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居五台山。
願依文殊大師策修勝業。
每日誦法華兩遍。
讀華嚴一帙。
以此為恒。
如是因修。
積有年稔。
後與弟子昙訓。
遊曆諸台。
禮拜供養。
因至南台。
見一比丘尼。
莫知名号。
布衣疏素。
儀貌清雅。
至其所居。
廓無屋宇。
唯見坐處。
四周豎材橛。
擁草為筵。
筳以當首座。
于中跏坐。
義遂叙緻暄涼。
因問作何行業。
尼答。
唯誦華嚴。
義便請聞之。
尼雲。
今與大德。
僧尼有異。
日既将嚑。
不宜在此。
請往谷南。
止于石室。
義乃躊躇未去。
尼将自起避之。
義曰。
意望聞聽華嚴。
是以遲疑戀仰。
尼曰。
但至彼宿。
應亦得聞。
義遂依言。
至彼石室。
相去隔谷。
可五六裡。
燒香遙供。
便聞尼誦華嚴。
聲韻分明。
猶如咫尺。
初誦第一。
遙見尼口兩吻出光。
将至二軸。
其明轉盛。
至第三已去。
光遍山谷如晝日。
遙見尼形。
有同對面。
後至五更。
兩帙方畢。
後遍誦至第六帙。
其光漸收。
經徹之際。
光亦收盡。
義等暨于旦日。
赍持香華。
以申供養。
廣發弘願。
禮别而歸。
後與諸人。
再更尋求。
莫知所在。
昙義弟子昙訓。
後至京師太原寺。
向賢首法師親說。
京師延興寺苑律師。
德行精苦。
堅持禁戒。
以貞觀年中。
途經灞橋。
舍于逆旅。
日既将夕。
因而寓宿。
俄有異僧儀服粗弊同至。
主人别房而止。
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飲啖。
律師行潔冰霜。
勃然恥穢。
其僧食已。
乃漱以灰豆。
閉戶居室。
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俄頃之間。
一軸尋畢。
苑乃束身。
抱愧則伫玄音。
未至五更。
便終六帙。
苑深自悔啧。
抱悲泣交懷。
入房禮忏。
因而分訣。
不告名字。
莫知所之。
日照三藏又說。
嘗遊南天竺國。
止一伽藍。
名堀憂遮。
此名雁也。
見彼寺諸德。
并受持華嚴。
因問。
此伽藍何因取名于鳥。
彼僧對曰。
昔有一比丘飲啖。
同俗每誦華嚴。
以為己業。
命終之後。
由破戒故。
生南海作一雁。
身大可三丈。
猶作人語。
誦經不辍。
時有一清信士。
泛海采寶。
忽值惡風飄船覆沒。
唯執片版。
遇止一洲。
衣糧俱絕。
懷憂而住。
忽聞樹上有誦經聲。
即便候聽。
乃見一雁誦華嚴經。
怪歎良久。
遂贊言。
善誦善誦。
雁聞贊聲。
即下樹語人雲。
汝能為我。
造僧伽藍不。
答雲。
我身命不濟。
何能造寺。
雁曰。
汝若能作。
當附貴寶送爾還鄉。
人曰。
如言甚善。
雁遂負人于背。
飛至寶山。
此人識寶。
乃多采諸珍。
同附雁背。
飛空越海。
送于天竺。
至岸而下。
雁雲。
願君為我。
造僧伽藍。
還用我名。
以題寺号。
信士既愧深恩。
銜悲而别。
奉其珍物。
以事啟王。
王乃封邑五百戶。
令為造寺。
由是以雁為名也。
樊玄智。
泾州人也。
童小異俗。
願言修道。
年十六舍家于京師城南。
投神僧杜順禅師。
習諸勝行。
順即令讀誦華嚴為業。
勸依此經修普賢行。
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師。
入終南山。
溫習斯典。
遂得一部周畢。
後每誦經。
口中頻頻獲舍利。
前後相仍凡數百餘粒。
随身供養。
分施諸人。
名山勝地。
無遠必造。
後因遊止坊州赤沙鄉。
村北谷有山焉。
去村三裡。
于中有石窟。
學道者所居。
智止其中。
二十餘載。
晝誦華嚴。
夜修禅觀。
優遊歲。
以此為恒。
誦經之際。
每有雜類鳥獸。
鹹萃林中。
寂然無聲。
以聽音德。
豺虎猛獸。
時亦馴伏。
嘗為惡人劫集。
推墜岩下。
雖懸岸百仞。
宛然無損。
至永淳元年。
人見龛内有光。
怪往觀之。
乃見居士久從遷化。
衆共出之。
光乃随滅。
焚屍起塔。
時年七十餘。
于阗國有一沙彌。
名般若彌伽薄。
有戒行每誦華嚴。
以為恒業。
既曆年歲。
