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在僧俗中。
亦必宿有靈骨。
負逸群超世之量者。
方能透徹。
故古德雲。
聞而不信。
尚結佛種之因。
學而未成。
猶益人天之福。
惜乎愚者昧而不能學。
慧者疑而不能至。
間有世智辯聰者。
必為功名所誘。
思日競辰。
焚膏繼晷。
皇皇汲汲然。
涉獵六經子史。
急目前之應對。
尚且不給。
何暇分陰及此哉。
或有成名仕路者。
功名汩其慮。
富貴蕩其心。
反以此道為不急。
罔然置而不問不覺。
光陰有限。
老死忽至。
臨危湊亟雖悔奚追。
世有大道遠理之如此也。
而不窺其涯涘者。
愧于古聖賢多矣。
既不聞道。
則必流浪生死散入諸趣。
而昧者甘心焉。
是誰之過欤。
嵩嶽圭禅師雲。
佛有三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一切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謂三能三不能也。
今有心憤憤口悱悱。
聞佛似寇仇。
見僧如蛇虺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且佛尚不能化導無緣。
吾如彼何哉。
議者皆謂。
梁武奉佛而亡國。
蓋不探佛理者。
未足與議也。
國祚之短長。
世數之治亂。
吾不知其然矣。
堯舜大聖。
而國止一身。
其禅位者。
以其子之不肖。
而後禅也。
其子之不肖。
豈天罪之欤。
自開辟至漢明帝以前。
佛法未至于此。
而國有遇難者何也。
唐張燕公所記梁朝四公者。
能知天地鬼神變化之事。
了如指掌。
而昭明太子。
亦聖人之徒也。
且聖者以治國治天下。
為緒餘耳。
豈無先覺之明而慎擇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
蓋定業不可逃矣。
嗚呼定業之不可作也。
猶水火之不可入也。
其報之來。
若四時之無爽也。
如西土師子尊者。
此土二祖大師。
皆不免也。
又豈直師子二祖哉。
釋迦如來。
尚且不免。
金锵馬麥之報。
況初學凡夫哉。
蓋修也者。
改往修來矣。
且宿業既還已。
則将來之善。
豈舍我哉。
今夫為女形者。
實劣于男矣。
遽欲奉佛而可亟變為男子乎。
必将盡此報身。
而願力有待于來世乎。
梁武壽高九十。
不為不多。
以疾而卒。
不至大惡。
但舍身之謬以其先見禍兆筮得乾卦上九之變。
取其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以此自卑欲圖弭災召福者。
梁武自謬爾。
于佛何有哉。
梁武小乘根器專信有為之果。
茲其所以不遇達磨之大法也。
過信泥迹執中無權者。
亦其定業使之然乎。
但聖人創法。
本為天下後世。
豈為一人設也。
孔子曰。
仁者壽。
而力稱回之為仁。
而回且夭矣。
豈孔子之言無驗欤。
蓋非為一人而言也。
梁武之奉佛。
其類回之為仁乎。
侯景兵至而集沙門念摩诃般若波羅蜜者。
過信泥迹。
而不能權宜适變也。
亦猶後漢向诩張角作亂。
诩上便宜頗多譏刺。
左右不欲國家興兵。
但追将兵于河上。
北向讀孝經。
賊則當自消滅。
又如後漢蓋勳傳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右扶風。
宋枭為守。
患多寇叛。
謂勳曰。
