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關燈
比丘尼無量。

    俗姓闵氏。

    京兆長安人也。

    家風修善。

    阖門蔬食。

    并誦經典。

    無辍晨昏。

    母趙氏初夢。

    一梵僧持二金果。

    授而謂之曰。

    與爾良種。

    宜善護持。

    因有娠焉。

    遂誕無量。

    性戒天全。

    情欣出俗。

    年十一。

    其姊教誦般若觀音等經。

    略無開悟。

    無量深自慚恥。

    後改授華嚴。

    持卷披文。

    有如宿習。

    日誦五紙。

    以自勉勖。

    未盈三月。

    二帙便了。

    後因勤勵損心。

    更嬰他疾。

    停誦累年。

    情深悔恨。

    遂于佛前。

    焚香立願。

    誓持華嚴行菩薩道。

    因即瘳愈。

    所祈獲遂。

    諷誦忘疲。

    年甫十八。

    一部都畢。

    溫習積稔。

    尤更精進。

    至永淳二年有诏度人。

    其家男女五人出俗。

    無量住道德寺。

    弟慧嵩年十四。

    又誦涅槃一部。

    住慈悲寺。

    二果之夢。

    将非其事乎。

    自外三人各誦諸經。

    數百餘紙。

    道俗鹹共奇之。

    以為希有。

    無量既入道。

    已後志節彌堅。

    每誦華嚴。

    三日一遍。

    以為恒業。

    盡受具戒。

    苦行愈殷。

    不服缯纩。

    唯衣布疊。

    不受僧利。

    不食僧廚。

    六時禮忏。

    三業無替。

    加以立性溫和。

    志懷慈愛。

    每見諸貧病。

    莫不深思悲慜。

    有道之徒鹹歎曰。

    雖是女人。

    斯則丈夫所難及也。

     轉讀第八 釋法念。

    姓王氏。

    大原之茂族也。

    年三十出家。

    性簡傲喜遊。

    放頗從習。

    衆莫齒之。

    嘗夢。

    入幽司具受楚毒。

    及覺轉念悛革。

    而未知津向。

    時遇沙門智炬等。

    頻冒冥感。

    遂專誠轉讀不息晨昏。

    每一執經。

    涕泣橫墜。

    若此者三載于茲矣。

    後忽眉毛堕落。

    瘡疾遍身。

    念弄慶交襟。

    欣斯現受。

    大設施會。

    以答神功。

    勤加轉讀。

    複經三載。

    乃身瘡漸愈焉。

    念自爾廣勸士俗。

    依之忏洗。

    繕[門@免]之家。

    十室而九。

    年六十有八。

    終于所住。

     釋普安。

    姓廓氏。

    京兆泾陽人。

    小年依圓禅師出家。

    苦節損削世務。

    而性在和忍。

    不喜怨酷。

    或代執勞役。

    受諸勤苦。

    情甘如荠。

    恐其事盡。

    晚投藹法師。

    通明三藏。

    常業華嚴。

    讀誦禅思。

    依之标拟。

    周氏滅法。

    栖隐兮終南山之楩梓谷西岐。

    深林自庇。

    廓居世表。

    潔操泉石。

    連蹤巢甫。

    又引靜淵法師。

    同止林野。

    轉擇幽奧。

    資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

    亡身為物。

    或露形草莽。

    施諸蚊虻。

    流血被身。

    初無懷憚。

    或委身卧屍。

    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

    以祈本志。

    而虎豹雖來。

    皆嗅而不食。

    常懷耿芥。

    恨不副其情願也。

    于時天地既閉。

    象教斯蒙。

    國令嚴重。

    不許逃難。

    京邑名德三十餘僧。

    避地終南。

    投骸未委。

    安乃總召翔集。

    洲渚為心。

    幽密安處。

    自在顯露。

    自行乞索。

    不懼嚴誅。

    故得衣食俱豐修業無廢。

    亂世知士。

    安其謂欤。

    時有重募。

    投獲一僧。

    賞物十段。

    有人應募來欲執安。

    安則慰喻曰。

    觀卿貧煎。

    當願相給。

    為設食已。

    俱共入京。

    帝語此人曰。

