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論
關燈
小
中
大
宋丞相無盡居士張商英述
孔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仁義忠信為道耶。
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
以長生久視為道耶。
則曰夕死。
可矣。
是果求聞何道哉。
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則列子何以謂。
孔子曰。
丘聞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列子學孔子者也。
而遽述此說。
信不誣矣。
孔子聖人也。
尚尊其道。
而今之學孔子者。
未讀百十卷之書。
先以排佛為急務者何也。
豈獨孔子尊其道哉。
至于上下神祇。
無不宗奉。
矧茲凡夫。
辄恣毀斥。
自昧已靈。
可不哀欤。
韓愈曰。
夫為史者。
不有人禍。
則有天刑。
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
蓋為史者采摭人之實迹。
尚有刑禍。
況無故輕薄。
以毀大聖人哉。
且茲人也。
無量劫來。
沉淪諸趣。
乘少善力。
而得此身。
壽夭特未定也。
縱及耳順從心之年。
亦暫寄人間耳。
以善根微劣。
不能親炙究竟其道。
須臾老之将至。
為虛生浪死之人。
自可悲痛。
何暇更縱無明業識。
造端倡始。
誘引後世闡提之黨。
背覺合塵。
同入惡道。
罪萃厥身。
可不慎哉。
且佛何求于世。
但以慈悲廣大願力深重。
哀見一切衆生。
往來六道。
受種種苦。
無有已時。
故從兜率天宮。
示現淨飯國王之家。
為第一太子。
道德文武。
端嚴殊特。
于聖人中。
而所未有。
于弱冠之年。
棄金輪寶位。
出家修道。
成等正覺。
為天人師。
随機演說三乘五教。
末後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付囑摩诃迦葉。
為教外别傳。
更相傳授。
接上根輩。
故我本朝太宗皇帝之序金剛般若也。
則曰歎不修之業溥。
傷強執之愚迷。
非下士之所知。
豈淺識之能究。
大哉聖人之言。
深可信服。
一從佛法東播之後。
大藏教乘。
無處不有。
故餘嘗謂。
欲排其教。
則當盡讀其書深求其理。
摭其不合吾儒者。
與學佛之見。
折疑辨惑。
而後排之可也。
今不通其理。
而妄排之則是斥鷃笑鹍鵬。
朝菌輕松柏耳。
歐陽修曰佛者善施無驗不實之事。
蓋亦未之思耳。
嘗原人之造妄者。
豈其心哉。
誠以赒急饑寒。
苟免患難而已。
佛者舍其至貴極富。
為道忘身。
非饑寒之急。
無患難可免。
其施妄也。
何所圖哉。
若以造妄垂裕其徒凡夫尚知我躬不閱。
遑恤我後。
而佛豈不知耶。
古今世人。
有稍挾欺绐者。
必為衆人所棄。
況有識之賢者乎。
若使佛有纖毫妄心。
則安能俾其佛教。
綿亘千古。
周匝十方。
天龍神鬼無不傾心。
菩薩羅漢。
更相弘化。
試此論之。
有詐妄心者。
求信于卑凡下愚。
尚不可得。
況能攝伏于具神通之聖人哉。
經雲。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又雲諸佛如來無妄語者。
信哉斯言。
明如皎日。
孟子曰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餘則曰。
誦佛之言。
行佛之行。
是佛而已矣。
何慊乎哉。
佛祖修行。
入道蹊徑。
其捷如此。
而人反以為難。
深可闵悼。
撮其樞要。
戒定慧而已。
若能持戒。
決定不落三塗。
若能定力。
決定功超六欲。
若能定慧圓明。
則達佛知見入大乘位矣。
何難之有哉。
詩雲。
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其是之謂乎。
韓愈與大颠論議往複數千言。
卒為大颠一問曰。
公自揣量學問知識。
能如晉之佛圖澄乎。
能如姚秦之羅什乎。
能如蕭梁之寶志乎。
愈曰吾于斯人。
則不如矣。
大颠曰。
公不如彼明矣。
而彼之所從事者。
子以為非何也。
愈不能加答。
其天下之公言乎。
佛豈妨人世務哉。
金剛般若雲。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維摩經偈雲。
經書咒禁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法華經雲。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傅大士龐道元豈無妻子哉。
若也身處塵勞。
心常清淨。
則便能轉識為智。
猶如握土成金。
一切煩惱。
皆是菩提。
一切世法。
無非佛去。
若能如是。
