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有四女。
妻著弊布齊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無條線。
大女名華嚴。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
拟宛布施。
安引村衆。
次至其所居。
愍斯貧苦。
遂度而不入大女思念。
由我貧煎。
不及福會。
今又不修。
當來倍此。
周遍求物。
阒耳不從。
仰面悲号。
遂見一把亂[禾*米]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
得谷十餘顆。
采以成米。
并将前布。
拟用随喜。
身既無衣。
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
趣齋供所。
以前施物。
遙擲衆中。
十餘粒米。
别奉炊飯。
因發願曰。
女人窮業。
亦自昔種得。
竭貧行施。
用希來報。
以十餘粒黃米。
投飯甑中。
必若至誠。
貧業盡者。
當願所炊之飯。
變成黃色。
如無所感。
命也奈何。
作是誓已。
掩淚而返。
于是甑中。
五石米飯。
并成黃色。
大衆驚嗟。
未知所以。
周尋緣構。
乃雲。
白遺生女之願力也。
齋會之齊率。
獲粟十斛。
尋用齊之。
安等後以事聞奏。
遂得度華嚴。
出家住寺。
終身受持華嚴經也。
安居處雖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
血祀者多。
周流救贖。
勸修德義。
遂使不殺之邑十會而九焉。
嘗于龛側村中。
縛豬三頭。
将如烹宰。
安聞往贖。
社人恐不得殺。
求價十千。
安曰。
貧道見有三千。
可以相與。
衆各不同。
更相忿競。
忽有小兒羊皮裹腹。
來至社會。
助安贖豬。
既見争競。
因從乞酒。
行飯行舞。
煌焜旋轉。
合社老小眼并失明。
須臾自隐。
不知所在。
安即刀自割肉告曰。
此彼俱肉耳。
豬吃糞穢。
爾尚啖之。
況人食米。
理豈不貴也。
社人聞見。
一時同放。
豬既得脫。
繞安三匝。
以鼻喙觸。
若有喜謝之儀。
故使郊之西南五十裡之内雞豬絕祀。
乃至于今。
其感發慈善。
皆此類也。
性多誠信。
樂讀華嚴。
一缽三衣。
累紀彌勵。
開皇八年。
頻敕入京。
為皇儲門師。
長公主營建靜法寺。
後住延興寺。
名雖帝宇。
常寝岩阿。
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五日。
終于靜法禅院。
春秋八十遺。
骸于終南。
起塔在至相寺之側矣。
釋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居大白山九隴精舍。
慕禅為業。
粗食弊衣。
卒于終老。
開皇年中。
往江都造晉王。
王一見如舊。
處之于慧日道場。
王法遊履。
必請以随之。
駕幸太山。
時遇無水。
安以刀刺石。
忽焉奔注。
王嗟歎問雲。
何力。
答王力也。
初與王入谷。
見一僧著弊衣。
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答斯朗公也。
及至神通寺。
見一神狀甚郁偉。
在講堂上。
憑鸱吻下觀人衆。
王又問之曰。
大白山神。
從王者也。
時人号為三百歲。
其眠竟不施枕。
頭無委曲延首床前。
口辄涎流。
或至鬥許。
未知其故也。
爾後諸奇。
未遑廣錄。
大業之始。
帝彌重之。
威轹王公。
見皆屈膝。
行路道俗。
敬之若神。
又往五台等名山。
觀禮聖迹。
并召請隐逸。
以裨皇化。
慧日道場。
二千餘人。
四事資須。
幸安而立。
帝又于東都。
立寶道場。
特延安亦于中樹業。
安每讀誦華嚴。
遂積寒暑。
或雲。
普賢境界。
常現吾前。
又入九隴山。
可百餘裡。
于石室内。
镌寫華嚴。
因即号為華嚴堂也。
至大業十一年。
無病而終。
春秋九十八矣。
帝令送柩于大白。
今墳域存焉。
士俗懷之。
立像祈福。
其镌經之處。
峰崖幽險。
近智以守見不之。
之者以路絕莫曉也。
釋解脫。
俗姓邢。
代郡五台縣人也。
七歲出家。
志業弘遠。
初從介山之右抱腹岩慧超禅師。
詢求定舍。
超特有知人之鑒。
識其成器。