屢感靈祥。
時忽有二人。
來至其所。
禮拜問訊。
合掌側住。
沙彌怪其形異。
問所從來。
遂以手指天答雲。
弟子隻在彼處。
因引沙彌至靜處。
竊謂曰。
諸天令遣弟子奉請法師。
沙彌驚懼。
回惶無已。
天曰。
願起慈心。
勿生恐怖。
請師閉目。
沙彌僶俯。
因從之。
遂被此天持至天上。
乃見樓殿宏麗煥爛非常。
天主跪而請曰。
諸天今與修羅鬥戰。
屢被摧衄。
今屈法師。
誦華嚴經。
引天兵衆。
希仰法力。
令我天衆克彼修羅。
沙彌如其所請。
乃乘天寶辂。
執天幢幡。
心念華嚴微妙經典。
尋諸天衆對彼勍敵。
修羅見之自然潰散。
既退之後。
諸天欣悅。
鹹雲。
任法師所願。
我當與之。
沙彌雲。
我不求餘。
願唯無上菩提。
諸天謝曰。
如師大願。
誠非我力。
未審。
法師更求何事。
答雲。
餘非所願也。
凡經少時。
遂則送歸本鄉。
所有衣服。
皆染天香。
郁烈氛氲。
終身不滅。
其後數載。
右脅而卧。
無疾而終。
自雲。
得生淨佛國土。
永昌元年二月四日。
于阗國三藏法師。
因陀羅波若。
在神都魏國東寺。
親向沙門賢首說之雲。
此事經今三十五年矣。
文明元年京師人。
姓王。
失其名。
既無戒行。
曾不修善。
因患緻死。
被二人引。
至地獄門前。
見有一僧雲。
是地藏菩薩。
乃教王氏。
誦一行偈。
其文曰。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菩薩既授經文。
謂之曰。
誦得此偈。
能排地獄。
王氏盡誦。
遂入見閻羅王。
王問此人。
有何功德。
答雲。
唯受持一四句偈。
具如上說。
王遂放免。
當誦此偈時。
聲所及處。
受苦人皆得解脫。
王氏三日始蘇。
憶持此偈。
向諸沙門說之。
參驗偈文。
方知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
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雲。
然也。
願依文殊大師策修勝業。
每日誦法華兩遍。
讀華嚴一帙。
以此為恒。
如是因修。
積有年稔。
後與弟子昙訓。
遊曆諸台。
禮拜供養。
因至南台。
見一比丘尼。
莫知名号。
布衣疏素。
儀貌清雅。
至其所居。
廓無屋宇。
唯見坐處。
四周豎材橛。
擁草為筵。
筳以當首座。
于中跏坐。
義遂叙緻暄涼。
因問作何行業。
尼答。
唯誦華嚴。
義便請聞之。
尼雲。
今與大德。
僧尼有異。
日既将嚑。
不宜在此。
請往谷南。
止于石室。
義乃躊躇未去。
尼将自起避之。
義曰。
意望聞聽華嚴。
是以遲疑戀仰。
尼曰。
但至彼宿。
應亦得聞。
義遂依言。
至彼石室。
相去隔谷。
可五六裡。
燒香遙供。
便聞尼誦華嚴。
聲韻分明。
猶如咫尺。
初誦第一。
遙見尼口兩吻出光。
将至二軸。
其明轉盛。
至第三已去。
光遍山谷如晝日。
遙見尼形。
有同對面。
後至五更。
兩帙方畢。
後遍誦至第六帙。
其光漸收。
經徹之際。
光亦收盡。
義等暨于旦日。
赍持香華。
以申供養。
廣發弘願。
禮别而歸。
後與諸人。
再更尋求。
莫知所在。
昙義弟子昙訓。
後至京師太原寺。
向賢首法師親說。
京師延興寺苑律師。
德行精苦。
堅持禁戒。
以貞觀年中。
途經灞橋。
舍于逆旅。
日既将夕。
因而寓宿。
俄有異僧儀服粗弊同至。
主人别房而止。
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飲啖。
律師行潔冰霜。
勃然恥穢。
其僧食已。
乃漱以灰豆。
閉戶居室。
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俄頃之間。
一軸尋畢。
苑乃束身。
抱愧則伫玄音。
未至五更。
便終六帙。
苑深自悔啧。
抱悲泣交懷。
入房禮忏。
因而分訣。
不告名字。
莫知所之。
日照三藏又說。
嘗遊南天竺國。
止一伽藍。
名堀憂遮。
此名雁也。
見彼寺諸德。
并受持華嚴。
因問。
此伽藍何因取名于鳥。