則為在家菩薩了事凡夫矣。
豈不偉哉。
歐陽修曰。
佛為中國大患。
何言之甚欤。
豈不爾思。
凡有害于人者。
奚不為人所厭而天誅哉。
安能深根固蒂于天下也。
桀纣為中國天子。
害迹一彰。
而天下後世共怨之。
況佛遠方上古之人也。
但載空言傳于此土。
人天向化。
若偃風之草。
苟非大善大慧。
大利益大因緣。
以感格人天之心者。
疇克爾耶。
一切重罪。
皆可忏悔。
謗佛法罪。
不可忏悔。
誠哉是言也。
謗佛法則是自昧其心耳。
其心自昧。
則猶破瓦不複完灰不重木矣。
可忏悔哉。
佛言。
唯有流通佛法是報佛恩。
今之浮圖。
雖千百中無一能仿佛古人者。
豈佛法之罪也。
其人之罪。
雖然如是。
禮非玉帛而不表。
樂非鐘鼓而不傳。
非藉其徒以守其法。
則佛法殆将泯絕無聞矣。
續佛壽命何賴焉。
濫其形服者。
誅之自有鬼神矣。
警之自有果報矣。
威之自有刑憲矣。
律之自有規矩矣。
吾輩何與焉。
然則是言也餘至于此卒存二說。
蘇子瞻嘗謂餘曰。
釋氏之徒。
諸佛教法所系。
不可以庶俗待之。
或有事至庭下。
則吾徒當以付囑流通為念。
與之闊略可也。
又曾逢原作郡時。
釋氏。
有訟者。
閱實其罪必罰無赦。
或有勉之者。
則曰。
佛法委在國王大臣。
若不罰一戒百。
則惡者滋多。
當今之世。
欲整齊之。
舍我輩其誰乎。
餘考二公之言。
則逢原所得多矣。
其有不善者。
誠可惡也。
豈不念皇恩度牒。
不與征役者。
人主之惠哉。
豈不念。
古語有雲。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哉。
豈不念。
辭親棄俗。
當為何事哉。
豈不念。
光陰易往。
而道業難成哉。
豈不念。
道眼未明而四恩難報哉。
豈不念。
行業不修。
而濫膺恭敬哉。
豈不念。
道非我修。
而誰修哉。
豈不念。
正法将墜。
而魔法增熾哉。
蓋昔無著遇文殊時。
已有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之說。
況今去聖逾遠。
求其純一也不亦難乎。
然念大法所寄。
譬猶披沙揀金。
裒石攻玉。
縱于十斛之沙得粒金。
一山之石得寸玉。
尚可以為世珍寶也。
非特學佛之徒為然。
孔子之時。
已分君子儒小人儒矣。
況茲後世服儒服者。
豈皆孔孟顔闵者哉。
雖曰學者求為君子。
安能保其皆為君子耶。
曆觀自古巨盜奸臣強叛猾逆。
率多高才博學之士。
豈先王聖教之罪欤。
豈經史之不善欤。
由此喻之。
末法像教之僧。
敗群不律者。
勢所未免也。
韓愈曰。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
流入中國。
上古未曾有也。
自皇帝已下。
文武已上。
舉皆不下百歲。
後世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
陋哉愈之自欺也。
愈豈不聞孟子曰舜生于諸馮。
遷于負夏。
卒于鳴條。
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
卒于畢郢。
西夷之人也。
舜與文王皆聖人也。
為法于天下後世。
安可夷其人廢其法乎。
況佛以淨飯國王。
為南贍部洲之中而非夷也。
若以上古未嘗有而不可行。
則蚩尤瞽[耳*叟]。
生于上古。
周公仲尼。
生于後世。
豈可舍衰周之聖賢。
而取上古之兇頑哉。
而又上古野處穴居。
茹毛飲血。
而上棟下宇。
鑽燧改火之法。
起于後世者。
皆不足用也。
若謂上古壽考。
而後世事佛漸謹。
而年代尤促者。
竊鈴掩耳之論也。
愈豈不知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之事乎。
豈不知孔鯉顔淵冉伯牛之夭乎。
又書無逸曰。
自時厥後。
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七八年。
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彼時此方未聞佛法之名。
自漢明佛法至此之後。
二祖大師百單七歲。
安國師百二十八歲。
趙州和尚。
七百二十甲子。
豈佛法之咎也。
又曰如彼言可憑則臣家族合至灰滅。
此亦自蔽之甚也。
佛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他無間。
冤親等觀。
如提婆達多。
種種侵害于佛。
而終憐之。
受記作佛。
而後世若求喜怒禍福以為靈。
則是邀祭祀之小小鬼神矣。
安得謂之大慈悲之父乎。
世間度量之人。
尚能遇物有容。
犯而不校。
況心包太虛。
量廓沙界之聖人哉。
信與不信。
何加損焉。
佛者如大醫王。
善施法藥。
有疾者信而服之。
其疾必瘳。
其不信者。
蓋自棄耳。
豈醫王之咎哉。
夏蟲不可語冰霜。
井蛙不可語東海。
吾于韓愈見之矣。
若謂事佛促壽。
則毀佛者。
