事。
為清虛善人。
不失人天可也。
若曰盡滅諸累純其清淨本然之道。
則吾不敢聞命矣。
餘嘗喻之。
讀儒書者。
則若趨炎附竈而速富貴。
讀佛書者。
則若食苦咽澀。
而緻神仙。
其初如此。
其效如彼。
富貴者未死已前溫飽而已。
較之神仙孰為優劣哉。
儒者但知孔孟之道而排佛者。
舜犬之謂也。
舜家有犬。
堯過其門而吠之。
是犬也。
非謂舜之善而堯之不善也。
以其所常見者舜而未常見者堯也。
吳書雲。
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阚澤曰。
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否。
阚澤曰。
若将孔老二家比校佛法。
遠之遠矣。
所以然者。
孔老設教。
法天制用。
不敢違天。
諸佛說教。
諸天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明矣。
吳主大悅。
或曰。
佛經不當誇示。
誦習之人必獲功德。
蓋不知諸佛如來。
以自得自證誠實之語。
推己之驗以及人也。
豈虛言哉。
諸經皆雲。
以無量珍寶布施。
不及持經句偈之功者。
蓋以珍寶住相布施。
止是生人天中福報而已。
若能持念。
如說修行。
或于諸佛之道一言見谛。
則心通神會。
見謝疑亡。
了物我于一如。
徹古今于當念。
則道成正道。
覺齊佛覺矣。
孰盛于此哉。
儒豈不曰。
為其事而無其功者。
髡未嘗睹也。
或曰。
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語不雲乎。
學也祿在其中矣。
易曰。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書曰。
作善降祥。
此亦必然之理也。
豈吾聖人妄以祿與慶祥誇示于人乎。
或曰。
誦經以獻鬼神者。
彼将安用。
餘曰。
子固未聞。
财施猶輕法施最重。
古人蓋有遠行。
臨别不求珍寶而乞一言以為惠者。
如晏子一言之諷。
而齊侯省刑。
景公一言之善。
而熒惑退舍。
吾聖人之門弟子。
或問孝。
或問仁。
或問政。
或問友。
或問事君。
或問為邦。
有得一言長善救失。
而終身為君子者矣。
此止終身治世之語耳。
比之如來大慈法施。
誠谛之語。
感通八部龍天。
震動十方世界。
或向一言之下。
心地開明。
一念之間。
性天朗徹。
高超三界穎脫六塵。
清涼身心。
剪拂業累。
契真達本入聖超凡。
得意生身。
自然無礙。
随緣作主遇緣即宗。
先得菩提。
次行濟度。
世間之法。
複有過此者乎。
一切鬼神。
各欲解脫其趣。
其于如來稱性實談。
欣戴護持也。
宜矣。
又況佛為無上法王。
金口所說聖教靈文。
一誦之則為法輪轉地。
夜叉唱空報四天王。
天王聞已如是展轉。
乃至梵天。
通幽通明。
龍神悅怿。
猶若綸言誕布诏令橫流。
寰宇之間孰不欽奉。
又況佛為四生慈父。
如父命其子。
奚忍不從。
誦經之功其旨如此。
教中雲。
若能七日七夜心不散亂者。
随其所作定有感應。
若形留神往。
外寂中搖。
則尋行數墨而已。
何異春禽晝啼秋蟲夜鳴。
雖百萬遍果何益哉。
餘謂耿恭拜井而出泉。
魯陽揮戈而駐日。
誠之所感隻在須臾。
七日之期尚為差遠。
十千之魚得聞佛号。
而為十千天子。
五百之蝠因樂法音。
而為五百聖賢。
蟒因修忏而生天。
龍聞說法而悟道。
古人豈欺我哉。
三藏教乘者權教也。
實際理地者唯此一事實也。
唯佛世尊是究竟法。
而一切法者。
為衆生設也。
今不藉權教啟迪初機。
而遽欲臻實際理地者。
不亦見彈而思鸮炙乎。
此善惠大士所謂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也。
其不然乎。
佛法化度世間。
皎如青天白日。
而迷者不信。
是猶盲人不見日月也。
豈日月之咎哉。
但随機演說。
方便多門未易究耳。
學者如人習射。
久久方中。
棗柏大士雲。
存修卻敗。
放逸全乖。
急亦不成緩亦不得。
但知不休必不虛棄。
又白樂天問寬禅師。
無修無證。
何異凡夫。
師曰。
凡夫無明二乘執著。
離此二病。
是曰真修。
真修者不得勤。
不得忘。
勤則近執著。
忘則落無明。
此為心要耳。
此真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或謂佛教有施食真言。
能變少為。
多如七粒變十方之語。
豈有是理。
餘曰。
不然。
子豈不聞勾踐一器之醪。
而衆軍皆醉。
栾巴一潠之酒。
而蜀川為雨。
心靈所至而無感不通。
況托諸佛廣大願力。
廓其善心。
變少為多。
何疑之有。
妙哉。
佛之知見廣大深遠。
具六神通。
唯其具宿命通。
則一念超入于多劫。
唯其具天眼通。
則一瞬遍周于沙界。
且如阿那律小果聲聞爾。
唯具天眼一通。
尚能觀大千世界。
如觀掌中。
況佛具真天眼乎。
舍利弗亦小果聲聞爾。
于弟子中但稱智慧第一。
尚能觀人根器。
至八千大劫。
況佛具正遍知乎。
唯其知見廣大深遠。
則說法亦廣大深遠矣。
又豈凡夫思慮之所能及哉。
試以小喻大。
均是人也。
有大聰明者。
有極愚魯者。
大聰明者。
于上古興亡治亂之迹。
六經子史之論。
事皆能知。
至于海外之國。
雖不及到。
亦可觀書以知之。
極愚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