告衆曰。
解脫禅習沖明。
非爾徒所及。
勿同常輩令其執僧役也。
脫未幾而啟悟凝深略盡涯極。
年十八乃博訪群宗。
疇咨碩德。
新聞舊解。
并升堂奧。
具戒之後。
複精練毗尼。
俄反故居。
于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
立佛光精舍。
依之綜習。
脫常誦法華。
又每讀華嚴。
曉夜無辍。
後依華嚴。
作佛光觀。
屢往中台東南華園北古大孚寺。
求文殊師利。
再三得見。
初則禮已尋失。
後則親承言誨。
告脫雲。
汝今何須親禮于我。
可自悔啧。
必悟解耳。
脫敬承聖旨。
因自求乃悟無生。
兼須法喜。
遂慨茲獨善。
思懷廣濟。
祈誠大覺。
請證此心。
乃感諸佛。
見說偈曰。
諸佛寂滅。
甚深法廣劫修行。
今乃得。
若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諸佛皆随喜。
脫更問空中。
寂滅之法。
若為可說得教人耶。
諸佛即隐但有聲告曰。
方便智為燈。
照見心境界。
究竟真實法。
一切無所見。
又嘗本洲都督。
請傳香戒。
法化既畢。
将事東歸。
都督及僧徒。
送至東城門首。
日将嚑夕。
脫恨不得燒香供養。
蹙踖慚愧。
忽聞城上有聲曰。
合掌以為華。
身為供養具。
善心真實香。
贊歎香煙布。
諸佛聞此香。
尋聲來相度。
衆等勤精進。
終不相疑誤。
時脫獨聞此聲。
彌加勇猛。
自爾之後。
證入逾深。
高山景行。
是焉欣屬。
于是遠近輻湊。
請益如流。
咨承教誨日。
盈三百。
既而大樹爰集。
有待成勞。
乃策茲四衆。
俱令一食。
其房宇褊隘。
露坐者多。
遂使瓶缽繩床映滿山谷。
脫恂恂善誘随事指撝。
務改其所滞。
略無常準。
故遊門之伍。
莫或窺其庭隩也。
然足不出寺。
垂五十年。
學成禅業者。
将餘八百。
自外希風景。
漱波瀾複過乎數倍矣。
餘每尋傳記。
多見古人。
雖衡嶽慧思十信。
顯其高位。
台山智者五品。
标其盛烈。
至于獎訓門人。
使成其羽翼者。
未有如斯之衆也。
若非行位超絕。
俯迹同凡。
必是妙德加持。
助其弘誘耳。
又恒嶽之西。
清涼東南。
俗名之大黑山。
有清信女。
先來盲目。
常獨在山中坐
妻著弊布齊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無條線。
大女名華嚴。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
拟宛布施。
安引村衆。
次至其所居。
愍斯貧苦。
遂度而不入大女思念。
由我貧煎。
不及福會。
今又不修。
當來倍此。
周遍求物。
阒耳不從。
仰面悲号。
遂見一把亂[禾*米]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
得谷十餘顆。
采以成米。
并将前布。
拟用随喜。
身既無衣。
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
趣齋供所。
以前施物。
遙擲衆中。
十餘粒米。
别奉炊飯。
因發願曰。
女人窮業。
亦自昔種得。
竭貧行施。
用希來報。
以十餘粒黃米。
投飯甑中。
必若至誠。
貧業盡者。
當願所炊之飯。
變成黃色。
如無所感。
命也奈何。
作是誓已。
掩淚而返。
于是甑中。
五石米飯。
并成黃色。
大衆驚嗟。
未知所以。
周尋緣構。
乃雲。
白遺生女之願力也。
齋會之齊率。
獲粟十斛。
尋用齊之。
安等後以事聞奏。
遂得度華嚴。
出家住寺。
終身受持華嚴經也。
安居處雖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
血祀者多。
周流救贖。
勸修德義。
遂使不殺之邑十會而九焉。
嘗于龛側村中。
縛豬三頭。
将如烹宰。
安聞往贖。
社人恐不得殺。
求價十千。
安曰。
貧道見有三千。
可以相與。
衆各不同。
更相忿競。
忽有小兒羊皮裹腹。
來至社會。
助安贖豬。
既見争競。
因從乞酒。
行飯行舞。
煌焜旋轉。
合社老小眼并失明。
須臾自隐。
不知所在。
安即刀自割肉告曰。
此彼俱肉耳。
豬吃糞穢。
爾尚啖之。
況人食米。
理豈不貴也。
社人聞見。
一時同放。
豬既得脫。
繞安三匝。
以鼻喙觸。
若有喜謝之儀。