彼僧對曰。
昔有一比丘飲啖。
同俗每誦華嚴。
以為己業。
命終之後。
由破戒故。
生南海作一雁。
身大可三丈。
猶作人語。
誦經不辍。
時有一清信士。
泛海采寶。
忽值惡風飄船覆沒。
唯執片版。
遇止一洲。
衣糧俱絕。
懷憂而住。
忽聞樹上有誦經聲。
即便候聽。
乃見一雁誦華嚴經。
怪歎良久。
遂贊言。
善誦善誦。
雁聞贊聲。
即下樹語人雲。
汝能為我。
造僧伽藍不。
答雲。
我身命不濟。
何能造寺。
雁曰。
汝若能作。
當附貴寶送爾還鄉。
人曰。
如言甚善。
雁遂負人于背。
飛至寶山。
此人識寶。
乃多采諸珍。
同附雁背。
飛空越海。
送于天竺。
至岸而下。
雁雲。
願君為我。
造僧伽藍。
還用我名。
以題寺号。
信士既愧深恩。
銜悲而别。
奉其珍物。
以事啟王。
王乃封邑五百戶。
令為造寺。
由是以雁為名也。
樊玄智。
泾州人也。
童小異俗。
願言修道。
年十六舍家于京師城南。
投神僧杜順禅師。
習諸勝行。
順即令讀誦華嚴為業。
勸依此經修普賢行。
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師。
入終南山。
溫習斯典。
遂得一部周畢。
後每誦經。
口中頻頻獲舍利。
前後相仍凡數百餘粒。
随身供養。
分施諸人。
名山勝地。
無遠必造。
後因遊止坊州赤沙鄉。
村北谷有山焉。
去村三裡。
于中有石窟。
學道者所居。
智止其中。
二十餘載。
晝誦華嚴。
夜修禅觀。
優遊歲。
以此為恒。
誦經之際。
每有雜類鳥獸。
鹹萃林中。
寂然無聲。
以聽音德。
豺虎猛獸。
時亦馴伏。
嘗為惡人劫集。
推墜岩下。
雖懸岸百仞。
宛然無損。
至永淳元年。
人見龛内有光。
怪往觀之。
乃見居士久從遷化。
衆共出之。
光乃随滅。
焚屍起塔。
時年七十餘。
于阗國有一沙彌。
名般若彌伽薄。
有戒行每誦華嚴。
以為恒業。
既曆年歲。
屢感靈祥。
時忽有二人。
來至其所。
禮拜問訊。
合掌側住。
沙彌怪其形異。
問所從來。
遂以手指天答雲。
弟子隻在彼處。
因引沙彌至靜處。
竊謂曰。
諸天令遣弟子奉請法師。
沙彌驚懼。
回惶無已。
天曰。
願起慈心。
勿生恐怖。
請師閉目。
沙彌僶俯。
因從之。
遂被此天持至天上。
乃見樓殿宏麗煥爛非常。
天主跪而請曰。
諸天今與修羅鬥戰。
屢被摧衄。
今屈法師。
誦華嚴經。
引天兵衆。
希仰法力。
令我天衆克彼修羅。
沙彌如其所請。
乃乘天寶辂。
執天幢幡。
心念華嚴微妙經典。
尋諸天衆對彼勍敵。
修羅見之自然潰散。
既退之後。
諸天欣悅。
鹹雲。
任法師所願。
我當與之。
沙彌雲。
我不求餘。
願唯無上菩提。
諸天謝曰。
如師大願。
誠非我力。
未審。
法師更求何事。
答雲。
餘非所願也。
凡經少時。
遂則送歸本鄉。
所有衣服。
皆染天香。
郁烈氛氲。
終身不滅。
其後數載。
右脅而卧。
無疾而終。
自雲。
得生淨佛國土。
永昌元年二月四日。
于阗國三藏法師。
因陀羅波若。
在神都魏國東寺。
親向沙門賢首說之雲。
此事經今三十五年矣。
文明元年京師人。
姓王。
失其名。
既無戒行。
曾不修善。
因患緻死。
被二人引。
至地獄門前。
見有一僧雲。
是地藏菩薩。
乃教王氏。
誦一行偈。
其文曰。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菩薩既授經文。
謂之曰。
誦得此偈。
能排地獄。
王氏盡誦。
遂入見閻羅王。
王問此人。
有何功德。
答雲。
唯受持一四句偈。
具如上說。
王遂放免。
當誦此偈時。
聲所及處。
受苦人皆得解脫。
王氏三日始蘇。
憶持此偈。
向諸沙門說之。
參驗偈文。
方知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
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雲。
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