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諷誦第七
·釋普圓
·釋普濟
·釋辨才
·釋慧悟
·釋昙義
·苑律師
·中天竺日照三藏
·居士樊玄智
·于阗國沙彌般若彌迦
·京師人姓王(失名)
·比丘尼無量
轉讀第八
·釋法念
·釋法安
·釋普安
·釋解脫
·釋明曜
·師子國沙門釋迦彌多羅(此雲能友)
·居士高義成
·釋弘寶
諷誦第七
釋普圓者。
不知其氏族也。
聲議所述。
似居河海。
周武之初。
來遊三輔。
容貌魁梧。
無顧弘緩。
有大夫之神采焉。
多曆名山大川。
常以頭陀為志。
樂行慈救。
利益為先。
人有投者。
辄便引度。
示語行門。
令遵苦節。
常誦華嚴一部。
依之修定。
用心彌到。
不覺經過晨夕。
有時乞食。
暫往村聚。
多依林墓。
攝靜思惟。
夜忽有鬼來。
形極可畏。
四眼六牙。
手持曲棒。
身毛垂下。
徑至其前。
圓開目詳睹。
都無懼色。
不久便退。
其例非一。
有人從圓乞頭。
将斬與之。
止而不取。
轉複乞眼。
方欲剜施。
又複止之。
便從之索手。
遂系腕著樹。
齊肘斬而與之。
心悶委地。
因斯卒于郊南之樊川也。
道俗哀慕。
如喪考妣。
分其阇維之骨。
數處各修塔焉。
釋普濟。
雍州北山人也。
初出家依止圓禅師。
業行精苦。
獨處林野。
不宿人代。
跏坐修禅。
至于沒齒。
栖遲荒險。
不避豺虎。
雖遊浪物表。
手不擇卷。
恒誦華嚴一部。
依而結業。
兩日一遍。
以此為常。
其聲調雄。
亮聞于哩外。
曾用心苦。
至乃嘔血數鬥。
廢誦絕食。
經于三日。
同道者哀之。
将備湯藥。
濟曰。
經言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複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複發。
何用(雲雲)。
于此乎。
乃沐浴潔淨。
嚴具香華。
禮十方佛。
抗聲高誦。
遂平複如故。
自佛法淪廢。
便投太白諸山。
行不裹糧。
依時啖草。
咀嚼咽飲。
都不為患。
願像教一興舍身供養。
修普賢行生賢首國。
開皇之始。
大闡法門。
思願既滿。
即事舍。
引衆集于灰谷之西崖。
廣發弘誓。
自投而殒。
遠迩頓赴。
充于岩谷。
為建白塔于高峰焉。
通師(雲雲)。
釋辨才。
未詳其氏。
幼而出家。
師事裕法師。
咨承教義。
以華嚴至典衆稱玄極。
馳精挹玩。
莫得其涯。
慨障累萦纏。
将加啟忏。
乃别護淨。
造香函盛經頂戴。
旋繞曆于三載。
遂夢。
普賢菩薩。
指授幽深。
因忽誦得其文。
始終如鏡。
才既感茲聖助。
厲自其常。
于是義理兼通。
時開導利。
後不知所終。
又有僧。
失其氏諱。
見才嘉瑞。
爰發深衷。
因習頂戴。
承文殊師利庇景清涼。
心祈聖力。
時遊禮谒。
來往周旋。
經初不舍。
每辄以三椅杖。
置經于上。
燒香頂拜。
跏坐其下。
思擇希微。
以為恒務。
凡一十七年。
所感同前。
函今見在。
其時汾州抱腹岩。
有沙彌名慧求。
亦于塔中。
頂戴此經。
三載之後。
文義俱曉時則号此塔。
為華嚴也。
隋禅定道場釋慧悟。
共一僧同志遊涉。
隐遁終南。
一受華嚴。
一持涅槃。
木食岩栖。
經于多載。
各專其業。
無辍晨昏。
忽有一人。
無何而至。
