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五

關燈


    滿十餘裡。

    舉衆鹹睹。

    感悟無涯。

     處士孫思邈。

    雍州永安人也。

    神彩高遠。

    儀貌魁梧。

    身長七尺。

    眉目疏朗。

    然學該内外。

    尤閑醫藥。

    陰陽術數星曆蔔筮。

    無不該通。

    善養性好服食。

    嘗服流珠丹及雲母紛。

    肌膚光潤。

    齒發不虧。

    耆老相傳雲。

    百餘歲視其形狀。

    如年七八十許。

    義甯元年高祖。

    起義并州時。

    邈在境内。

    高祖知其宏達。

    以禮待之。

    命為軍頭。

    任之四品。

    固辭不受。

    後曆遊諸處。

    不恒所居。

    随時利物。

    專以醫方。

    為事有來請問。

    無不拯療。

    常勸道俗諸人。

    寫華嚴經七百五十餘部。

    上元儀鳳之年。

    居長安萬年二縣之境。

    嘗與人談話。

    說齊魏人物及洛陽故都。

    城中朝士。

    并寺宇衆僧。

    宛然目擊。

    及将更問。

    便即不言。

    嘗撰古今名醫妙術。

    号曰孫氏千金方。

    凡六十卷。

    備窮時用。

    進上高祖。

    高祖賞以束帛。

    将授榮班。

    苦辭不受。

    時召入内。

    旬月不出待诏禁中。

    甚見優竉。

    帝嘗縱容顧問。

    修何功德。

    為最佳耶。

    邈對曰。

    天皇何不讀華嚴經。

    帝問何故。

    邈曰。

    天皇大人。

    須讀大典。

    譬如寶器函蓋宜相稱耳。

    帝曰。

    若論大經。

    近者玄奘法師所譯大般若凡六百卷。

    甯不大乎。

    邈曰。

    般若空宗。

    乃華嚴經中。

    枝條出矣。

    帝深信之。

    永淳前卒。

    邈有子曰行真又名元一。

    貞正該博。

    強記洽聞。

    深思法要。

    回向一乘。

    繼習父風。

    亦以華嚴為業。

    知名當代。

    實為高信士焉。

     雍州萬年縣人。

    康阿祿山。

    以調露二年五月一日。

    染患遂亡。

    至五日将殡載至墓所。

    未及下車。

    聞棺中有聲。

    親裡疑其重活。

    剖棺視之。

    祿山果蘇。

    起載至家中。

    自說被冥道誤追。

    在閻羅王前。

    總有三十五人。

    共作一行。

    其中有新豐果毅并祿山等十五人。

    先有戒行。

    同于王所。

    披訴得還。

    嘗時見東市藥行人阿容師。

    師去調露元年患死。

    為生時煮雞子。

    與七百人。

    入镬湯地獄。

    先識祿山。

    遂憑屬曰。

    吾第四子行證。

    稍有仁慈。

    君為我語之。

    令寫華嚴經一部。

    餘不相當。

    若得為寫。

    此七百人。

    皆得解脫矣。

    山後林健。

    往新豐。

    尋覓果毅。

    相見悲喜。

    猶若故交。

    各說所由。

    暗相符會。

    又往東市賣藥阿家。

    以容師之言。

    具告行證。

    證大悲感。

    遂于西大原寺法藏師處。

    請華嚴經。

    令人書寫。

    初自容師亡後。

    家人寂無夢想。

    至初寫經之夕。

    合家同夢。

    其父來喜暢無已。

    到永隆元年八月。

    莊嚴周畢。

    請大德沙門慶經設供。

    祿山爾日亦在會中。

    乃見容師等七百鬼徒。

    并來齋處。

    禮敬三寶。

    同跪僧前。

    忏悔受戒。

    事畢而去。

    山既備矚冥司深信罪業。

    遂屏絕人事。

    永棄俗緣。

    入太白終南。

    專務栖隐。

    後不知所終。

     雜述第十 華嚴經中佛名二卷 菩薩名一卷 右不知誰所集也。

    但鸠集阙略。

    未能備盡。

    今沙門賢首更廣其塵。

    頗為詳悉。

     普禮法一十五拜 右天台山智顗禅師所撰。

    其拜首皆稱普禮。

    末皆稱盧舍那佛。

    其間具引寂滅道場等七處八會之名。

    今江表盛行。

    不複繁叙。

    顗仍判華嚴。

    為圓滿頓教(雲雲)。

     華嚴齋記一卷 右竟陵文宣王撰。

    自齊梁已來。

    每多方廣齋集。

    皆依此修行也。

    今益州宏法師。

    亦以華嚴為志。

    勸其士俗。

    清信等或五十人或六十人。

    同為福社。

    人各誦華嚴一卷。

    以同經部。

    每十五日。

    一家設齋。

    嚴道場高座。

    供主升座。

    餘徒複位。

    各誦其經畢而方散。

    斯亦齋集之流也。

     供養十門儀式 右沙門智俨撰。

     善财童子諸知識錄 右沙門彥琮撰。

     華嚴旨歸一卷十門。

    一說經處。

    二說經時。

    三說經佛。

    四說經衆。

    五說經義。

    六說經教。

    七顯經義。

    八釋經意。

    九辨經益。

    十示經圓。

     右于上十門。

    各以十義解釋。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