涼州寡于學術。
故屢多反暴。
今欲多寫孝經。
令家家習之。
庶或使人知義。
此亦用之者不善也。
豈孝經之罪欤。
抑又安知武帝前定之業禍不止此。
由作善以損之。
故能使若是之壽也。
帝嘗以社稷存亡久近。
問于志公。
公自指其咽示之。
蓋谶侯景也。
公臨滅時武帝又複詢诘前事。
志公曰。
貧僧塔壞。
陛下社稷随壞。
公滅後奉敕造塔已畢。
武帝忽思曰。
木塔其能久乎。
遂命徹去。
改創以石塔。
貴圖不朽以應其記。
拆塔才畢。
侯景兵已入矣。
至人豈不前知耶。
如安世高帛法祖之徒。
故來畢前世之對。
不遠千裡。
自投死地者。
以其定業不可逃也。
如晉郭璞。
亦自知其不免。
況識破虛幻視死如歸者乎。
豈有明知宿有所負。
而欲使之避拒苟免哉。
歐陽永叔跋萬回神迹記碑曰。
世傳道士罵老子雲。
佛以神怪禍福恐動世人。
俾皆信向。
故僧尼得享豐饒。
而吾老子高談清淨。
遂使我曹寂寞。
此雖鄙語有足采也。
永叔之是其說也。
亦小有才而未達通方之大道者欤。
不揣其本之如此也。
神怪禍福之事。
何世無之。
但儒者之言。
文而略耳。
又況真學佛者。
豈以溫飽為志哉。
本以求無上菩提。
出世間之大法耳。
且道士是亦棄俗人也。
若以出家求道。
則不以寂寞為怨。
若以圖晡啜為心。
則不求出離。
不念因果。
世間萬途。
何所不可哉。
或為胥徒。
或習醫蔔。
百工技藝。
屠沽負販。
皆可為也。
棄此取彼孰禦焉。
唐太宗方四歲時。
已有神人見之曰。
龍鳳之姿。
天日之表。
必能濟世安民。
及其未冠也。
果然建大功業。
亦可謂大有為之君矣。
歐陽修但一書生耳。
其修唐書也以私意臆說妄行褒貶。
比太宗為中才庸主。
而後世從而和之。
無敢議其非者。
嗚呼學者随世高下而歐陽修獨得專美于前。
誠可歎也。
作史者。
固當其文直其事核。
不虛美不隐惡。
故謂之實錄。
而修之編史也。
唐之公卿好道者甚多。
其與禅衲遊有機緣事迹者。
舉皆削之。
及其緻仕也。
以六一居士。
而自稱何也。
以居士自稱。
則知有佛矣。
知有而排之。
則是好名而欺心耳。
豈為端人正士乎。
今之恣排佛以沽名者亦多矣。
如唐柳子厚移書韓退之不須力排二教。
而退之集無答子厚書者。
豈非韓公知其言之當而默從之。
故不複與之辯論也。
近世王逢原作補書。
鄙哉逢原。
但一狐寒庸生耳。
何區區闡提之甚也。
退之豈不能作一書而待後人補也。
其不知量也如此。
蓋漢唐以來。
帝王公侯奉佛者。
不可勝計也。
豈害其為賢聖哉。
餘嘗謂歐陽修曰。
道先王之言。
而作嚚訟匹夫之見。
今匿人之善偏求其短。
以攻刺之者。
嚚訟匹夫也。
公論天下後世之事者。
可如是乎。
甚哉歐陽修之自蔽也。
而欲蔽于人。
又欲蔽天下後世。
幸其私臆之流言。
終必止于智者。
雖見笑于通方博古之士。
而未免誘惑于躁進狂生耳。
如斯人也。
使之侍君。
則佞其君。
絕佛種性斷佛慧命。
與之為友。
則導其友。
戕賊真性奔競虛名。
終身不過為一聰明凡夫矣。
其如後世惡道何。
修乎修乎。
将謂世間更不别有至道妙理。
止乎如此緣飾些小文章而已。
豈非莊生所謂。
河伯自多于水。
而不知複有海乎。
若也使其得志。
則使後世之人。
永不得聞曠劫難逢之教。
超然出世之法。
豈不哀哉。
岐人天之正路。
瞎人天之正眼。
昧因果之真教。
澆定慧之淳風。
無甚于修也。
餘嘗觀歐陽修之書尺。
諜諜以憂煎老病自悲。
雖居富貴之地。
戚戚然若無容者。
觀其所由。
皆真情也。
