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論

關燈
世之人。

    排佛者故多矣。

    士庶不足道也。

    如唐武宗會昌五年八月下旬廢教。

    至六年三月初。

    才及半年而崩者。

    此又何也。

    如唐李白杜甫盧同李翺之輩。

    韓愈亦自知其不及矣。

    然諸子亦未嘗排佛。

    亦不失高名也。

    衆人之情。

    莫不好同而惡異。

    是此而非彼。

    且世之所悅者。

    紛華适意之事。

    釋之所習者。

    簡靜息心之法。

    此其所以相違于世也。

    諸有智者。

    當察其理之所勝道之所在。

    又安可不原彼此之是非乎。

    林下之人。

    食息禅燕。

    所守規模。

    皆佛祖法式。

    古今依而行之。

    舉皆證聖成道。

    每見譏于世者。

    不合俗流故也。

    佛之為法。

    甚公而至廣。

    又豈止缁衣祝發者得私為哉。

    故唐相裴公美序華嚴法界觀雲。

    世尊初成正覺。

    歎曰。

    奇哉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

    而不證得。

    于是稱法界性。

    說華嚴經。

    佛之随機接引故多開遮權變。

    不可執一求也。

    歐陽永叔曰。

    無佛之世詩書雅頌之聲。

    其民蒙福如此。

    永叔好同惡異之心。

    是則是矣。

    然不能通方遠慮。

    何其隘哉。

    若必以結繩之政。

    施之于今可乎。

    殊不知天下之理。

    物希則貴。

    若使世人舉皆為儒。

    則孰不期榮。

    孰不謀祿。

    期謀者衆。

    則争競起。

    争競起。

    則妒忌生。

    妒忌生。

    則褒貶勝。

    褒貶勝。

    則仇怨作。

    仇怨作。

    則擠陷多。

    擠陷多。

    則不肖之心。

    無所不至矣。

    不肖之心。

    無所不至。

    則為儒亦不足為貴矣。

    非特儒者為不足貴也。

    士風如此。

    則求天下之治也亦難矣。

    佛以其法。

    付囑國王大臣。

    不敢自專也。

    欲使其後世之徒。

    無威勢以自尊。

    隆道德以為尊。

    無爵祿以自活。

    依教法以求活。

    乞食于衆者。

    使其折伏憍慢。

    下心于一切衆生。

    又維摩經。

    佛令迦葉前往問疾。

    迦葉憶念。

    昔于貧裡。

    而行乞食時。

    維摩诘來謂我言。

    唯大迦葉。

    有慈悲心。

    而不能普。

    舍豪富從貧乞也。

    肇法師注雲。

    迦葉以貧人昔不植福故生貧裡。

    若今不積善。

    後複彌甚。

    慜其長苦故。

    多就乞食。

    又曰。

    見來求者。

    為善師想。

    什法師注雲。

    本無施意。

    因彼來求。

    發我施心。

    則為我師。

    故為善師想也。

    不畜妻子者。

    使其事簡累輕。

    道業易成也。

    易其形服者。

    使其遠離塵垢。

    而時以自警也。

    惜乎竊食其門者。

    志願衰劣。

    不能企及古人。

    良可歎也。

    且導民善世莫盛乎教。

    窮理盡性。

    莫極乎道。

    彼依教行道。

    求至乎涅槃者。

    以此報恩德。

    以此資君親。

    不亦至乎。

    故後世聖君。

    為之建寺宇置田園。

    不忘付囑使其安心行道。

    随方設化。

    名出四民之外。

    身處六和之中。

    其戒淨。

    則福蔭人天。

    其心真。

    則道同佛祖。

    原其所自之恩。

    皆吾君之賜也。

    苟能以禅律精修。

    于天地無愧。

    表率一切衆生。

    小則遷善遠罪。

    大則悟心證聖。

    上助無為之化。

    密資難報之恩。

    則不謬為如來弟子矣。

    苟違佛祖之戒。

    濫膺素餐。

    罪豈無歸乎。

    上世雖有三武之君。

    以徇邪惡下臣之請。

    銳意剪除。

    既廢之後随而愈興。

    猶霜風之肅物也。

    亦暫時矣。

    如冬後有春之譬。

    欲盡殲草木者。

    能使冬後無春則可矣。

    苟知冬後有春。

    則何苦自當其惡而彰彼為善也。

    于己何益哉。

    餘嘗觀察其徒中間。

    有辭榮舍富者。

    俊爽聰明者。

    彼亦不知富貴可樂。

    春色可喜。

    肥鮮之甘。

    車服之美。

    而甘心于幽深阒寂之處。

    藜羹韋布。

    僅免饑寒。

    縱未能大達其道。

    是必漸有所自得者欤。

    議者深嫉其徒不耕而食。

    亦人知其一。

    而莫知其他也。

    豈不詳觀通都大邑。

    不耕而食者。

    十居七八。

    以至山林江海之上。

    草竊奸宄。

    市廛邸店之下。

    娼優厮役。

    僻源邪徑之間。

    欺公負販。

    神祠廟宇之中。

    師童巫祀者皆然也。

    何獨至于守護心城者。

    而厭之哉。

    今戶籍之民。

    自犁鋤者。

    其亦幾何。

    釋氏有刀耕火種者。

    栽植林木者。

    灌溉蔬果者。

    服田力穑者矣。

    豈獨今也。

    如古之地藏禅師。

    每自耕田。

    嘗有語雲。

    諸方說禅浩浩地。

    争如我這。

    裡種田博飯吃。

    百丈惟政禅師。

    命大衆開田。

    曰。

    大衆為老僧開田。

    老僧為大衆說大法義。