    我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

    爾複助急。

    不許山中。

    若爾遣他。

    何處得活。

    朕觀此道人。

    神采志氣。

    非苟求活者。

    宜放入山。

    不須撿挍。

    爾後屢遭擒訪。

    獲免如前。

    時藹法師。

    避難在義谷杜映世家。

    堀窯藏之。

    安被放還。

    因通禮觐。

    藹曰。

    安公神志絕倫。

    不避強禦。

    蓋難及也。

    安曰。

    今蒙脫難。

    乃惟受持華嚴力耳。

    凡所祈誠。

    莫不斯賴。

    因請藹還山。

    親自經理。

    四遠承風。

    投遠非一。

    藹乃與安。

    更開其所住。

    具如别傳。

    隋文創曆。

    佛教大興。

    廣募遺僧。

    依舊安置。

    時楩梓一谷三十餘人。

    應诏出家。

    并居官寺。

    唯安欣茲重複。

    不為名馳。

    依本山居。

    守素林壑。

    時有清信士。

    于子午豹林兩谷合澗之側。

    結茅鑿窟。

    延而處之。

    初有大石。

    正當其上。

    恐下損屋。

    将欲轉之。

    安念曰。

    願移餘處。

    莫損龛舍。

    石遂迸避餘所。

    衆怪歎。

    安曰。

    華嚴力也。

    龛東石壁澗左。

    有素頭陀者。

    鄉川巨害。

    縱橫非一。

    陰嫉安德。

    思将誅殄。

    與伴三人。

    持弓挾刃。

    攘臂挽弦。

    将欲放箭。

    箭不離弦。

    弓不離手。

    怒眼舌噤。

    立住經宿。

    唯得出聲喚叫而已。

    行路聞之。

    遠近雲會。

    鄉人稽首。

    歸誠謝焉。

    安曰。

    餘了不知。

    蓋華嚴力也。

    若欲除免。

    但令忏悔。

    如語教之。

    方蒙解脫。

    又龛西魏村張晖者。

    以盜為業。

    夜往安所。

    私取佛油甕受五鬥。

    背負而出。

    既至院門迷昏失性。

    若有所縛。

    不能動轉。

    眷屬鄉村同來為謝。

    安曰。

    餘不知蓋華嚴力乎。

    語令忏悔。

    扶取油甕。

    如語得脫。

    又龛南張卿者。

    來盜安錢。

    袖中持去。

    既造家内。

    寫而不出。

    口噤無言。

    鄉人家室。

    将其歸忏依經遂免有程廓村程晖和者。

    頗懷信向。

    恒來安所。

    聽受法要。

    因患緻死。

    已經兩宿。

    纏屍于絕向欲棺殓。

    安時先往[邱-丘+雲]縣。

    返還在道。

    行達西南之德行寺。

    東去晖村五裡。

    遙喚程晖和何為不見迎耶。

    連喚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何由迎也。

    安曰。

    斯乃浪語。

    吾不信之。

    尋至其村。

    厲聲大喚。

    和遂動身。

    傍親見之。

    乃割繩令斷。

    安入其庭。

    又大喚之。

    和即屈起。

    匍匐就安。

    令屏棺除器。

    覆一筈筌。

    以當佛坐。

    令和繞旋。

    尋服如故。

    更壽二十許載。

    後遇重病。

    來投乞救。

    安曰。

    放爾。

    遊蕩非吾知也。

    便遂命終。

    時安風聲搖逸。

    請谒肩随。

    興建福會。

    每多通感。

    有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

    先喑百日。

    指撝男女。

    思見安形。

    子念母意。

    請安至宅。

    病母既見不覺下迎。

    言問起居。

    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時聲名更振。

    村聚齊集。

    各率音樂。

    巡家告令。

    欲設大齊大會。

    村中白遺生者。

    家途壁立。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