合當永壽。
後
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仁義忠信為道耶。
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
以長生久視為道耶。
則曰夕死。
可矣。
是果求聞何道哉。
豈非大覺慈尊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
不然則列子何以謂。
孔子曰。
丘聞西方有大聖人。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列子學孔子者也。
而遽述此說。
信不誣矣。
孔子聖人也。
尚尊其道。
而今之學孔子者。
未讀百十卷之書。
先以排佛為急務者何也。
豈獨孔子尊其道哉。
至于上下神祇。
無不宗奉。
矧茲凡夫。
辄恣毀斥。
自昧已靈。
可不哀欤。
韓愈曰。
夫為史者。
不有人禍。
則有天刑。
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
蓋為史者采摭人之實迹。
尚有刑禍。
況無故輕薄。
以毀大聖人哉。
且茲人也。
無量劫來。
沉淪諸趣。
乘少善力。
而得此身。
壽夭特未定也。
縱及耳順從心之年。
亦暫寄人間耳。
以善根微劣。
不能親炙究竟其道。
須臾老之将至。
為虛生浪死之人。
自可悲痛。
何暇更縱無明業識。
造端倡始。
誘引後世闡提之黨。
背覺合塵。
同入惡道。
罪萃厥身。
可不慎哉。
且佛何求于世。
但以慈悲廣大願力深重。
哀見一切衆生。
往來六道。
受種種苦。
無有已時。
故從兜率天宮。
示現淨飯國王之家。
為第一太子。
道德文武。
端嚴殊特。
于聖人中。
而所未有。
于弱冠之年。
棄金輪寶位。
出家修道。
成等正覺。
為天人師。
随機演說三乘五教。
末後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付囑摩诃迦葉。
為教外别傳。
更相傳授。
接上根輩。
故我本朝太宗皇帝之序金剛般若也。
則曰歎不修之業溥。
傷強執之愚迷。
非下士之所知。
豈淺識之能究。
大哉聖人之言。
深可信服。
一從佛法東播之後。
大藏教乘。
無處不有。
故餘嘗謂。
欲排其教。
則當盡讀其書深求其理。
摭其不合吾儒者。
與學佛之見。
折疑辨惑。
而後排之可也。
今不通其理。
而妄排之則是斥鷃笑鹍鵬。
朝菌輕松柏耳。
歐陽修曰佛者善施無驗不實之事。
蓋亦未之思耳。
嘗原人之造妄者。
豈其心哉。
誠以赒急饑寒。
苟免患難而已。
佛者舍其至貴極富。
為道忘身。
非饑寒之急。
無患難可免。
其施妄也。
何所圖哉。
若以造妄垂裕其徒凡夫尚知我躬不閱。
遑恤我後。
而佛豈不知耶。
古今世人。
有稍挾欺绐者。
必為衆人所棄。
況有識之賢者乎。
若使佛有纖毫妄心。
則安能俾其佛教。
綿亘千古。
周匝十方。
天龍神鬼無不傾心。
菩薩羅漢。
更相弘化。
試此論之。
有詐妄心者。
求信于卑凡下愚。
尚不可得。
況能攝伏于具神通之聖人哉。
經雲。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又雲諸佛如來無妄語者。
信哉斯言。
明如皎日。
孟子曰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餘則曰。
誦佛之言。
行佛之行。
是佛而已矣。
何慊乎哉。
佛祖修行。
入道蹊徑。
其捷如此。
而人反以為難。
深可闵悼。
撮其樞要。
戒定慧而已。
若能持戒。
決定不落三塗。
若能定力。
決定功超六欲。
若能定慧圓明。
則達佛知見入大乘位矣。
何難之有哉。
詩雲。
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其是之謂乎。
韓愈與大颠論議往複數千言。
卒為大颠一問曰。
公自揣量學問知識。
能如晉之佛圖澄乎。
能如姚秦之羅什乎。
能如蕭梁之寶志乎。
愈曰吾于斯人。
則不如矣。
大颠曰。
公不如彼明矣。
而彼之所從事者。
子以為非何也。
愈不能加答。
其天下之公言乎。
佛豈妨人世務哉。
金剛般若雲。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維摩經偈雲。
經書咒禁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法華經雲。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傅大士龐道元豈無妻子哉。
若也身處塵勞。
心常清淨。
則便能轉識為智。
猶如握土成金。
一切煩惱。
皆是菩提。
一切世法。
無非佛去。
若能如是。
則為在家菩薩了事凡夫矣。
豈不偉哉。
歐陽修曰。
佛為中國大患。
何言之甚欤。
豈不爾思。
凡有害于人者。
