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論

關燈
誠不知也。

    又安可以彼知者為誕也。

    一自佛法入此之後。

    間有聖人。

    出現流通輔翼。

    試摭衆人耳目之所聞見者論之。

    如觀音菩薩示現于唐文宗朝。

    泗洲大聖出現于唐高宗朝。

    婺州義烏縣傅大士。

    齊建武四年乙醜五月八日生時。

    有天竺僧嵩頭陀來謂曰。

    我昔與汝毗婆屍佛所同發誓願。

    今兜率天宮衣缽見在。

    何日當還。

    命大士臨水觀形。

    見有圓光寶蓋。

    大士曰。

    度生為急。

    何思彼樂乎。

    行道之時。

    常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

    放光襲其體。

    虢州阌鄉張萬回法雲公者。

    生于唐貞觀六年五月五日。

    有兄萬年。

    久征遼左。

    相去萬裡。

    母程氏思其信音。

    公早晨告母而往。

    至暮持書而還。

    豐幹禅師。

    居常騎虎出入。

    寒山拾得為之執侍。

    明州奉化布袋和尚。

    坐亡于嶽林寺。

    而複現于他州。

    宋太始初。

    志公禅師。

    乃金城宋氏之子。

    數日不食無饑容。

    語多靈應。

    晉石勒時佛圖澄。

    掌中照映千裡。

    鎮州善化臨終之時。

    搖鈴騰空而去。

    五台鄧隐峰。

    遇官兵與吳元濟交戰。

    飛錫乘空而過。

    兩軍遂解。

    嵩嶽帝受戒法于元圭禅師。

    仰山小釋迦。

    有羅漢來參。

    并受二王戒法。

    破竈堕之類。

    皆能證果鬼神。

    達磨大師。

    一百五十餘歲。

    滅于後魏孝明帝。

    太和十九年。

    葬于熊耳山。

    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

    遇于蔥嶺。

    攜一革履。

    歸西而去。

    後孝莊聞奏啟墳觀之。

    果隻一履存焉。

    文殊師利。

    佛滅度後。

    四百年猶在人間。

    天台南嶽。

    羅漢所居應供人天。

    屢顯聖迹。

    汀州南安岩主靈異頗多。

    潭州華林善覺禅師。

    武甯新興嚴陽尊者。

    俱以虎為侍從。

    道宣律師。

    持律精嚴。

    感毗沙門天王之子為護戒神。

    借得天上佛牙。

    今在人間。

    徽宗皇帝。

    初登極時。

    因取觀之。

    舍利隔水晶匣。

    落如雨點。

    故太平盛典。

    有禦制頌雲。

    大士釋迦文。

    虛空等一塵。

    有求皆感應。

    無刹不分身。

    玉瑩千輪皎。

    金剛百煉新。

    我今恭敬禮。

    普願濟群倫。

    皇帝知餘好佛。

    而嘗為餘親言其事。

    如前所摭。

    諸菩薩聖人。

    皆學佛者也。

    餘所謂若使佛有纖毫妄心。

    則安能攝伏于具神通聖人也。

    釋有如彌天道安東林慧遠生肇融睿陳慧榮隋法顯梁法雲智文之徒。

    皆日記數萬言。

    講則天華墜席。

    頑石點頭。

    亦豈常人哉。

    如李長者龐居士。

    非聖人之徒欤。

    孫思邈寫華嚴經。

    又請僧誦法華經。

    呂洞賓參禅設供。

    彼神仙也。

    豈肯妄為無益之事乎。

    況茲凡夫。

    敢恣毀斥。

    但佛之言。

    表事表理。

    有實有權。

    或半或滿。

    設漸設頓。

    各有攸當。

    苟非具大信根。

    未能無惑。

    亦猶吾儒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

    而春秋石言于晉。

    神降于莘。

    易曰。

    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此非神怪而何。

    孟子不言利而曰善教得民财。

    于宋受兼金。

    此非利而何。

    蓋聖人之言。

    從權适變。

    有反常而合道者。

    又安可以前後異同之言。

    議聖人也。

    諸同志者。

    幸于佛祖之言。

    詳披谛信。

    真積力久。

    自當證之。

    方驗不誣。

    天下人非之。

    而吾欲正之。

    正如孟子所謂一薛居州。

    獨如宋王何。

    餘豈有他哉。

    但欲以公滅私。

    使一切人。

    以難得之身。

    知有無上菩提。

    各識自家寶藏。

    狂情自歇。

    而勝淨明心。

    不從人得也。

    吾何畏彼哉。

    晉惠帝時。

    王浮僞作化胡經。

    蓋不知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

    滅於穆王五十二年。

    曆恭懿孝夷厲宣幽平桓莊僖惠襄頃匡定一十六王。

    滅後二百四十二年。

    至定王三年方生老子。

    過流沙時。

    佛法遐被五天竺。

    及諸鄰國。

    著聞天下。

    已三百餘年矣。

    何待老子化胡哉。

    呂夏卿序八師經曰。

    小人不知刑獄之畏。

    而畏地獄之碜。

    雖生得以欺于世死亦不免于地下矣。

    今有人焉奸雄氣焰足以塗炭于人而反不敢為者。

    以有地獄報應。

    不可逃也。

    若使天下之人。

    事無大小。

    以有因果之故。

    比不敢自欺其心。

    善護衆生之念。

    各無侵淩争奪之風。

    則豈不刑措而為極治之世乎。

    謂佛無益于天下者吾不信矣。

    諒哉。

    人天路上以福為先。

    生死海中修道是急。

    今有欲快樂人天而不植福。