其不通理性之明驗欤。
由是念之。
大哉真如圓頓之道。
豈僻隘淺丈夫之境界哉。
六道輪回。
三途果報。
由自心造。
實無别緣。
謂彼三途六道。
自然而然者。
何自棄之甚也。
一失人身。
悔将何及。
三界萬法。
非有無因而妄招果。
苟不顧因果。
則是自欺其心。
自欺其心則無所不至矣。
近世伊川程颢謂。
佛家所謂出世者。
除是不在世界上行。
為出世也。
士大夫不知淵源而論佛者。
類如此也。
殊不知。
色受想行識世間法也。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出世間法也。
學佛先覺之人。
能成就通達出世間法者。
謂之出世也。
稍類吾儒之及第者。
謂之登龍折桂也。
豈其真乘龍而握桂哉。
佛祖應世本為群生。
亦猶吾教聖人吉兇與民同患。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
必有名世者。
豈以不在世界上行為是乎。
超然自利而忘世者。
豈大乘聖人之意哉。
然雖如是。
傷今不及見古也。
可為太息。
古之出世如青銅錢萬選萬中。
截瓊枝寸寸是玉。
析栴檀片片皆香。
今則魚目混珠。
薰莸共囿。
羊質虎皮者多矣。
遂緻玉石俱焚。
古人三二十年。
無頃刻間雜用身心。
念念相應。
如雞伏卵。
尋師訪友。
心心相契。
印印相證。
琢磨淘汰。
淨盡無疑。
晦迹韬光。
陸沈于衆。
道香果熟。
諸聖推出。
為人天師。
一言半句。
耀古騰今。
萬裡同風。
千車合轍。
今則習口耳之學。
裨販如來。
披師子皮。
作野幹行。
說時似悟。
對境還迷。
所守如塵俗之匹夫。
略無愧恥。
公行賄賂。
密用請托。
劫掠常住交結權勢。
佛法凋喪。
大率緣此。
得不為爾寒心乎。
餘嘗
在僧俗中。
亦必宿有靈骨。
負逸群超世之量者。
方能透徹。
故古德雲。
聞而不信。
尚結佛種之因。
學而未成。
猶益人天之福。
惜乎愚者昧而不能學。
慧者疑而不能至。
間有世智辯聰者。
必為功名所誘。
思日競辰。
焚膏繼晷。
皇皇汲汲然。
涉獵六經子史。
急目前之應對。
尚且不給。
何暇分陰及此哉。
或有成名仕路者。
功名汩其慮。
富貴蕩其心。
反以此道為不急。
罔然置而不問不覺。
光陰有限。
老死忽至。
臨危湊亟雖悔奚追。
世有大道遠理之如此也。
而不窺其涯涘者。
愧于古聖賢多矣。
既不聞道。
則必流浪生死散入諸趣。
而昧者甘心焉。
是誰之過欤。
嵩嶽圭禅師雲。
佛有三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一切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謂三能三不能也。
今有心憤憤口悱悱。
聞佛似寇仇。
見僧如蛇虺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且佛尚不能化導無緣。
吾如彼何哉。
議者皆謂。
梁武奉佛而亡國。
蓋不探佛理者。
未足與議也。
國祚之短長。
世數之治亂。
吾不知其然矣。
堯舜大聖。
而國止一身。
其禅位者。
以其子之不肖。
而後禅也。
其子之不肖。
豈天罪之欤。
自開辟至漢明帝以前。
佛法未至于此。
而國有遇難者何也。
唐張燕公所記梁朝四公者。
能知天地鬼神變化之事。
了如指掌。
而昭明太子。
亦聖人之徒也。
且聖者以治國治天下。
為緒餘耳。