拜訊既訖雲。
請一師就家起供。
二德相推。
彼人曰。
望請華嚴法師。
其僧乃整嚴衣缽。
與彼相随。
前行不遠。
僧問。
檀越家在何處。
答曰。
在此正南。
僧曰。
南唯山澗。
讵有村落。
答雲。
弟子是此山神。
宅居岩壑。
請師勿怪。
僧雖驚惕心怪非常。
然猶攝石崎岖。
僶而進。
神曰。
師受持華嚴。
未得神通耶。
答未得。
神即捧僧。
以騰空俄至所居。
忽見绮宇華堂非常壯麗。
庭羅珍馔。
供拟千僧。
将至齋時。
神乃延僧。
處之高座。
僧曰。
更有僧不。
神曰。
大有。
須臾當至。
僧曰。
貧道夏臘既卑。
不應此座。
神曰。
師受持華嚴。
理宜尊勝。
俄見異僧執錫持盂飛空降趾。
數過五百。
不知何從。
其僧驚起将欲緻禮。
并皆不受雲。
請莫起動。
師既受持華嚴。
即是我等。
所尊敬處。
各自默然食訖。
飛空而去。
莫測所之。
唯獨此僧。
罔知攸适。
僧告神曰。
幸願檀越。
垂示來途。
其神庭内有十餘小兒。
狀可三歲。
露形遊戲。
神語童曰。
汝等一人。
供侍法師。
諸童相推。
踟蹰未進。
神勵聲呼之。
一童子便即依命謂僧曰。
請師開口。
既視口中乃雲。
師大有病。
童遂取手爪上垢。
投僧口内。
須臾複雲。
師更開口。
見已言曰。
師病略盡。
童即踴身。
飛入僧口。
果是藥精。
僧遂得仙。
神曰。
勞師降重。
更無厚供。
以此輕酬。
幸不怪啧。
僧曰。
慚愧檀越。
言不能盡。
受持功德。
并用資薰。
于是執别。
飛騰雲際。
還至舊處。
跏座空中。
遙語同侶曰。
餘華嚴經力。
蒙緻仙藥。
人仙位别。
不可同居。
共住多時。
幸施歡喜。
當來之世。
相見佛前。
于是淩空杳然遠逝。
其所誦本亦随同往。
莫知所在。
有五衆禅師道樹者。
禅門高行。
義學所宗。
具說其事雲。
所親委曲。
隋釋昙義。
并州人也。
幼而出家。
住十力寺。
堅持禁戒推諸代務。
苦節頭陀。
常
不知其氏族也。
聲議所述。
似居河海。
周武之初。
來遊三輔。
容貌魁梧。
無顧弘緩。
有大夫之神采焉。
多曆名山大川。
常以頭陀為志。
樂行慈救。
利益為先。
人有投者。
辄便引度。
示語行門。
令遵苦節。
常誦華嚴一部。
依之修定。
用心彌到。
不覺經過晨夕。
有時乞食。
暫往村聚。
多依林墓。
攝靜思惟。
夜忽有鬼來。
形極可畏。
四眼六牙。
手持曲棒。
身毛垂下。
徑至其前。
圓開目詳睹。
都無懼色。
不久便退。
其例非一。
有人從圓乞頭。
将斬與之。
止而不取。
轉複乞眼。
方欲剜施。
又複止之。
便從之索手。
遂系腕著樹。
齊肘斬而與之。
心悶委地。
因斯卒于郊南之樊川也。
道俗哀慕。
如喪考妣。
分其阇維之骨。
數處各修塔焉。
釋普濟。
雍州北山人也。
初出家依止圓禅師。
業行精苦。
獨處林野。
不宿人代。
跏坐修禅。
至于沒齒。
栖遲荒險。
不避豺虎。
雖遊浪物表。
手不擇卷。
恒誦華嚴一部。
依而結業。
兩日一遍。
以此為常。
其聲調雄。
亮聞于哩外。
曾用心苦。
至乃嘔血數鬥。
廢誦絕食。
經于三日。
同道者哀之。
将備湯藥。
濟曰。
經言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複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複發。