奚不為人所厭而天誅哉。
安能深根固蒂于天下也。
桀纣為中國天子。
害迹一彰。
而天下後世共怨之。
況佛遠方上古之人也。
但載空言傳于此土。
人天向化。
若偃風之草。
苟非大善大慧。
大利益大因緣。
以感格人天之心者。
疇克爾耶。
一切重罪。
皆可忏悔。
謗佛法罪。
不可忏悔。
誠哉是言也。
謗佛法則是自昧其心耳。
其心自昧。
則猶破瓦不複完灰不重木矣。
可忏悔哉。
佛言。
唯有流通佛法是報佛恩。
今之浮圖。
雖千百中無一能仿佛古人者。
豈佛法之罪也。
其人之罪。
雖然如是。
禮非玉帛而不表。
樂非鐘鼓而不傳。
非藉其徒以守其法。
則佛法殆将泯絕無聞矣。
續佛壽命何賴焉。
濫其形服者。
誅之自有鬼神矣。
警之自有果報矣。
威之自有刑憲矣。
律之自有規矩矣。
吾輩何與焉。
然則是言也餘至于此卒存二說。
蘇子瞻嘗謂餘曰。
釋氏之徒。
諸佛教法所系。
不可以庶俗待之。
或有事至庭下。
則吾徒當以付囑流通為念。
與之闊略可也。
又曾逢原作郡時。
釋氏。
有訟者。
閱實其罪必罰無赦。
或有勉之者。
則曰。
佛法委在國王大臣。
若不罰一戒百。
則惡者滋多。
當今之世。
欲整齊之。
舍我輩其誰乎。
餘考二公之言。
則逢原所得多矣。
其有不善者。
誠可惡也。
豈不念皇恩度牒。
不與征役者。
人主之惠哉。
豈不念。
古語有雲。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哉。
豈不念。
辭親棄俗。
當為何事哉。
豈不念。
光陰易往。
而道業難成哉。
豈不念。
道眼未明而四恩難報哉。
豈不念。
行業不修。
而濫膺恭敬哉。
豈不念。
道非我修。
而誰修哉。
豈不念。
正法将墜。
而魔法增熾哉。
蓋昔無著遇文殊時。
已有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之說。
況今去聖逾遠。
求其純一也不亦難乎。
然念大法所寄。
譬猶披沙揀金。
裒石攻玉。
縱于十斛之沙得粒金。
一山之石得寸玉。
尚可以為世珍寶也。
非特學佛之徒為然。
孔子之時。
已分君子儒小人儒矣。
況茲後世服儒服者。
豈皆孔孟顔闵者哉。
雖曰學者求為君子。
安能保其皆為君子耶。
曆觀自古巨盜奸臣強叛猾逆。
率多高才博學之士。
豈先王聖教之罪欤。
豈經史之不善欤。
由此喻之。
末法像教之僧。
敗群不律者。
勢所未免也。
韓愈曰。
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
流入中國。
上古未曾有也。
自皇帝已下。
文武已上。
舉皆不下百歲。
後世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
陋哉愈之自欺也。
愈豈不聞孟子曰舜生于諸馮。
遷于負夏。
卒于鳴條。
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
卒于畢郢。
西夷之人也。
舜與文王皆聖人也。
為法于天下後世。
安可夷其人廢其法乎。
況佛以淨飯國王。
為南贍部洲之中而非夷也。
若以上古未嘗有而不可行。
則蚩尤瞽[耳*叟]。
生于上古。
周公仲尼。
生于後世。
豈可舍衰周之聖賢。
而取上古之兇頑哉。
而又上古野處穴居。
茹毛飲血。
而上棟下宇。
鑽燧改火之法。
起于後世者。
皆不足用也。
若謂上古壽考。
而後世事佛漸謹。
而年代尤促者。
竊鈴掩耳之論也。
愈豈不知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之事乎。
豈不知孔鯉顔淵冉伯牛之夭乎。
又書無逸曰。
自時厥後。
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七八年。
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彼時此方未聞佛法之名。
自漢明佛法至此之後。
二祖大師百單七歲。
安國師百二十八歲。
趙州和尚。
七百二十甲子。
豈佛法之咎也。
又曰如彼言可憑則臣家族合至灰滅。
此亦自蔽之甚也。
佛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他無間。
冤親等觀。
如提婆達多。
種種侵害于佛。
而終憐之。
受記作佛。
而後世若求喜怒禍福以為靈。
則是邀祭祀之小小鬼神矣。
安得謂之大慈悲之父乎。
世間度量之人。
尚能遇物有容。
犯而不校。
況心包太虛。
量廓沙界之聖人哉。
信與不信。
何加損焉。
佛者如大醫王。
善施法藥。
有疾者信而服之。
其疾必瘳。
其不信者。
蓋自棄耳。
豈醫王之咎哉。
夏蟲不可語冰霜。
井蛙不可語東海。
吾于韓愈見之矣。
若謂事佛促壽。
則毀佛者。
合當永壽。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