豈無先覺之明而慎擇可行之事以告武帝哉。
蓋定業不可逃矣。
嗚呼定業之不可作也。
猶水火之不可入也。
其報之來。
若四時之無爽也。
如西土師子尊者。
此土二祖大師。
皆不免也。
又豈直師子二祖哉。
釋迦如來。
尚且不免。
金锵馬麥之報。
況初學凡夫哉。
蓋修也者。
改往修來矣。
且宿業既還已。
則将來之善。
豈舍我哉。
今夫為女形者。
實劣于男矣。
遽欲奉佛而可亟變為男子乎。
必将盡此報身。
而願力有待于來世乎。
梁武壽高九十。
不為不多。
以疾而卒。
不至大惡。
但舍身之謬以其先見禍兆筮得乾卦上九之變。
取其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以此自卑欲圖弭災召福者。
梁武自謬爾。
于佛何有哉。
梁武小乘根器專信有為之果。
茲其所以不遇達磨之大法也。
過信泥迹執中無權者。
亦其定業使之然乎。
但聖人創法。
本為天下後世。
豈為一人設也。
孔子曰。
仁者壽。
而力稱回之為仁。
而回且夭矣。
豈孔子之言無驗欤。
蓋非為一人而言也。
梁武之奉佛。
其類回之為仁乎。
侯景兵至而集沙門念摩诃般若波羅蜜者。
過信泥迹。
而不能權宜适變也。
亦猶後漢向诩張角作亂。
诩上便宜頗多譏刺。
左右不欲國家興兵。
但追将兵于河上。
北向讀孝經。
賊則當自消滅。
又如後漢蓋勳傳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右扶風。
宋枭為守。
患多寇叛。
謂勳曰。
涼州寡于學術。
故屢多反暴。
今欲多寫孝經。
令家家習之。
庶或使人知義。
此亦用之者不善也。
豈孝經之罪欤。
抑又安知武帝前定之業禍不止此。
由作善以損之。
故能使若是之壽也。
帝嘗以社稷存亡久近。
問于志公。
公自指其咽示之。
蓋谶侯景也。
公臨滅時武帝又複詢诘前事。
志公曰。
貧僧塔壞。
陛下社稷随壞。
公滅後奉敕造塔已畢。
武帝忽思曰。
木塔其能久乎。
遂命徹去。
改創以石塔。
貴圖不朽以應其記。
拆塔才畢。
侯景兵已入矣。
至人豈不前知耶。
如安世高帛法祖之徒。
故來畢前世之對。
不遠千裡。
自投死地者。
以其定業不可逃也。
如晉郭璞。
亦自知其不免。
況識破虛幻視死如歸者乎。
豈有明知宿有所負。
而欲使之避拒苟免哉。
歐陽永叔跋萬回神迹記碑曰。
世傳道士罵老子雲。
佛以神怪禍福恐動世人。
俾皆信向。
故僧尼得享豐饒。
而吾老子高談清淨。
遂使我曹寂寞。
此雖鄙語有足采也。
永叔之是其說也。
亦小有才而未達通方之大道者欤。
不揣其本之如此也。
神怪禍福之事。
何世無之。
但儒者之言。
文而略耳。
又況真學佛者。
豈以溫飽為志哉。
本以求無上菩提。
出世間之大法耳。
且道士是亦棄俗人也。
若以出家求道。
則不以寂寞為怨。
若以圖晡啜為心。
則不求出離。
不念因果。
世間萬途。
何所不可哉。
或為胥徒。
或習醫蔔。
百工技藝。
屠沽負販。
皆可為也。
棄此取彼孰禦焉。
唐太宗方四歲時。
已有神人見之曰。
龍鳳之姿。
天日之表。
必能濟世安民。
及其未冠也。
果然建大功業。
亦可謂大有為之君矣。
歐陽修但一書生耳。
其修唐書也以私意臆說妄行褒貶。
比太宗為中才庸主。
而後世從而和之。
無敢議其非者。
嗚呼學者随世高下而歐陽修獨得專美于前。
誠可歎也。
作史者。
固當其文直其事核。
不虛美不隐惡。
故謂之實錄。
而修之編史也。
唐之公卿好道者甚多。
