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關燈
禅。

    恒洲道俗。

    每六齋日。

    常赍香華珍味。

    來就供養文殊師利。

    于正食時。

    忽聞空曰。

    五台佛光山内。

    文殊師利菩薩。

    在彼教化。

    汝可往彼。

    必得悟道。

    亦并同聞。

    莫不欣詠。

    則依空告。

    馳往佛光。

    其間險阻二百餘裡。

    盲女抗手先登。

    初無引示。

    脫見之驚起即受深宗。

    據斯以言。

    脫或大聖之權迹耳。

    及将終命。

    知已諸德經宵款别。

    夜有大蟲。

    至脫恒所飲泉。

    悲号良久。

    到明日中時。

    如常剔落。

    禮拜僧衆。

    訖還本禅房。

    端然坐化。

    時年八十一。

    貞觀十六年也。

    道俗哀恸。

    若喪所天。

    即于寺内。

    鑿龛而處。

    龛面西向。

    開咫尺雙扉。

    至今觀之。

    俨如生也。

    脫未終。

    嘗謂親裡曰。

    我沒後當有大人顯我名也。

    清涼之号于茲複興。

    及今上麟德元年九月。

    敕會昌寺沙門會頤果毅甄萬福。

    送衲袈裟。

    奉其遺陰。

    并向諸台。

    供養聖迹。

    自遐迩歸心之士。

    莫不永懷斯地。

    遠驗脫言信矣。

     釋明曜。

    未詳姓氏。

    少出家與解脫禅師。

    頗同遊處。

    而師友事之。

    謙撝柔順。

    未嘗見喜愠之色。

    常讀法華。

    又披閱華嚴。

    手不釋卷。

    老而彌笃。

    形長七尺。

    言令抑揚。

    又依脫禅師。

    習佛光觀。

    嘗絕粒随脫。

    往大孚寺。

    祈請文殊師利。

    到華園北。

    遇一大德容服異常。

    從王子燒身谷出。

    徐徐直進。

    至大孚寺東佛堂南。

    将欲東趣。

    曜欣躍戰懼。

    時步而前望。

    親承接足。

    盡其誠敬。

    未至數尺。

    而忽失之。

    悲慨良久。

    彌增勤厲。

    西京會昌寺沙門會頤。

    奉敕往五台之日。

    親承頂禮。

    時年一百六歲。

    而神彩無墜焉。

    不知其所終也。

     師子國長季沙門。

    釋迦彌多羅者。

    第三果人也。

    此土雲能友。

    麟德之初。

    來儀震旦。

    高宗天皇。

    甚所尊重。

    請在蓬萊宮。

    與長年真人懷化大将軍。

    同處禁中。

    歲餘供養。

    多羅請尋聖迹。

    遍曆名山。

    乃求往代州清涼山。

    禮敬文殊師利。

    嘗至京師西太原寺。

    時屬諸僧。

    将轉讀華嚴妙典。

    乃命譯語問雲。

    此是何經。

    答是華嚴。

    多羅肅然改容曰。

    不知此處亦有是經耶。

    合掌歡喜。

    贊歎久之而言曰。

    此大方廣功德難思。

    西國相傳。

    有人以水盥掌。

    将讀此經。

    水之所沾灑。

    及蟲蟻。

    因此舍命後得生天。

    何況受持讀誦。

    蓋不思之福也。

     高義成。

    晉洲臨汾縣人也。

    家風信奉。

    鄉鄰推挹。

    以鹹享四年二月。

    于洪洞縣賢劫寺。

    請華嚴經。

    于家内塔中。

    轉讀日正中時忽有奇光。

    如日照鏡中。

    華于壁上。

    久之方歇。

    次第二遍光。

    照佛堂周于四壁。

    由是遠近同觀。

    莫不歎其感征也。

     文明元年。

    天竺梵僧三藏法師日照。

    在京師西太原寺翻經之。

    次雲。

    至南天竺國。

    近占波城。

    有一僧伽藍。

    名毗瑟奴(人名也)于中有諸頭陀僧等。

    并小乘學。

    後忽有一大乘法師。

    持華嚴經一帙。

    來至其處。

    小乘諸師。

    既不相敬。

    彼大乘師。

    乃留帙而去。

    不知所适。

    諸小乘學者。

    情盡不信。

    遂持此經帙。

    投之井内。

    後數見井中。

    光輝煥赫。

    上沖于外。

    有同烈火。

    以物鈎漉。

    果得華嚴。

    雖久在水中。

    都不沾濕。

    小乘學等。

    便信此經是佛所說。

    猶将不及小乘。

    遂置在小乘經律之下。

    及至明旦。

    辄見在上。

    乃诃諸群小。

    誰複辄移。

    對雲元無人動。

    乃還置下。

    明又如初。

    複在其上。

    若此者數焉。

    小乘諸德。

    鹹大驚嗟。

    方知此經過于己學。

    以身投于地。

    宛轉号泣。

    忏謝回心。

    專共授持。

    華嚴一經。

    盛于此國。

    諸小乘輩舉宗歸敬。

    同深信焉。

     釋弘寶。

    不知其氏族。

    居淄州鄒平縣蔡丘之南。

    十八出家。

    住弘真寺小患瘿。

    後時轉劇。

    救療莫愈。

    遂大如鬥。

    于是首不能俯。

    視唯天外。

    驟雨飄風。

    流入鼻口。

    飲食滲漱。

    非意艱辛。

    豈直親鄰輕鄙。

    亦乃自懷悲毒。

    年三十五。

    忽遇一僧。

    教讀華嚴。

    除其宿障。

    寶乃精心懇志。

    曉夜披尋。

    忏洗六時。

    方祈百遍。

    至四十餘遍。

    夜夢。

    有人手執利刀割瘿将去。

    覺後數日瘿上生瘡。

    瘡作膿頭。

    大如棗許。

    以手微按。

    出膿數合。

    日日如之。

    向經三月。

    自爾瘡瘿漸消。

    卒就平服。

    則鹹享二年之首也。

    寶及門人弘軌法律等。

    悅浮生之再造。

    感聖力之冥通。

    悲慶交襟。

    罄舍衣缽。

    敬寫此經一部。

    轉讀受持。

    日不暇給。

    數歲之間。

    方終本願。

    于是遠近願心。

    共弘茲典也。

     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

    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

    暫栖息梅尾高山寺之處。

    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

    借得華嚴傳五卷。

    點本之間。

    喜悅銘肝之餘。

    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

    此傳之内。

    當卷者。

    表誂當寺下野公瞻惠令書寫之。

    假名并姓誂同宿大夫之慶實令付之。

    裡書者。

    主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酉時)于東大寺尊勝院新學問所手自書寫之畢。

    及老耄之間雖眼腫手振。

    猶勵拾螢之勤。

    懇記飛鳥之路耳。

    此假名姓裡書者。

    土禦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

    即以彼禅門自筆之點本寫之。

    可為無雙之證本也。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四日(午時)于同院家新彌勒堂。

    合寫本等奉讀之畢。

    前權僧正宗性。

    聽衆。

    良曉得業。

    慶實法師。

    談義之後。

    即于當院家新學問所。

    為後覽記之。

    右筆華嚴宗末葉行道僧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臘六十二抑此料紙者。

    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

    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

    漸漸取出之。

    以寫如此之要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