故使郊之西南五十裡之内雞豬絕祀。
乃至于今。
其感發慈善。
皆此類也。
性多誠信。
樂讀華嚴。
一缽三衣。
累紀彌勵。
開皇八年。
頻敕入京。
為皇儲門師。
長公主營建靜法寺。
後住延興寺。
名雖帝宇。
常寝岩阿。
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五日。
終于靜法禅院。
春秋八十遺。
骸于終南。
起塔在至相寺之側矣。
釋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居大白山九隴精舍。
慕禅為業。
粗食弊衣。
卒于終老。
開皇年中。
往江都造晉王。
王一見如舊。
處之于慧日道場。
王法遊履。
必請以随之。
駕幸太山。
時遇無水。
安以刀刺石。
忽焉奔注。
王嗟歎問雲。
何力。
答王力也。
初與王入谷。
見一僧著弊衣。
乘白驢而來。
王問何人。
答斯朗公也。
及至神通寺。
見一神狀甚郁偉。
在講堂上。
憑鸱吻下觀人衆。
王又問之曰。
大白山神。
從王者也。
時人号為三百歲。
其眠竟不施枕。
頭無委曲延首床前。
口辄涎流。
或至鬥許。
未知其故也。
爾後諸奇。
未遑廣錄。
大業之始。
帝彌重之。
威轹王公。
見皆屈膝。
行路道俗。
敬之若神。
又往五台等名山。
觀禮聖迹。
并召請隐逸。
以裨皇化。
慧日道場。
二千餘人。
四事資須。
幸安而立。
帝又于東都。
立寶道場。
特延安亦于中樹業。
安每讀誦華嚴。
遂積寒暑。
或雲。
普賢境界。
常現吾前。
又入九隴山。
可百餘裡。
于石室内。
镌寫華嚴。
因即号為華嚴堂也。
至大業十一年。
無病而終。
春秋九十八矣。
帝令送柩于大白。
今墳域存焉。
士俗懷之。
立像祈福。
其镌經之處。
峰崖幽險。
近智以守見不之。
之者以路絕莫曉也。
釋解脫。
俗姓邢。
代郡五台縣人也。
七歲出家。
志業弘遠。
初從介山之右抱腹岩慧超禅師。
詢求定舍。
超特有知人之鑒。
識其成器。
告衆曰。
解脫禅習沖明。
非爾徒所及。
勿同常輩令其執僧役也。
脫未幾而啟悟凝深略盡涯極。
年十八乃博訪群宗。
疇咨碩德。
新聞舊解。
并升堂奧。
具戒之後。
複精練毗尼。
俄反故居。
于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
立佛光精舍。
依之綜習。
脫常誦法華。
又每讀華嚴。
曉夜無辍。
後依華嚴。
作佛光觀。
屢往中台東南華園北古大孚寺。
求文殊師利。
再三得見。
初則禮已尋失。
後則親承言誨。
告脫雲。
汝今何須親禮于我。
可自悔啧。
必悟解耳。
脫敬承聖旨。
因自求乃悟無生。
兼須法喜。
遂慨茲獨善。
思懷廣濟。
祈誠大覺。
請證此心。
乃感諸佛。
見說偈曰。
諸佛寂滅。
甚深法廣劫修行。
今乃得。
若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諸佛皆随喜。
脫更問空中。
寂滅之法。
若為可說得教人耶。
諸佛即隐但有聲告曰。
方便智為燈。
照見心境界。
究竟真實法。
一切無所見。
又嘗本洲都督。
請傳香戒。
法化既畢。
将事東歸。
都督及僧徒。
送至東城門首。
日将嚑夕。
脫恨不得燒香供養。
蹙踖慚愧。
忽聞城上有聲曰。
合掌以為華。
身為供養具。
善心真實香。
贊歎香煙布。
諸佛聞此香。
尋聲來相度。
衆等勤精進。
終不相疑誤。
時脫獨聞此聲。
彌加勇猛。
自爾之後。
證入逾深。
高山景行。
是焉欣屬。
于是遠近輻湊。
請益如流。
咨承教誨日。
盈三百。
既而大樹爰集。
有待成勞。
乃策茲四衆。
俱令一食。
其房宇褊隘。
露坐者多。
遂使瓶缽繩床映滿山谷。
脫恂恂善誘随事指撝。
務改其所滞。
略無常準。
故遊門之伍。
莫或窺其庭隩也。
然足不出寺。
垂五十年。
學成禅業者。
将餘八百。
自外希風景。
漱波瀾複過乎數倍矣。
餘每尋傳記。
多見古人。
雖衡嶽慧思十信。
顯其高位。
台山智者五品。
标其盛烈。
至于獎訓門人。
使成其羽翼者。
未有如斯之衆也。
若非行位超絕。
俯迹同凡。
必是妙德加持。
助其弘誘耳。
又恒嶽之西。
清涼東南。
俗名之大黑山。
有清信女。
先來盲目。
常獨在山中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