何用(雲雲)。
于此乎。
乃沐浴潔淨。
嚴具香華。
禮十方佛。
抗聲高誦。
遂平複如故。
自佛法淪廢。
便投太白諸山。
行不裹糧。
依時啖草。
咀嚼咽飲。
都不為患。
願像教一興舍身供養。
修普賢行生賢首國。
開皇之始。
大闡法門。
思願既滿。
即事舍。
引衆集于灰谷之西崖。
廣發弘誓。
自投而殒。
遠迩頓赴。
充于岩谷。
為建白塔于高峰焉。
通師(雲雲)。
釋辨才。
未詳其氏。
幼而出家。
師事裕法師。
咨承教義。
以華嚴至典衆稱玄極。
馳精挹玩。
莫得其涯。
慨障累萦纏。
将加啟忏。
乃别護淨。
造香函盛經頂戴。
旋繞曆于三載。
遂夢。
普賢菩薩。
指授幽深。
因忽誦得其文。
始終如鏡。
才既感茲聖助。
厲自其常。
于是義理兼通。
時開導利。
後不知所終。
又有僧。
失其氏諱。
見才嘉瑞。
爰發深衷。
因習頂戴。
承文殊師利庇景清涼。
心祈聖力。
時遊禮谒。
來往周旋。
經初不舍。
每辄以三椅杖。
置經于上。
燒香頂拜。
跏坐其下。
思擇希微。
以為恒務。
凡一十七年。
所感同前。
函今見在。
其時汾州抱腹岩。
有沙彌名慧求。
亦于塔中。
頂戴此經。
三載之後。
文義俱曉時則号此塔。
為華嚴也。
隋禅定道場釋慧悟。
共一僧同志遊涉。
隐遁終南。
一受華嚴。
一持涅槃。
木食岩栖。
經于多載。
各專其業。
無辍晨昏。
忽有一人。
無何而至。
拜訊既訖雲。
請一師就家起供。
二德相推。
彼人曰。
望請華嚴法師。
其僧乃整嚴衣缽。
與彼相随。
前行不遠。
僧問。
檀越家在何處。
答曰。
在此正南。
僧曰。
南唯山澗。
讵有村落。
答雲。
弟子是此山神。
宅居岩壑。
請師勿怪。
僧雖驚惕心怪非常。
然猶攝石崎岖。
僶而進。
神曰。
師受持華嚴。
未得神通耶。
答未得。
神即捧僧。
以騰空俄至所居。
忽見绮宇華堂非常壯麗。
庭羅珍馔。
供拟千僧。
将至齋時。
神乃延僧。
處之高座。
僧曰。
更有僧不。
神曰。
大有。
須臾當至。
僧曰。
貧道夏臘既卑。
不應此座。
神曰。
師受持華嚴。
理宜尊勝。
俄見異僧執錫持盂飛空降趾。
數過五百。
不知何從。
其僧驚起将欲緻禮。
并皆不受雲。
請莫起動。
師既受持華嚴。
即是我等。
所尊敬處。
各自默然食訖。
飛空而去。
莫測所之。
唯獨此僧。
罔知攸适。
僧告神曰。
幸願檀越。
垂示來途。
其神庭内有十餘小兒。
狀可三歲。
露形遊戲。
神語童曰。
汝等一人。
供侍法師。
諸童相推。
踟蹰未進。
神勵聲呼之。
一童子便即依命謂僧曰。
請師開口。
既視口中乃雲。
師大有病。
童遂取手爪上垢。
投僧口内。
須臾複雲。
師更開口。
見已言曰。
師病略盡。
童即踴身。
飛入僧口。
果是藥精。
僧遂得仙。
神曰。
勞師降重。
更無厚供。
以此輕酬。
幸不怪啧。
僧曰。
慚愧檀越。
言不能盡。
受持功德。
并用資薰。
于是執别。
飛騰雲際。
還至舊處。
跏座空中。
遙語同侶曰。
餘華嚴經力。
蒙緻仙藥。
人仙位别。
不可同居。
共住多時。
幸施歡喜。
當來之世。
相見佛前。
于是淩空杳然遠逝。
其所誦本亦随同往。
莫知所在。
有五衆禅師道樹者。
禅門高行。
義學所宗。
具說其事雲。
所親委曲。
隋釋昙義。
并州人也。
幼而出家。
住十力寺。
堅持禁戒推諸代務。
苦節頭陀。
常