其與禅衲遊有機緣事迹者。
舉皆削之。
及其緻仕也。
以六一居士。
而自稱何也。
以居士自稱。
則知有佛矣。
知有而排之。
則是好名而欺心耳。
豈為端人正士乎。
今之恣排佛以沽名者亦多矣。
如唐柳子厚移書韓退之不須力排二教。
而退之集無答子厚書者。
豈非韓公知其言之當而默從之。
故不複與之辯論也。
近世王逢原作補書。
鄙哉逢原。
但一狐寒庸生耳。
何區區闡提之甚也。
退之豈不能作一書而待後人補也。
其不知量也如此。
蓋漢唐以來。
帝王公侯奉佛者。
不可勝計也。
豈害其為賢聖哉。
餘嘗謂歐陽修曰。
道先王之言。
而作嚚訟匹夫之見。
今匿人之善偏求其短。
以攻刺之者。
嚚訟匹夫也。
公論天下後世之事者。
可如是乎。
甚哉歐陽修之自蔽也。
而欲蔽于人。
又欲蔽天下後世。
幸其私臆之流言。
終必止于智者。
雖見笑于通方博古之士。
而未免誘惑于躁進狂生耳。
如斯人也。
使之侍君。
則佞其君。
絕佛種性斷佛慧命。
與之為友。
則導其友。
戕賊真性奔競虛名。
終身不過為一聰明凡夫矣。
其如後世惡道何。
修乎修乎。
将謂世間更不别有至道妙理。
止乎如此緣飾些小文章而已。
豈非莊生所謂。
河伯自多于水。
而不知複有海乎。
若也使其得志。
則使後世之人。
永不得聞曠劫難逢之教。
超然出世之法。
豈不哀哉。
岐人天之正路。
瞎人天之正眼。
昧因果之真教。
澆定慧之淳風。
無甚于修也。
餘嘗觀歐陽修之書尺。
諜諜以憂煎老病自悲。
雖居富貴之地。
戚戚然若無容者。
觀其所由。
皆真情也。
其不通理性之明驗欤。
由是念之。
大哉真如圓頓之道。
豈僻隘淺丈夫之境界哉。
六道輪回。
三途果報。
由自心造。
實無别緣。
謂彼三途六道。
自然而然者。
何自棄之甚也。
一失人身。
悔将何及。
三界萬法。
非有無因而妄招果。
苟不顧因果。
則是自欺其心。
自欺其心則無所不至矣。
近世伊川程颢謂。
佛家所謂出世者。
除是不在世界上行。
為出世也。
士大夫不知淵源而論佛者。
類如此也。
殊不知。
色受想行識世間法也。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出世間法也。
學佛先覺之人。
能成就通達出世間法者。
謂之出世也。
稍類吾儒之及第者。
謂之登龍折桂也。
豈其真乘龍而握桂哉。
佛祖應世本為群生。
亦猶吾教聖人吉兇與民同患。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
必有名世者。
豈以不在世界上行為是乎。
超然自利而忘世者。
豈大乘聖人之意哉。
然雖如是。
傷今不及見古也。
可為太息。
古之出世如青銅錢萬選萬中。
截瓊枝寸寸是玉。
析栴檀片片皆香。
今則魚目混珠。
薰莸共囿。
羊質虎皮者多矣。
遂緻玉石俱焚。
古人三二十年。
無頃刻間雜用身心。
念念相應。
如雞伏卵。
尋師訪友。
心心相契。
印印相證。
琢磨淘汰。
淨盡無疑。
晦迹韬光。
陸沈于衆。
道香果熟。
諸聖推出。
為人天師。
一言半句。
耀古騰今。
萬裡同風。
千車合轍。
今則習口耳之學。
裨販如來。
披師子皮。
作野幹行。
說時似悟。
對境還迷。
所守如塵俗之匹夫。
略無愧恥。
公行賄賂。
密用請托。
劫掠常住交結權勢。
佛法凋喪。
大率緣此。
得不為爾寒心乎。
餘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