    出離生死。

    而不明道。

    是猶鳥無翼而欲飛。

    木無根而欲茂。

    奚可得哉。

    古今受五福者非善報而何。

    嬰六極者。

    非惡報而何。

    此皆過去所修。

    而于今受報。

    甯不信哉。

    或雲。

    天堂是妄造。

    地獄非真說者。

    何愚如此。

    佛言。

    六道而人天鬼畜。

    灼然可知。

    四者既已明矣。

    唯修羅地獄二道。

    但非凡夫肉眼可見耳。

    豈虛也哉。

    隻如神怪之事。

    何世無之。

    亦涉史傳之載錄。

    豈無耳目之聞見。

    雖愚者亦知其有矣。

    人多信于此。

    而疑于彼者。

    是猶終日數十。

    而不知二五也。

    可謂賢乎。

    曾有同僚謂餘曰。

    佛之戒人不食肉味。

    不亦迂乎。

    試與公詳論之。

    雞之司晨。

    狸之捕鼠。

    牛之力田。

    馬之代步。

    犬之司禦。

    不殺可也。

    如豬羊鵝鴨水族之類。

    本隻供庖廚之物。

    苟為不殺。

    則繁植為害。

    将安用哉。

    餘曰不然。

    子未知佛理者也。

    吾當為子言其涯略。

    章明較著善惡報應。

    唯佛以真天眼宿命通故能知之。

    今惡道不休。

    三塗長沸。

    良有以也。

    一切衆生。

    遞相吞啖。

    昔相負而冥相償。

    豈不然乎。

    且有大身衆生。

    如鲸鳌師象。

    巴蛇鲲鵬之類是也。

    細身衆生。

    如蚊蚋蟭螟蝼蟻蚤虱之類是也。

    品類巨細雖殊。

    均具一性也。

    人雖最靈。

    亦隻别為一類耳。

    傥不能積善明德。

    識心見道。

    瞀[瞀-矛+牙]然以嗜欲為務。

    成就種種惡業習氣。

    于倏爾三二十年之間。

    則與彼何異哉。

    且迦樓羅王。

    展翅闊三百三十六萬裡。

    阿修羅王。

    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以彼觀之。

    則此又不直毫末耳。

    安可以謀畫之差。

    大心識之最靈。

    欺他類之眇小不靈。

    而恣行殺戮哉。

    隻如世間牢獄。

    唯治有罪之人。

    其無事者。

    自不與焉。

    智者終不曰建立都縣設官置局。

    不可閑冷。

    卻須作一兩段事。

    往彼相共鬧熱也。

    今雖衆生無盡惡道茫茫。

    若無冤對。

    即自解脫。

    複何疑哉。

    若有專切修行。

    決欲疾得阿耨菩提者。

    更食衆生血肉。

    無有是處。

    唯富貴之人。

    宰制邦邑者。

    又須通一線道。

    昔陸亘大夫。

    問南泉雲。

    弟子食肉則是。

    不食則是。

    南泉曰。

    食是大夫祿。

    不食是大夫福。

    又宋文帝謂求那跋摩曰。

    孤愧身徇國事。

    雖欲齋戒不殺。

    安可得如法也。

    跋摩曰。

    帝王與匹夫所修當異。

    帝王者。

    但正其出言發令。

    使人神悅和。

    人神悅和。

    則風雨順時。

    風雨順時。

    則萬物遂其所生也。

    以此持齋。

    齋亦至矣。

    以此不殺。

    德亦大矣。

    何必辍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乎。

    帝撫機稱之曰。

    俗迷遠理。

    僧滞近教。

    若公之言。

    真所謂天下之達道。

    可以論天人之際矣。

    由是論之。

    帝王公侯。

    有大恩德。

    陶鑄天下者。

    則可矣。

    士庶之家。

    春秋祭祀。

    用之以時者。

    尚可忏悔。

    圓顱方服者。

    承佛戒律。

    受人信施。

    而反例塵俗。

    飲酒食肉。

    非特取侮于人。

    而速戾于天。

    亦袈裟下失人身者。

    是為最苦。

    忍不念哉。

    吾儒則不斷殺生。

    不戒酒肉。

    于盜則但言慢藏誨盜而已。

    于淫則但言未見好德如好色而已。

    安能使人不犯哉。

    佛為之教。

    則彰善瘅惡。

    深切著明。

    顯果報說地獄極峻至嚴。

    而險诐強暴者。

    尚不悛心。

    況無以警之乎。

    然五戒但律身之粗迹。

    修行之初步。

    若升高必自下。

    若陟遐必自迩。

    求道證聖之人。

    亦未始不由此而入也。

    至于亡思慮泯善惡。

    融真妄一聖凡。

    單傳密印之道。

    又非可以紙墨形容而口舌辯也。

    文章蓋世止是虛名勢望驚天。

    但增業習。

    若比以定慧之法。

    治本有之神明。

    為過量人超出三界。

    則孰多于此哉。

    士農工商各分其業。

    貧富壽夭。

    自出前定。

    佛法雖亡。

    于我何益。

    佛法雖存。

    于我何損。

    功名财祿。

    本系乎命。

    非由謗佛而得。

    榮貴則達。

    亦在乎時。

    非由斥佛而緻。

    一時之間。

    操不善心。

    妄為口禍。

    非唯無益。

    當如後患何。

    智者慎之。

    狂者縱之。

    六道報應勝劣。

    所以分也。

    餘非佞也。

    願偕諸有志者。

    背塵合覺同底于道。

    不亦盡善盡美乎。

    或有闡提之性。

    根于心者。

    必不取于是說。

    餘無恤焉。

     護法論(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