    大智禅師曰。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沩山問仰山曰。

    子今夏作得個什麼事。

    仰山曰。

    鋤得一片地。

    種得一畬粟。

    沩山曰。

    子可謂不虛過時光。

    斷際禅師。

    每集大衆栽松钁茶。

    洞山聰禅師常手植金。

    剛嶺松。

    故今叢林普請之風尚存焉。

    釋氏雖衆而各止一身一粥一飯。

    補破遮寒。

    而其所費亦寡矣。

    且其既受國恩。

    紹隆三寶。

    而欲複使之為農可乎。

    況其田園随例常賦之外。

    複有院額科敷官客往來。

    種種供給。

    歲之所出。

    猶愈于編民之多也。

    其于公私。

    何損之有。

    餘嘗疾今官有勸農之虛名。

    而挾抑農之實患且世之利用。

    苟有益者。

    不勸而人自趨矣。

    今背公營私者。

    侵漁不已。

    或奪其時。

    作不急之務。

    是抑之也。

    何勸之有。

    今遊惰者。

    十常七八。

    耕者十止二三。

    耕者雖少。

    若使常稔。

    則菽粟亦如水火矣。

    近歲或旱或潦。

    無歲無之。

    四方之稼。

    秀而不實者。

    歲常二三。

    甚者過半。

    亦豈為耕者少而糧不足哉。

    老子曰。

    我無為而民自富。

    苟無以緻和氣而召豐年。

    雖多耕而奚以為歲之豐兇系乎世數。

    意其天理亦自有準量欤。

    歲常豐谷愈賤。

    耕者愈少。

    此灼然之理。

    僧者佛祖所自出也。

    有苦行者。

    有密行者。

    各人有三昧。

    随分守常德。

    孜孜于戒律。

    念念在定慧。

    能舍人之所難舍。

    能行人之所不能行。

    外富貴若浮雲。

    視色聲如谷響。

    求道則期大悟而後已。

    惠物則念衆生而不忘。

    今厭僧者。

    其厭佛祖乎。

    佛以持戒當行孝。

    不殺。

    不盜。

    不淫。

    不妄。

    不茹葷酒。

    以此自利利他。

    則仁及含靈耳。

    又豈現世父母哉。

    蓋念一切衆生。

    無量劫來。

    皆曾為己父母宗親故。

    等之以慈。

    而舉期解脫。

    以此為孝。

    不亦優乎。

    且聰明不能敵業。

    富貴豈免輪回。

    銅山奚補于餒亡。

    金穴靡聞于長守。

    餘忝高甲之第。

    仕至聖朝宰相。

    其于世俗名利何慊乎哉。

    拳拳系念于此者。

    為其有自得于無窮之樂也。

    重念人生幻化。

    不啻浮泡之起滅。

    于茲五蘊完全之時。

    而不聞道可不惜哉。

    若世間更有妙道。

    可以印吾自肯之心。

    過真如涅槃者。

    吾豈不能舍此而趨彼耶。

    惡貧欲富。

    畏死欣生。

    飲食男女。

    田園貨殖之事。

    人皆知之。

    君子不貴也。

    所貴也者無上妙道也或謂餘曰。

    僧者毀形遁世之人。

    而子助之何多哉。

    餘曰。

    餘所存誠者。

    佛祖遺風矣。

    豈恤乎他哉。

    子豈不聞。

    孟子言。

    人少則慕父母。

    知好色。

    則慕少艾。

    孰謂巾發而娶者。

    必為孝子賢人。

    今世俗之間。

    博弈飲酒。

    好勇鬥狠。

    以危父母者。

    比比皆是也。

    又安相形。

    而不論心哉。

    前輩有作無佛論者。

    何自蔽之甚也。

    今夫日月星辰。

    雷霆風雨。

    昭昭然在人耳目。

    豈無主張者乎。

    名山大川。

    神祇廟貌。

    可謂無乎。

    世間邪精魍魉小小鬼神。

    猶尚恪然信其是有。

    何獨至于佛而疑之。

    曠大劫來。

    修難行苦行。

    成等正覺。

    為聖中至聖。

    人天法王。

    明極法身。

    充滿沙界。

    而謂之無可乎哉。

    大集經雲商主天子問。

    佛在世之日。

    有所供養。

    世尊是受者。

    而施者獲福。

    世尊滅後。

    供養形像。

    誰為受者。

    佛言。

    諸佛如來法身也。

    若在世若滅後。

    所有供養。

    其福無異。

    華嚴亦雲。

    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

    雖然諸佛而名其道。

    蓋善權方便接引之門耳。

    若必謂之無。

    則落空見外道斷見外道。

    自昧自棄。

    可悲也矣。

    如雲門大師雲。

    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

    與狗子吃者。

    此大乘先覺之人。

    解粘去縛。

    遣疑破執而已。

    豈初學者。

    可躐等哉。

    此可與智者道。

    不可與愚者語。

    其教之興也。

    恢弘之。

    則有具神通之聖人。

    信向之。

    則有大根器之賢哲。

    以至天地鬼神之靈。

    無不景慕。

    豈徒然哉。

    大抵所尚。

    必從其類。

    拟之必從其倫。

    般若正知。

    菩提真見。

    豈凡庸之人所能睥睨哉。

    故同安察雲。

    三賢尚未明斯旨。

    十聖那能達此宗。

    緣覺辟支四果聲聞。

    尚不與其列。

    況其下者乎。

    在聖則為大乘菩薩。

    在天則為帝釋梵王。

    在人則為帝王公侯。

    上根大器。

    功成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